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瑞丽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这座中缅边境的小城刚刚苏醒。我们收拾好行囊,告别了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踏上了前往腾冲的旅程。
车窗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偶尔掠过的傣家竹楼,还有路边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行人,都在提醒我们正行进在云南最富多元文化的土地上。
约三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抵达了腾冲郊外的杜鹃古木博物馆。这座别具特色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木化石和杜鹃花标本,展示了横断山区独特的地质演变和生物多样性。
午餐在博物馆内的复古王宫建筑式样的餐厅解决,因为好几个团员不吃辣,错过了腾冲美食的精髓,不过团餐吃成这样,也吃得心满意足。感谢地陪导游小刘的精心安排。
午餐后,我们驱车前往期待已久的和顺侨乡。这座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的古镇,古名"阳温暾村",得名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全乡仅6000多人口,却有超过万人侨居海外,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形成了"国内一个和顺,国外一个和顺"的独特现象。
步入和顺,立刻被其"四围青山环拱"的地理格局所震撼——东有来凤山,南有黑龙山,西有马鞍山,北有擂鼓顶,这些山都是清一色的火山。
坝子中一江穿流,数溪萦绕,柳堤莲塘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钟灵毓秀的田园画卷。
和顺的美,既源于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人文的积淀。这座古镇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马帮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侨乡人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家学渊源"深厚,即使远在海外,赚了钱也不忘为家乡兴学筑路、修建亭台楼阁。
和顺图书馆和文昌阁:乡村文化的明珠
我们首先参观了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这座始建于1929年的图书馆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现有藏书六万多册,其中包括不少国内珍本、孤本。
图书馆建筑中西合璧,门楼是典型的中式三开间木结构建筑,而主楼则带有明显的南洋风格。
馆内静谧典雅,几位当地老人正在专注阅读,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古籍上,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文化图景。
元龙阁与水碓村:山水之间的哲学意境
沿着一江三合河漫步,我们来到了水碓村。这个不大的村落却有着格外明亮的"双眼"——哲学家艾思奇故居和古朴的元龙阁。
元龙阁依山傍水而建,由龙王殿、三官殿、玉皇殿、魁阁、观音殿、百尺楼等殿宇组成,风铃传响,墨香袭人。
登高俯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临水戏波,古寺游人皆浸水中,给人一种悠然入画之感。
艾思奇故居是一处中式院落,建筑精巧,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口,青藤缠绕,古朴秀雅。
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成长环境,似乎预示了他后来将深奥哲学通俗化的思想路径。
洗衣亭与大月台:日常生活的诗意
漫步村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平常却充满智慧的公共设施——环村清溪上的一座座洗衣亭。
这些多为两间平房大小的亭子,房顶四角微翘,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条,旁设木条凳。
村民在这里洗衣洗菜,晴天避热,阴天避雨,从田里归来可在此冲洗纳凉。这种既实用又美观的设计,体现了和顺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社区共享空间的重视。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散布在村旁路边、巷口街傍的半圆形月台。这些地面平展、围有护栏、中有石凳的平台,上覆大青树,成为老人谈天、小孩戏耍的社交空间。
每当傍晚,这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
我们还顺路参观了刘氏宗祠和李氏宗祠,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参观和顺规模最大的寸氏宗祠,有点小遗憾,也留了个新期望:详细了解云南的宗祠文化,做好功课,下次再来深度游,专门拜谒和顺侨乡的宗祠群。
最后,以李氏宗祠大门的的一副对联结个尾:
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
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云南现。
高黎贡是指高黎贡山脉,那“阳温登”是什么呢?水名,地名还是人名呢?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