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神舟二十号发射塔架上那个调试引擎的飒爽身影,竟是20年前蹲在河北小城一个小院里、用生锈螺丝刀拆解玩具火箭的野丫头?
当全网吹爆王浩泽“史上最年轻航天工程师+航天员”的双重光环时,她却自嘲是被亲妈吐槽败家的拆家狂魔。
这位被央视称为“中国航天新大脑”的90后,至今仍因双手同时写字的怪癖被母校老师调侃,左手算燃料公式,右手画火箭图纸。
可正是这双被网友戏称“开挂外挂”的手,撕碎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偏见。
没有留学镀金,不靠资源堆砌,她用拆废品的执着,焊出了中国航天的未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河北邢台一户普通人家的小院里,总能看到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捣鼓些什么。
她的玩具很特别,不是洋娃娃,也不是彩色积木,而是父亲从废品站捡回来的旧飞机模型。
螺丝刀、胶水、拆得七零八落的塑料零件散落一地,她能把一架摔坏的模型重新拼出骨架,再歪歪扭扭贴上锡纸当太阳能板。
街坊笑她净玩些男娃子的东西,她却把零花钱全攒下来,每周雷打不动跑去书店蹭航天科普画报看。
这姑娘打小就认准了天上那点事,当别的孩子沉迷动画片时,她央着当语文老师的母亲借回《十万个为什么·航天篇》,半懂不懂地抄满三个笔记本。
周末父亲骑自行车带她去市科技馆,别人逛半小时就腻了,她能扒在火箭模拟舱的玻璃前盯一整天操作按钮。
那些印着杨利伟、王亚平报道的旧报纸,被她用米浆糊在床头,成了最特别的墙纸。
进了初中,这个航天痴突然在物理课上开了窍,别人头疼的力学公式,她像拼乐高似的在草稿纸上拆解重组,作业本里夹着的永远是多轨道卫星运行草图。
高中更成了学校的怪才,左手列数学公式,右手画电路图,课桌抽屉里常年塞着《空气动力学基础》,午休时间就着馒头啃专业书。
那年省级青少年科创大赛,她带着自制的微型固体燃料发动机模型上台,评委看到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改进批注直咂舌。
背后的支撑来自那个飘着书香与规则感的小家。
当教师的母亲早早就把世界名著换成航天期刊,家里餐桌话题从李白杜甫变成钱学森故事。
当交警的父亲把执勤时的严谨带回家,要求女儿每份图纸必须标注精确到毫米的尺寸。
文理交融的成长环境,让她既能在实验室熬通宵调参数,也能把复杂的航天原理写成通俗科普。
那些年邢台小城的夏夜,总有一盏台灯亮到凌晨。
窗外的星星安静闪烁,窗内的女孩在草稿纸上涂抹着银河,谁也没想到,这些稚嫩的线条二十年后会变成真正的飞行轨道。
2015年的夏天,王浩泽站在东南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录取榜前,这个从河北小城走出来的姑娘,选了全国最早开设能源学科的老牌院系。
实验室成了她第二个宿舍,别人拆装电脑练手速,她拆解微型火箭发动机模型练焊工,手指被高温胶烫出茧子也不停。
那几年,她像块海绵一样泡在燃烧动力学和热力学里,连食堂打饭排队时都要摸出论文速记本扫两眼。
2023年航天员选拔公告发布时,她正卡在新型发动机燃料室设计的关键节点。
体能测试前三个月,这个从小跑山路上学的姑娘,硬是把五公里跑进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晨跑时揣着《空气动力学》边跑边背重点。
选拔现场,考官看着她的履历直挠头,一个手握火箭发动机专利的科研骨干,居然能把400米障碍跑得比男学员还利索。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升空时,她穿着舱内航天服的手还在微微发抖,三个月前,这双手刚在实验室调校完本次任务火箭的燃料阀参数。
从发射塔架到太空舱,她完成的不只是身份切换,当整流罩打开的瞬间,舷窗外浩瀚的星空与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恰好重叠成她笔记本扉页那句稚嫩的话:要亲手摸到月亮。
航天城的深夜实验室里,总有一盏灯亮得比别处久些。
王浩泽的工位旁常年多放一把折叠椅,椅背上搭着件男士外套,那是她男友的专属座位。
两人相识于大学热力学课堂,一个追着教授问燃料配比,一个缩在后排画发动机三维建模图。
后来他们成了航天系统里少见的双职工情侣,只不过一个在实验室算数据,另一个在隔壁楼调试卫星姿态控制软件。
外人看来浪漫的“并肩作战”,实则是实打实的硬核陪伴。
王浩泽攻关发动机密封材料那半年,男友的笔记本电脑里同步装着她的实验数据库,下班后两人挤在出租屋,对着波动曲线熬到眼皮打架。
最焦灼的凌晨三点,厨房会飘来饺子的香味,他总能在她饿到胃疼前变出吃的,保温饭盒盖子上还粘着写满公式的便利贴。
有次她连续三周卡在燃烧震荡难题里,沉默着把演算纸揉成团砸向墙壁,男友就蹲在地上一个个捡起来展平,用红笔标出她漏看的边界条件。
这场爱情与火箭齐飞的叙事里,没有玫瑰钻戒的俗套桥段。
但当神舟二十号升空直播镜头扫过测控大厅,眼尖的观众发现,有个戴黑框眼镜的工程师飞快敲击键盘的间隙,始终盯着监控屏里某个闪烁的生命体征参数,那是比任何情话都精准的牵挂。
王浩泽的故事里没有“天选之子”的剧本,一个拆着废品站零件长大的姑娘,硬是靠着一股子较真的劲儿,从实验室算数据的工程师,闯进了航天员的队列。
她的每一步都写着不服,啃不动的公式就嚼碎了咽,跑不动的体能就练到膝盖打颤,连火箭燃料舱的焊接参数,都是她和团队熬了上百个夜试出来的。
2025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破壁者”,说的正是她这样的人。
网友总爱调侃她是“焊在燃料舱里的学霸”,却忘了那些在课桌上画火箭、在操场上背公式的日子,早就在无数普通孩子心里埋下种子。
如今抬头看天,神舟飞船划过的痕迹,既是她交出的答卷,也是写给所有平凡追梦人的邀请函:星辰离课本的距离,不过是一万次“再试一次”的累积。
信息来源:北青网 老师眼中的女航天员王浩泽:有计划敢挑战不服输
极目新闻 “90后”女航天员王浩泽圆梦太空:从幕后到台前,从工程师到航天员
央视新闻 王浩泽:成为航天员我是幸运的 为国出征我更是幸福的
极目新闻 同学回忆90后女航天员王浩泽:她能两手同时写字,长跑耐力不输男生
“龙马组合”来了 神十九乘组亮相!.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设计师,是她!.央视新闻公众号
新华社快讯: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将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新华社客户端
神十九航天员王浩泽: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新华社百家号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