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看图说话——从一个校门楼,讲环江高中的历史

在网上神游,无意间看到一份早几年环江县公布的一个《历史建筑名录》,看到有两个中学的校大门都被列入了。

一是环江高中,二是环江一中。

这就有点好奇了,因为经常写些广西的历史人文故事,知道现在的环江县,就是民国时期的思恩县,这两个校门是当年思恩县时代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吗?

结果上网一搜,才看到,这两个学校的校门也就是一个仿古牌坊式的门楼,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样式,应该建设时间不久,冲顶也就四十年,肯定不是之前的思恩县的建筑遗迹了,怎么他们的校门就够格列为当地的《历史建筑名录》呢。

这就是学校的历史了。

环江高中,现在全称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他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1937年。

他是如何开始的呢。

清末科举制度终结,近现代教育开始在各地推行,不过,由于各地由于种种社会条件制约,方方面面的发展不一样,当时环江县还叫做思恩县,在科举废止之后近现代的“学校教育”也被思恩县有识之士所把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任思恩知县王履晨跟着潮流在县城内倡建建起一所两等级小学堂(民国后改为县立第一初等高等小学校),这是是当时县内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近现代的学校”。

后来,再从民国二年(1913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县陆续总建有五所高级小学(即县立第一,二,三,四,五小学校),没有中学校。前后毕业生不过三百余人。如果有条件,这些小学毕业生想读中学的话,就得去宜山的省立十一中,或是去柳州的省立四中继续接受中学教育。

在当时的制度下,虽然省里,县里都有规定,可以公费资助“省内留学”,即由地方出钱支持毕业生去宜山或柳州读中学,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贫瘠”,以及时代种种现实的制约,县内的小学毕业生也很难真正可以拿到这些津贴被补助,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县里的中学毕业生可谓是“寥寥”。

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以后,以李,黄,白为首的新桂系主政广西,并提出了一个“发展广西”的经济计划,即坊间所津津乐道的“广西模范省”建设,其中,就推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教育制度。

关于各阶段教育就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如小学推出中心校制度,中学推出国民中学制度,省立中学,县立中学,职业就推出师范教育制度,等等。总之,涵盖了各年龄层的教育。

这些一扯开,那就很多话说了,就简单具体的说思恩县的情况。按当时制定推行的新的教育政策,要求是县县办国民中学,这个国民中学和普通中学(县立初中)是不一样的,有着不同的办学要求,这里就说国民中学这一块。

由于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有些县没能力自办国民中学,所以,政策又规定了可以邻近的两个县,三个县一起办国民中学,而思恩县就是没能力自办的那一类,于是,联合相邻的宜北县(1951年宜北,思恩县合并为环江县)合办了一所国民中学,即:思恩宜北两县联立国民中学。

具体也只是初中教育,想接受高中教育还是得到外地继续。

抗战之后,1946年8月开始,地方重组,思恩,宜北两县分开办学,所以,思恩县部分也就顺势改为思恩县立初级中学。

再后来,在1951年,新的行政区划实行,思恩县,宜北县合并成为了一个新县——环江县,新县治在旧思恩不变,那学校也就改为环江县初级中学了。

作为地方中学的老大,自然是地方中学发展的重点了,在1958年开始,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生,成为了县里第一所完全中学。

至于再后来的发展,就简单了,学校简介也很容易搜索出来,就是今天的环江高中发展。

而上面提到的另一个校门,环江一中大门背后讲述的学校历史,属于当时教育政策中的普通中学,县立中学一类,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得另说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广西   校门   县立   历史   县里   民国   国民   人文   说话   高中   制度   中学   学校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