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本应兼顾创意与公众接受度,而当艺术表达与大众观感产生冲突时,如何平衡成为关键。2025 年 10 月,云南丽江 “荒野之国” 艺术园因园内 “人体蜈蚣”“三面女孩” 等雕塑造型诡异,被网友质疑 “观感不适”,引发广泛争议。事件发酵后,景区于 10 月 13 日发布声明,致歉并拆除部分争议作品。这场争议不仅关乎单个景区的运营,更引发公众对 “艺术边界与公众审美平衡” 的理性讨论。
一、事件起因:网友曝雕塑 “观感不适” 诡异造型引发关注
10 月中旬,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吐槽云南丽江 “荒野之国” 艺术园内的部分雕塑 “造型诡异,让人心里发毛”。视频中,被提及的 “人体蜈蚣” 雕塑由多个类似人体的模型串联而成,肢体扭曲缠绕,表面涂有灰暗色调的颜料,在园区光线较暗的角落摆放,远远望去极具视觉冲击力;“三面女孩” 雕塑则是一个女孩头部模型,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延伸出三张面部轮廓,眼神与表情设计夸张,部分网友表示 “看完晚上会做噩梦”。
发布视频的网友称,自己本是冲着 “童趣童真” 的宣传来景区打卡,却没想到遇到这类让人不适的雕塑。“园区介绍里说这里是‘驱散阴霾、找寻快乐的童话镇’,可这些雕塑根本没有童话感,反而充满诡异氛围,尤其是带孩子来的家长,都要赶紧带着孩子避开。” 该网友的视频很快获得大量转发,评论区里,不少去过景区的游客留言表示 “有同感”,称 “当时看到这些雕塑就觉得不舒服,只是没好意思说”。
随着讨论升温,“荒野之国” 艺术园的相关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丽江景区雕塑被指诡异# #荒野之国人体蜈蚣雕塑# 等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有网友将景区内的争议雕塑与其他正常雕塑对比,发现争议作品多集中在园区后半段的 “创意艺术区”,而前半段的 “童趣互动区” 雕塑多为卡通动物、彩色城堡等可爱造型,风格差异明显,“像是两个不同设计师设计的区域,后半段完全打破了前面营造的童话氛围”。
二、景区初期回应:强调 “童趣主题” 称 “理解差异导致不适感”
10 月 12 日,红星新闻记者就网友质疑联系 “荒野之国” 艺术园工作人员,对方首先介绍了景区的定位:“我们园区主要以童趣童真为主题,很多雕塑都是用废旧材料手工制作的,想传递‘环保 + 创意’的理念,平时也会举办市集、亲子活动,很受家庭游客欢迎。”
对于 “雕塑引发不适” 的质疑,工作人员解释称:“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审美不同,有些游客觉得这些雕塑有创意,也有游客觉得不符合自己的审美,产生不适感。但从开园到现在,明确反馈‘害怕’‘诡异’的游客很少,大部分人还是认可我们的创意的。” 工作人员还提到,园区内的雕塑均为民间艺术家乔小刀设计打造,“乔老师的作品风格本来就比较天马行空,擅长用非常规材料创作,这也是我们园区的特色之一”。
记者查询生活类平台发现,“荒野之国” 艺术园在丽江景区好评榜上位列第二名,排名甚至高于丽江古城、束河古城等知名景点。平台上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好评多集中在 “创意独特”“适合拍照”“亲子互动性强”,有游客留言 “园区里的废旧材料改造雕塑很有想法,孩子玩得很开心”;差评则多提及 “部分雕塑吓人”“氛围割裂”,有游客称 “前半段像童话世界,后半段像恐怖乐园,落差太大”。
工作人员表示,园区此前并未收到关于雕塑 “不适” 的集中反馈,此次网友争议属于 “突发情况”,“我们会关注网友的意见,但目前没有调整雕塑的计划,毕竟艺术创作需要保留一定的个性”。这一回应并未平息争议,反而有网友认为景区 “忽视公众感受,缺乏对游客的尊重”。
三、公众争议:艺术创意与公众观感的博弈
随着事件发酵,公众对 “荒野之国” 雕塑的讨论逐渐从 “是否好看” 上升到 “艺术创意与公众观感如何平衡”。支持景区的一方认为,艺术本无固定标准,不应以 “大众审美” 限制艺术家的创意。“雕塑不是工业品,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觉得不适可以不看,没必要要求景区拆除。” 有艺术爱好者留言称,乔小刀的作品一直以 “反常规”“接地气” 著称,“用废旧材料创作本身就很有意义,不能因为部分人不理解就否定整个作品”。
还有网友提到,园区的定位是 “艺术园” 而非 “儿童乐园”,“既然是艺术园,就应该允许多元风格存在,游客在前往前可以先了解园区风格,不符合预期可以选择不去”。部分去过景区的游客也表示,争议雕塑的摆放位置相对隐蔽,“只要不特意去后半段的创意区,基本不会看到,对整体游玩体验影响不大”。
反对声音则认为,景区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场所,应优先考虑多数游客的接受度,尤其是家庭游客的感受。“很多家长带孩子来是冲‘童趣’来的,突然看到诡异雕塑,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有家长网友留言称,自己带 5 岁孩子去景区时,孩子看到 “三面女孩” 雕塑后哭闹不止,“最后只能提前离开,门票和时间都浪费了”。
还有网友质疑景区的 “双标”:“既然主打亲子、童趣,就应该统一风格,不能一边赚亲子游客的钱,一边摆放可能吓到孩子的雕塑。艺术创意可以有,但不能以牺牲公众感受为代价。” 部分文旅行业从业者也表示,景区在引入艺术作品时,应做好 “风险评估”,“了解目标客群的审美偏好,避免出现明显不符合客群定位的作品,减少争议”。
四、景区致歉与拆除:正视公众意见 及时调整运营
10 月 13 日,在争议持续发酵两天后,“荒野之国” 艺术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态度较此前明显转变。声明开头便致歉:“近期有网友反馈园区部分艺术作品引起不适感受,我们高度重视每一位游客的意见,对此深表歉意。”
声明中提到,景区在接到反馈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对园内雕塑进行排查,“经讨论决定,对存在争议的‘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作品进行拆除,同时对园区内其他可能引起不适的雕塑进行调整,优化摆放位置或增加提示标识”。
关于拆除原因,声明解释称:“园区的核心定位是‘为游客创造快乐体验’,当艺术作品与这一核心定位产生冲突时,我们选择优先尊重游客的感受。艺术创意需要个性,但更需要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尤其是家庭游客的需求。” 声明还提到,将邀请游客代表、文旅专家参与后续园区规划,“共同探讨如何在保留艺术特色的同时,提升游客体验,避免类似争议再次发生”。
当天下午,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布园区现场视频,显示工作人员正在拆除 “人体蜈蚣” 雕塑,“三面女孩” 雕塑已不见踪影,原本摆放争议作品的区域被临时布置成 “亲子手工区”,摆放了彩色积木、绘画工具等。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游客:“后续会重新设计这一区域的作品,新作品会更贴合‘童趣’主题,确保大多数游客能接受。”
景区的致歉与拆除行动获得多数网友认可,有网友留言 “知错能改,值得肯定”“希望后续能真正兼顾创意与体验”。也有网友建议景区 “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游客需求,避免问题积累”。
五、事件延伸:公共场所艺术创作的边界思考
“荒野之国” 雕塑争议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因 “造型诡异”“寓意不明” 引发争议:某城市街头的 “抽象人像” 雕塑被指 “像幽灵”,某公园的 “金属动物” 雕塑因 “线条尖锐” 被家长投诉 “不安全”。这些争议都指向同一个问题 —— 公共场所的艺术创作,该如何界定 “个性” 与 “边界”?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表示,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与私人画廊的作品不同,需兼顾 “艺术性” 与 “公共性”。“私人空间的艺术可以完全遵循艺术家的意愿,而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服务于大众,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多元性,尤其是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感受。” 该研究员建议,景区、城市管理部门在引入艺术作品时,可通过 “公众听证”“专家评审” 等方式,提前收集意见,“在创意与公众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减少后续争议”。
对于 “荒野之国” 艺术园而言,此次事件也为其运营敲响警钟。声明发布后,景区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争议让我们意识到,园区在定位与执行之间存在偏差,后续会重新梳理主题风格,确保所有区域的作品都符合‘童趣、快乐’的核心定位,同时建立常态化意见反馈渠道,及时响应游客需求。”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