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丰
开放的杭州,拥抱更多元的世界。4月23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即将在杭州余杭良渚开幕。
作为连续两年世界级高水平文化盛会“良渚论坛”的举办地,余杭与许多中外名城一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从辉煌的良渚古国起步,到隋唐“东南第一州”杭州的起点,再到现代超级水利助推发展杭州城市“第三中心”,“母亲河”苕溪刻在了余杭人数千年文化基因中,塑造出杭州一段波澜壮阔的特殊建城史,写下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历史篇章。
从空中俯瞰苕溪畔的杭州西险大塘。据视觉中国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
苕溪治水塑水乡“模板”
如果沿着水脉梳理杭州建城史和中华文明史,五千年治水营城的故事必然要从余杭良渚开始说起。作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这里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5000年前,良渚古城依天目山脉而建。作为营建在湿地上的早期都市,良渚人调节水量特地在河流的上游修建了堤与塘,在丰水季节蓄水,枯水季节放水,构建起一套庞大完备的阶梯式外围水利系统。这套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近30条人工坝体以及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蓄水总量约是杭州西湖的4倍,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在谷口高坝区由秋坞、石坞遗址形成的水库,仍在发挥蓄水防洪作用。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据视觉中国
水坝完工后,良渚古城的建设也随即轰轰烈烈地展开,其中面积相当于4个北京故宫的内城,使用石料就达约10万立方米。在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看来,为了保证基建材料和生活必需品供给,良渚人先开凿出宽敞水道将聚落群周边水系与外围水利系统,连接成了一张运力强大的水网,在将大量石材、矿产、竹木以及稻谷粮食等源源不断地运至古城同时,城内的高端手工制品也得以运往城外各地。“良渚古城的九个城门中,八个是水门。功能强大、结构明晰的良渚古城内外水利工程系统,为良渚古城建设和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良渚古城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五千年前的“杭州人”,已经掌握了治水、用水的底层逻辑和方式。如今,星罗棋布于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水乡古镇,水路交通规划可以说都源自一个共同“先祖”——5000多年前的“水城”良渚古城。
商代“杭州城”在此
苕溪滋养的水乡从未消失过
对于良渚古国,人们有很多疑问和猜想,其中就包括:从良渚到汉六朝,这水乡的文明史是延续的吗?良渚人后来去了哪里?
在距离良渚遗址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径山,考古学者正在研究杭州地区唯一一座已发现的商代晚期城址——小古城遗址,有院落型建筑群、人工堆筑台体、水门及木构件等一系列重要遗迹。这座商代的“杭州城”,告诉我们,文明的脉络其实一直在苕溪中流淌,生生不息。
小古城遗址水门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小古城遗址中,已经发掘的北城墙东侧水门是一处南北走向完整的木制结构设施,宽2-3米,内含结构清晰的木构件遗物,对木头的加工痕迹也保留得很好。“像水门这样的建筑,有三千年历史并且完全由木构搭建的遗迹极为珍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罗汝鹏表示,目前推测小古城有4个城门,都是水门,已经发掘的这处水门遗迹是国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同类型遗存。
可以说,这处距今3400—3000年前的“江南区域中心城市”,同样依水而建、向水而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水上城市”,是浙江先秦史、越文化发展史以及南方地区商周时期文明化进程研究中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为人们研究余杭先民逐步开展筑堤、浚塘、开湖等更大规模改造自然活动提供了新证据。
“目前中国考古发掘同类型中最早的水门,用途、结构甚至和秦汉时期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相似,可见防洪、引水功能的先进。”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文化研究院教授李海静认为,根据余杭的地势地貌结合现有遗址,可以推测出余杭先民逐步从浙北山区高地向杭嘉湖平原不断迁移定居。
未来,随着这座鱼头形状的古城遗址被学者逐步解密,更为生动的古代江南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筑塘围湖、治水兴城
安澜通济定下城市千年格局
公元前222年,秦推行郡县制,余杭县设置于东苕溪上游。苕溪发源于天目山脉,那里是浙江的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汛期极易形成山洪。彼时,包括现今杭州地区在内的杭嘉湖平原,始终面临洪灾的威胁。
“城溪关系”,一直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形态和面貌。
余杭南湖。据视觉中国
公元173年,余杭十万民众于县城西南围湖筑塘,对东苕溪洪水进行有效的行洪、分洪、防洪,使下游杭嘉湖地区免受洪水侵袭,并留下传承千年的疏堵结合治水理念。唐代,数万民工疏浚南湖并修复西险大塘,并开挖面积远超南湖的北湖;吴越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在苕溪筑“乌龙涧”引水入南渠河;到了宋代,县令杨时力阻权臣侵占南湖破坏滞洪功能……自秦代以来,余杭县城城址因为水患在南苕溪两岸多次迁移,直到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溪北为城,溪南为市”的格局。
自东汉陈浑开南湖修西险大塘后,这套由西险大塘和南湖、北湖组成的东苕溪防洪工程体系延续了两千多年,灌溉出了周围千顷良田,使杭嘉湖平原受惠至今,也让杭州地区从洪水泛滥之地慢慢发展为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东南第一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在水运为主的年代,借助四通八达的水脉,便捷的漕运交通还为余杭汇聚了人流、催生了繁荣。
进入“新苕溪时代”
世界级“金名片”越擦越亮
斗转星移五千年,今日苕溪两岸“生长”的城市如茂密的森林,在安澜之水的灌溉下欣欣向荣。从苕溪时代、西湖时代、钱塘江时代,再到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第三中心时代,余杭正在奋力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
280米高的奥克斯杭州未来中心、创新领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誉为“国之重器”的杭州超重力实验室……春水潺潺的苕溪边,林立的楼宇传来“科技小龙”们的“闹海”之声,也有向着高水平现代化发展杭州城市“第三中心”的未来脉动。
现代余杭。据视觉中国
由东苕溪默默滋养的余杭,正在奋力撰写“新苕溪时代”下构筑具有全球辨识度的高能级文化产业高地的故事蓝本。
从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从良渚博物院到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近年来一个个文化地标或具有文化属性的载体在余杭区不断集聚,构成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文化中轴线。在文博场馆和景区,余杭试点“AR 眼镜+文旅”科技研学项目以及“机器智能+景区”“机器智能+赛事”服务。余杭人把变水为利的勇敢与智慧,融入到科技创新和良渚文化这两张金名片的相互赋能中,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打造公共文化供给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也将重点探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主题交流探讨,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最新博物馆技术应用,为余杭搭建好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汇聚全球智慧。
借助本次论坛举办的契机,余杭构建起层次更高、能级更强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持续吸引来更多国际的声音、聪明的大脑和年轻的活力,让世界更清晰地看到“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这张余杭的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治水营城理念留下的“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精神,不断丰富良渚文化的内涵,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发出醇厚有力的回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