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19个最美中国传统村落,山水风光私藏古厝人家

福建,泉州。

古称刺桐城,南朝梁天监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这里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里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也藏着许多美好的田园山水古厝人家

一起来看泉州名列前4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最美19个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名列第3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悠久,唐乾年间,即在此驻兵戍守。至宋代福全港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商贸港。相传在唐朝时,有一艘木船,也称为“福船”,停靠在福全港而得名。

雄伟壮观的古城墙矗立在村口,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的古城墙,是也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福全古城形似葫芦,最大特点是“三沉三现,三山看不见”,即城内有三座山、三个水塘以及三座建在石头上的庙。整个古城被划分“十三境”,因明代有一千户带兵驻扎,也有“百家姓,万人烟”之称。

一幢幢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特色建筑,这里“燕尾脊”和“出砖入石”夺人眼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出砖入石”,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清特色。古城内还保留着许多南洋建筑,包容着多元的宗教文化。


2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

名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古厝、古寨、古树、古街、古民俗汇聚这里,形成了茂霞这个古老的村落。


始建于956年,村里保留有大量的古厝,还有五百年历史的古寨、骑楼式古街。全村拥有百年以上具有闽南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70多座,还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明朝石砌古寨,绵延成片的荔枝园林,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闽南骑楼式古街和多样的古民俗。


下灶古民居群,是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为明朝正德年间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来。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过,房前稻田广袤,屋后荔枝繁茂,背山临田,风光秀丽。


茂霞街上两边骑楼红砖飞檐,建筑风格有着很明显的中西结合。建筑一层廊柱,二层阳台栅栏则采用西式的建筑风格,雕饰精美,样式独到。


3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

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南部,一个形成千年的村落。


福兴堂是到塘溪村不可不看的“珍宝”。这座建于1942年的建筑,为当地爱国商人李武宗所建。整座建筑由业主精心挑选材料,聘请国内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而成,被称为是“闽南传统建筑工艺的绝唱”。



该建筑物所饰精美石雕出自参与建造南京总统府、“中山陵”的师傅之手,做工之精细,为闽南地区所罕见。福兴堂的雕刻还融入了当时最流行的元素,如乒乓球、自行车、小汽车等别致的造型,可了解到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画面。


塘溪村内还有近80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明末的土夯木构“三落式”,清末的红砖灰瓦“皇宫体”,民国的中西合璧的“西洋厝”等,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建筑符号。


这里还是“五连冠”辉煌时代老女排队员陈亚琼的故乡,塘溪村还有陈亚琼旧居改造而来的全国首个女排精神个人主题展馆。


4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蜿蜒流淌的金溪与山斗溪穿村而过,整个村落古韵悠悠,风景秀美。


村子历史悠久,百年以上的古厝达67座,建筑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民居、宫庙、店铺等成片相接,一道宁静古朴的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景线。


村落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长街——铺街,如今依稀可见铺上村往来商贾的繁华,古老与现代,斑驳与繁华,历史与未来在此交融,铺街古道值得一看。


瑞美堂值得一看,该房屋为清代建筑,整体保存完好,占地面积600平米。房屋为二进五开间双护厝,背靠荔枝树。主厝正面墙体以花岗岩和红砖砌成,墙上嵌以白色圆窗与方窗,屋脊由中间向两端平缓起翘成燕尾脊。


5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醋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村落围绕“荔韵醋香”主题,巩固提升县级文保单位世德堂、荔枝公园、醋文化馆,把振德馆布置为木雕馆、把福美堂布置为中国钱币馆、把德星堂布置为酿醋展示馆,这里可以感受浓浓的传统醋文化。


6 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村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这有着古朴典雅的蔡氏古厝群,蕴藏着最传统、最纯粹、最典型的闽南家风文化。

明末清初,蔡氏族人在当地搭草寮而居,自称“将就寮”,闽南语音同“漳州寮”。如今这里有序地分布着22幢闽南典型“皇宫起”红砖古厝,共近400个房间。这座“闽南传统建筑大观园”1867年始建,1911年竣工,前后经历近半个世纪。


蔡氏古民居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按“琵琶穴”风水格局进行建造。古厝群整体形如琵琶,一头大一头小,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置身这片磅礴大气的古厝群,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细节之处精美绝伦,值得一游。


7 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名列第6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被称为“东亚文化之都”。村落延续了几百年的闽南风,置身其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和昌盛,在这里远看红砖白石、燕尾脊成片,古建群排列井然有序;近看雕梁画栋、墙上雕刻题材丰富,雕饰技艺精湛。


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据载,当时福建莆田贵族刘宗孔因避“靖难之变”,携眷至此定居下来,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

如今的古村落里,远看红砖白石、燕尾脊成片,古建群排列井然有序;近看雕梁画栋、墙上雕刻题材丰富,雕饰技艺精湛。全部尚存明清建筑27座,包含民居、祠堂、宫庙和书院等,整个建筑群恢宏盛美。



村南的“白石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宫内供奉海上女神妈祖,宫中雕刻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塑雕栩栩如生。村东有古戏台和数棵古榕树,树龄均逾过百年。除了古香古色的明清大厝,土坑村的民俗风情也引人入胜,“土坑戏”、北管乐曲、“打正鼓”和“吃祠堂”等传统民俗活动承袭至今。


8 泉州市德化县国宝乡佛岭村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至今一千多年历史,清澈国宝溪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村庄。

村庄中各式传统闽南古厝错落有致、宁静古朴、格局完整,有闽南地方建筑特色的久远度、丰富度。掩映在青山碧水间的“白墙黑瓦”古厝群,格外婉约、古朴。


建筑古厝造型以硬山及卷棚屋顶、燕尾型屋脊、穿斗式木作为主要结构,古厝内雕梁画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堪称闽南文化活化石。


叶氏祖厝龙楼堂,是佛岭村建筑规模最大的祖厝,始建于明隆庆四年,其内展示了本地叶氏的源流、家训、族规。祖厝融入以闽南文化、陶瓷文化、香文化、剪纸文化、家风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元素。


佛岭古村落里还有明代抗倭古堡、百年古大厝龙魁堂、福美堂等,这些一座座不同年代、各具特色的古厝沿国宝溪而立,构成古村的“民居长廊”。


9 泉州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

这里是闽南知名的侨乡,古韵人文延绵,山海风光秀丽,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座座红砖古厝,诉说着这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的乡愁故事。

村落居民以蔡姓为主。据族谱记载,蔡氏开基祖蔡我东是在宋元之交从石狮大仑来到这里落脚,村庄历史已有700年之多。

走进塘东村,穿过纵横交错的石板老街小巷时,会经过一个类似于北方过街楼的阁楼,村民称为“辕门脚”。“辕门脚”的拱形牌坊纪念的就是塘东明代先贤——蔡缵。

村中的蔡本油两座洋楼古厝值得寻访。一座是西式番仔楼,一座是中式三开间双层楼,两楼并列,坐北朝南,坐落在村庄北面。两座建筑前面有宽阔石埕,建低矮墙围,可供坐着休息。后面置花园一座。


10 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南浔村

一个美好的古村落,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故里,村落里延续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传统闽南红古大厝,还在娓娓叙说着先人的“忠、勇、廉、孝、信、义”。

人文久远,文物众多。施氏大宗祠、靖海侯府和施琅墓同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施氏大宗祠明崇祯十三年始建。祠堂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带护厝,穿梁斗拱,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

另有长顺古民居建筑群,见证着两岸贸易和文化交流。由大厝、公妈厅、油坊、当铺和通瀛书舍5组建筑组成,所有建筑皆是红砖外墙,燕尾屋脊,为典型的闽南传统古建筑。

长顺古民居前的四方街,至今仍能看见当年商业繁忙的景象。位于四方街的竝玉山庄,建于清朝末期,如今是晋江市内现存较大的私人山庄。


11 泉州市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

灵水,古称灵水堡,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4年)御史吴中复与兄弟吴中纯隐居于灵源山修道,山上溪涧之水绕村而流,村庄因此得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 380年),灵水吴氏肇基始祖懒翁携幼孙温明自泉州东门迁徙于此,灵水吴氏开始衍传,至今近700年。


这里古迹众多,灵水古村落共有200多座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1 40座,连片分布在灵水前乡、后乡,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良好,体现了闽南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主要有闽南“皇宫起”的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华侨番仔楼和具有海洋风情的石构民居等三种形式,代表着晋江从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灵水老街,是由旅菲华侨吴良师于上世纪牵头兴建的。上世纪中期的灵水街商铺林立,货品琳琅满目,是周边贸易的集散地,当时的经营规模及繁华程度为人所津津乐道,至今依稀可见当年繁华。


12 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

梧林村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人文久远。村内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古建筑89幢。许多建筑虽历经沧桑,其背后凝聚的家国情却历久弥新,无声述说着“番客们”的爱国情怀。


村落入口,最为明显映入眼帘的是闻名遐迩的朝东楼,现已建成侨史馆向游客开放,楼里陈列着斑驳的物件,图文并茂地讲述着梧林侨史。

最为壮观的“五层厝”是旅菲华侨蔡德鑨的宅邸,整体为古罗马式艺术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左右两侧双向照门上书“茶经”“荔谱”,为蔡氏先祖蔡襄代表作。

另外村落中较为“抢眼”的当属又高又瘦的修养楼,修养楼又名“枪楼”,为钢筋混凝土夯实墙结构的碉楼,墙体上有许多射击用枪孔,里大外小,可扩大射击范围,当年成年男子轮流驻楼守更放哨,起到了随时警戒及抵御外寇的作用。


13 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福林村

福林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被誉为“侨乡中的侨乡”。

这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典型闽南特色古村。村庄居开阔盆地,阳溪自西北而东南,曲折穿流于盆地中间,两侧田园风光,景色宜人。

福林村历史悠久,由檀林村和粘厝埔两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檀林村村民以许姓为主,相传檀林此地因陈氏开基,故称“陈林”,又因檀树成片,改称“檀林”,后因弘一法师曾在该村福林寺驻锡而借寺名为村名。福林寺建于明万历年间,香火鼎盛,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晚晴集》就是在福林写下的。

粘厝埔村民全部姓粘,据传粘姓是北宋时期金国皇室完颜宗翰后裔。他们于福林择地而居,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粘厝埔也是晋江市唯一一个满族村。他们家家户户门楣上写着的“河山衍派”或“完颜传芳”,昭显着粘氏族人的满族身份。

福林的古厝中,古大厝、番仔楼都颇具特色,而且每一座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端园、春晖楼、崇德楼、书投楼、望月楼……村里的“通安古街”也是“福林五古”的其中一古,是上世纪20年代出洋的福林华侨筹集资金回乡建成的“回”字型街市,其繁华曾一度闻名周边乡镇。


14 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

福林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被誉为“侨乡中的侨乡”。

这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典型闽南特色古村。村庄居开阔盆地,阳溪自西北而东南,曲折穿流于盆地中间,两侧田园风光,景色宜人。

福林村历史悠久,由檀林村和粘厝埔两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檀林村村民以许姓为主,相传檀林此地因陈氏开基,故称“陈林”,又因檀树成片,改称“檀林”,后因弘一法师曾在该村福林寺驻锡而借寺名为村名。福林寺建于明万历年间,香火鼎盛,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晚晴集》就是在福林写下的。

粘厝埔村民全部姓粘,据传粘姓是北宋时期金国皇室完颜宗翰后裔。他们于福林择地而居,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粘厝埔也是晋江市唯一一个满族村。他们家家户户门楣上写着的“河山衍派”或“完颜传芳”,昭显着粘氏族人的满族身份。

福林的古厝中,古大厝、番仔楼都颇具特色,而且每一座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端园、春晖楼、崇德楼、书投楼、望月楼……村里的“通安古街”也是“福林五古”的其中一古,是上世纪20年代出洋的福林华侨筹集资金回乡建成的“回”字型街市,其繁华曾一度闻名周边乡镇。


15 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桥内村

桥内村位于三班镇中南部,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口有双桂桥,宋时始建,旧名连波桥,又名观音桥,横偃于大云溪面上。明代天启元年重修,嘉靖年间当地郑氏通族再建。桥为木质廊屋式结构,上有屋盖覆顶,号称"九开间",走在桥上,使人如置古屋之中。

桥内村山间有"亭光"古寨闻名遐迩。寨子建于清代,前有绿水浮塘,后为青山拱卫,寨子以石垒之,筑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只有一个石门可以进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6 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

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陶瓷业闻名遐迩,境内有丰富的高岭土矿藏资源,制造陶瓷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宋元明清的古窑址有十多处。

村落的永茂堂,为泗滨颜氏始祖颜教先肇基之地,五代后唐归德场场长颜仁郁亦诞生于此。这座古朴别致、巍峨壮观的祠堂,见证了瓷都德化千年的历史变迁。

永茂堂分为上下两进,上进大厅两旁各有东西两小厅,总面积3140平方米。俗称颜氏祖厝,为颜氏来闽定居修建。


17 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镇碧坑村

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朴的民居错落于青山绿水间,尤其美好的景象。

村落形成至今已500多年历史,古民居多、古遗迹多,与溪流潭水美景相映成辉。碧坑村的老房子,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全村87座民房有81座均为木瓦结构的吊脚楼,最早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碧坑溪上有12座古桥,大多建於民国之前,其中位于村口的廊桥,粹美桥,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桥長20米,宽5米,木結構,供人們避雨纳涼之用,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景观所在。


18 泉州市德化县上涌镇曾坂村

地处莲花峰山东麓、涌溪峡谷地带,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旧称仙苑,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据曾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南宋隆兴元年从尤溪县古迹口迁居至此,为曾坂房祖。

曾坂村落传统历史建筑众多,现存“十八巷”古建筑群、古官道、古廊桥、古窑址、古水利设施、古堡、古寨、祠堂、庙宇、书院,以及名木古树等一大批历史遗迹。

村里号称“十八巷”的明清建筑群落,曲径迂回,细数有十八条“街巷”。“十八巷”虽经历史更迭,翻修重建,基本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具有典型的戴云山建筑特色。


19 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

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建于宋元时期的观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双溪河如同流动绿带穿山而过,一幢幢红色的百年古厝散落在半山腰上,美不胜收。


观山古村20多幢形态风格各异的百年古厝,盛大恢宏。随处可见闽南传统红砖厝,又带着各种不同的建筑特色风情。可谓是移步有厝、厝厝不同。


村内醒目的红色双层番仔楼值得一看。这座由清中宪大夫、印尼商界领袖李功藏回乡所建的两层洋楼,占地800平方米,工期历时10年,一条石桥连接了两座建筑,56个西式拱形门廊,搭配闽南特色的红砖,格外别致。


石印厝也别具特色,因屋后形如大印的石头而得名,是闽南少见的仿造前苏联风格的建筑。这座古厝为印尼华侨李成象为解决族人拥挤的住房所建。


另外还有功藏厝(又称池塘湖大厝)、中新厝、石碣厝、顶新厝、雨伞厝等等,各式各样的闽南古大厝,让人这个古朴村落里的风光格外赏心悦目。


古村记编辑

更多古村古镇搜“古村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德化县   村落   福林   中国传统   晋江市   泉州市   闽南   私藏   红砖   山水   风光   建筑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