十一年前,一个年轻的县长,徐刘蔚,凭借一场偶然的“拦车”事件,让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对贵州丹寨刮目相看。
当时,丹寨的经济几乎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贫困和落后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标签。
但在那场改变命运的会面之后,万达决定将其扶贫试点落户丹寨,而徐刘蔚更是争取到了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条件——万达所有的利润,全部留在丹寨。
这位曾经的80后县长,是否依旧如当初那般坚定不移地推动着贵州的旅游扶贫?
2014年,贵州丹寨县,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城,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谈判。
时任县长的徐刘蔚站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面前,他没有绕弯子,直接抛出了一句话:“利润得全留在丹寨。”
当时,万达集团计划在丹寨投资建设一个旅游小镇和养殖业项目,徐刘蔚提出的条件却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合作模式——他要求万达将全部利润留在当地,而不是像许多企业那样,只留下一小部分,剩下的都带走。
徐刘蔚提到,丹寨虽然贫困,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苗族文化,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本。
他还指出,当地的农业资源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提升附加值,比如发展特色养殖业,带动村民增收。
最终,王健林被他说服了。
在成为丹寨县的传奇县长之前,徐刘蔚还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科员,从2006年开始,整整六年时间,他每天埋头于文件堆中,处理公文、整理数据,过着朝九晚五的平稳生活。
2012年,国家吹响了干部下乡扶贫的号角,徐刘蔚没有犹豫,主动报名,收拾行囊,告别了省城的舒适环境,踏上了前往丹寨县的路。
丹寨建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年间,这里就已经有了县治的雏形。
千余年来,苗族、侗族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也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的束缚。
徐刘蔚初到丹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让人揪心的景象:村里的路全是泥泞的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人;留守的老人守着破旧的房屋,靠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早早辍学,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这样的现状让他意识到,要让丹寨摆脱贫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天吃饭”,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彻底改变生存条件。
修水渠成了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
丹寨地处山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很多村子缺水严重,庄稼只能看天收成。
徐刘蔚带着人亲自上阵,他卷起袖子,扛起锄头,和村民们一起挖沟引水。
建成后,这条水渠将山间的溪流引到田间,灌溉面积覆盖了几个村子,粮食产量在当年就有了显著提升。
除了水渠,徐刘蔚还把公路建设当成重中之重。
为了打通这条命脉,他带着团队四处奔走,争取资金,规划路线。
施工过程中,他经常到现场查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丹寨的交通面貌彻底变了样,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能更快运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后,徐刘蔚将目光转向了丹寨的文化资源。
当地居住着大量的苗族人口,他们世代传承的苗药文化和手工艺品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些资源虽然在当地人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徐刘蔚眼中却是“藏在深山的宝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苗药是徐刘蔚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
苗族人民凭借数百年的经验积累,掌握了丰富的草药知识,许多植物被用来治疗常见疾病,效果显著却鲜为人知。
他积极联系外地的制药企业,邀请他们到丹寨考察投资。
有一家企业在实地调研后,与当地苗医合作,采集了多种药用植物,经过实验室分析和临床试验,开发出一系列健康产品。
这些产品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销售额节节攀升,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利润,也为丹寨带来了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徐刘蔚还将注意力转向了丹寨的手工艺品,特别是蜡染和银饰。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染布技艺,用蜡绘制图案后染色,形成独特的花纹;而银饰则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精湛,深受喜爱。
这些手工艺品过去仅在本地流通,市场规模有限。
徐刘蔚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组织了多次培训班,请来专家指导工匠改进技艺,同时联系电商平台,将产品推广到全国。
一次在上海举办的展会上,丹寨的蜡染布和银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一名工匠制作的银项链甚至被外商订购了几十件,订单金额达到数万元。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徐刘蔚还推动了线下展销活动。他协调资金,在县城设立了展示中心,定期举办非遗产品展销会。
有一年春节期间,展示中心迎来了上千名游客,蜡染围巾和银耳环成了抢手货,销售额突破了十万元。
2018年,丹寨县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丹寨万达小镇正式开业。
故事要追溯到2014年,那时万达集团计划在贵州寻找一个扶贫试点县,消息传到徐刘蔚耳中,他连夜召集县里的干部,策划了一场精心安排的“偶遇”。
当天,当万达考察车队行驶在前往其他候选县的路上时,徐刘蔚带着团队出现在路边,热情地拦下车队,邀请他们绕道丹寨看看。
这场“偶遇”持续了整整四小时的车程,徐刘蔚一路上详细介绍了丹寨的自然资源、苗族文化和扶贫潜力,最终说服了考察团将丹寨纳入评估范围。
为了让万达项目真正落地,徐刘蔚付出了更多努力。
他要求全县干部深入研究万达集团的发展历程,熟悉企业的战略思路和偏好,甚至让人将传统的汇报材料改成了企业风格的PPT,用图表和数据清晰展示丹寨的优势。
在与王健林的谈判中,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项目利润必须全部留在丹寨。
最终,王健林被他的坚持和诚意打动,不仅同意将首年5亿元利润留在当地,还追加了投资总额至10亿元。
2018年万达小镇开业后,游客的涌入带动了餐饮、住宿和手工艺品销售,经济效应迅速显现。
到了2019年,丹寨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全年旅游收入突破247亿元,这一数字震惊了外界。
王健林曾笑着说“每年给5亿”,但在徐刘蔚的推动下,这句调侃变成了万达对丹寨持续投入的承诺。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布局,再到旅游经济的全面启动,丹寨的成功经验被总结为“丹寨模式”,成为政企协作推动旅游扶贫的经典案例。
2020年的夏天,贵州丹寨县的县长办公室里多了一份特别的荣誉。
7月,徐刘蔚被贵州省委授予“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这份认可源于他在丹寨扶贫工作中的扎实付出。
到了2021年2月,徐刘蔚的努力再获肯定。
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称号授予了他。
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当他走上领奖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21年,他调任毕节市副市长,开始负责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的升级工作。
这片景区位于乌江上游,拥有壮观的溶洞和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
徐刘蔚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设计出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先探秘地下溶洞,再体验苗族的传统歌舞和手工艺制作。
这条线路推出后,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沿线的20多个村寨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徐刘蔚升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他牵头打造了“云上贵州”智慧旅游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的兴趣和出行习惯。
根据数据结果,他安排团队精准推送贵州的特色活动,比如苗年节的热闹庆典和侗族大歌的独特演出。
这些活动通过平台传播后,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前来贵州体验民族风情。
如今,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刘蔚依然保持着深入一线的习惯。
2024年底,他在黔东南地区调研时,注意到当地传统村落的消防设施已经老化,许多木质建筑面临火灾隐患。他当即协调相关部门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更新消防设备。
为了不破坏村落的历史风貌,他在现场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将新安装的灭火器藏进雕花窗格里,既保证了安全,又与传统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改造完成后,村里的消防隐患大大降低,游客和居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古朴的村貌也得以完整保留。
无论是推动乌江源景区的升级,还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他都习惯于深入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后再制定方案。
参考资料:这个80后湖北年轻干部履新!曾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