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抢绘本吵架,还推了对方一下,我又急又气,回家就骂了他‘怎么总惹事!’”“孩子哭着说同学不跟他玩还说他坏话,我心疼又担心,想明天找对方家长聊聊,又怕小题大做”“两个孩子因为谁先玩滑梯吵架,我当场让孩子‘让着点’,可他委屈哭了,下次还是会吵”。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和同学吵架,要么 “急着护短”——“是不是他先欺负你?妈妈找他去!”,要么 “直接批评”——“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就不能让着点?”,可结果往往是孩子没学会怎么解决矛盾,下次遇到分歧还是会吵,甚至不敢再和同学互动。
其实对 3-10 岁的孩子来说,和同学吵架很正常:他们还没学会 “怎么好好说需求”(比如想要玩具只会抢,不会说 “能借我玩吗”),也没掌握 “怎么化解分歧”(比如意见不一样时只会吵,不会找折中办法)。今天分享的 5 个方法,不替孩子包办、不盲目指责,帮孩子在吵架后学会 “复盘问题、表达感受、解决矛盾”,慢慢减少冲突,学会和同学相处~记得转给家里带娃的人,处理孩子吵架需要全家一致,别让妈妈教 “好好说”,爸爸却教 “别吃亏”,一致的引导才有效~

1. 方法 1:先 “接住孩子的情绪”,不急于问 “谁对谁错”—— 他先感受到 “被理解”,才愿意说真相
家长常见误区:
- 一听说吵架就 “先审后判”:“是不是你先动手的?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别打架!”(孩子刚受了委屈,又被批评,只会更委屈,要么哭着不说,要么故意撒谎);
- 只关心 “有没有吃亏”:“他有没有打你?你没还手吧?”(把焦点放在 “输赢” 上,孩子会觉得 “吵架要赢”,下次更会用激烈方式解决问题);
- 打断孩子的话 “抢着下结论”:孩子说 “他抢我绘本”,家长立刻说 “肯定是他不对!明天我找老师说”(没听完完整过程,可能误解情况,也没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先安抚情绪,再听细节:
- 孩子哭着回家,不说 “别嚎了,有事说事”,而是蹲下来抱他一下,说 “跟同学吵架了,是不是特别委屈?想哭就先哭一会儿,等你想跟妈妈说的时候,妈妈听你讲”;
- 等孩子情绪平复,用 “慢提问” 引导说过程:“你们一开始在玩什么呀?后来怎么就吵起来了?”“他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了?你又做了什么呢?”(不问 “谁错了”,只问 “发生了什么”,孩子愿意说真话);
- 不评判 “对错”,先认可他的感受:
- 孩子说 “他抢我绘本还说我小气”,不说 “你别这么小气,借他玩怎么了”,而是说 “他抢你的东西,还说你坏话,你肯定特别生气,换作妈妈也会不开心”(先共情,孩子才会觉得 “妈妈懂我”,愿意继续聊解决办法)。
案例:朋友家孩子和同学抢积木吵架,回家哭着说 “他抢我积木还推我”,朋友没骂他,先抱了抱他说 “被推肯定很疼吧”。等孩子不哭了,才慢慢问出 “我想先玩,他非要抢,我就推了他”。朋友没说 “你推人不对”,而是说 “你想先玩,他不让,你着急了才推他,对不对?”—— 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来主动说 “下次我想先玩,能不能跟他说‘我先玩 5 分钟再给你’?”。

2. 方法 2:教孩子 “复盘矛盾”—— 不是找 “谁的错”,而是找 “怎么能不吵”
家长常见误区:
- 吵完架只 “追责”:“我看就是你的错!谁让你不分享的?”“肯定是他太调皮,别跟他玩了”(只定 “对错”,孩子没学会怎么避免下次吵架,问题还会重复);
- 替孩子 “总结原因”:“下次别跟他玩了,跟乖的同学玩”“以后他抢你东西,你就告诉老师”(没让孩子自己思考,他永远不会主动想 “怎么解决”);
- 翻旧账 “强化负面印象”:“你上次也跟同学吵架,怎么总改不了?”(孩子会觉得 “我就是爱吵架的人”,没信心改)。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用 “三步复盘法”,引导孩子自己想:
- 第一步:“刚才你们为什么吵?”(比如 “因为抢绘本,都想先看”);
- 第二步:“有没有别的办法,不用吵架也能解决?”(引导孩子想 “可以轮流看”“我先看 10 分钟再给他”);
- 第三步:“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试试哪种办法?”(让孩子自己选 “说‘我们轮流看’”);
- 不否定孩子的 “笨办法”,再引导优化:
- 孩子说 “下次我再也不跟他玩了”,不说 “这怎么行!”,而是说 “不跟他玩,你可能会少个朋友,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呀?比如跟他说‘我们轮流看’”(先接纳他的想法,再慢慢引导更好的办法);
- 把 “吵架” 变成 “学本事” 的机会:
- 复盘后说 “其实吵架不可怕,我们找到下次不吵的办法,你就学会了怎么跟同学好好相处,这是很厉害的本事呢”(让孩子觉得 “吵架不是坏事,能学东西”)。
案例:我儿子和同学因为 “谁先玩秋千” 吵架,复盘时他说 “我想先玩,他不让,我就跟他吵”。我问 “除了吵架,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你也能玩到秋千呀?”,他想了想说 “可以跟他说‘你玩 10 分钟,我玩 10 分钟’”。后来再去公园,他真的跟同学这么说了,两个人没吵架就轮流玩了 —— 复盘让孩子自己找到办法,比家长教 10 句都管用。

3. 方法 3:教 “具体的矛盾化解技巧”—— 不是 “别吵架”,而是 “会表达、会协商”
家长常见误区:
- 只说 “别吵架、好好说”:“下次跟同学好好说,别动不动就吵”(“好好说” 太抽象,孩子不知道具体该说什么,遇到事还是会吵);
- 教孩子 “要么忍要么躲”:“他要是跟你吵,你就躲开,别理他”(孩子学会 “逃避”,遇到矛盾不会正面解决,以后更难处理人际关系);
- 教孩子 “硬刚”:“他要是欺负你,你就还手,别吃亏”(容易引发更大冲突,甚至让孩子养成 “用武力解决问题” 的习惯)。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教 “3 句关键话术”,让孩子会表达、会协商:
- 表达感受(不说 “你真讨厌”,说 “你这么做,我不开心”):比如同学抢玩具,说 “你抢我的玩具,我不开心”;
- 提出需求(不说 “给我!”,说 “我想先玩,能不能等我玩完再给你”);
- 协商办法(不说 “必须听我的”,说 “我们轮流玩,你玩 5 分钟,我玩 5 分钟,好不好”);
- 小技巧:在家玩 “吵架角色扮演”,家长扮演 “抢玩具的同学”,让孩子练这 3 句话,玩熟了出门才会用;
- 教 “退一步的小办法”,避免冲突升级:
- 比如同学非要先玩滑梯,教孩子说 “那你先玩 1 次,我等你,下次我先玩,好不好?”(不是 “完全让着”,而是 “有条件协商”,孩子不委屈);
- 教 “求助信号”,遇到解决不了的及时找大人:
- 告诉孩子 “如果同学推你、打你,或者你跟他好好说他还是不配合,就找老师帮忙,这不是‘胆小’,是聪明的办法”。
案例:邻居家孩子以前和同学抢画笔总吵架,后来教他说 “你拿了我想用的红色画笔,我不开心,能不能先借我画完这个太阳,然后给你用?”。下次在幼儿园,他真的这么说了,同学居然同意了,两个人没吵架就轮流用了 —— 具体的话术让孩子知道 “不吵架也能拿到想要的”,自然不会再吵。

4. 方法 4:不 “过度干预”,给孩子 “试错解决的机会”—— 他自己搞定一次,比你教十次都强
家长常见误区:
- 一听说吵架就 “直接包办”:立刻找对方家长理论 “你家孩子怎么抢我们玩具还推人”,或者找老师 “请你好好管管那个孩子”(孩子没机会自己解决,永远学不会处理矛盾,还会被同学说 “总找大人告状”);
- 怕孩子 “处理不好”,全程盯着:孩子和同学玩,家长在旁边盯着,一有点要吵架的苗头就立刻上前阻止 “别吵别吵,你们这样不对”(孩子没机会 “试错”,不知道 “自己能解决”,越来越依赖家长);
- 孩子自己解决了,却 “挑毛病”:孩子和同学自己协商好轮流玩,家长说 “你刚才怎么不早点这么说?非要吵一架才甘心”(否定孩子的努力,他下次不会再主动解决)。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先让孩子 “自己尝试解决”,家长 “背后观察”:
- 孩子和同学在小区玩,有点要吵架的苗头(比如抢玩具),先别急着上前,看孩子会不会自己说 “我们轮流玩”;如果他没头绪,再小声提醒 “你可以跟他说‘我先玩 5 分钟再给你’”(不直接插手,只给小提示);
- 孩子自己解决了,立刻 “夸细节”:
- 孩子和同学协商好轮流玩,不说 “你真棒”,而是说 “你刚才跟他说‘我们轮流玩’,他就同意了,这个办法真好!你会自己解决问题了,太厉害啦”(夸具体的行为,孩子知道 “这么做是对的”,下次还会用);
- 确实解决不了,再 “陪他一起找办法”,不替他去说:
- 孩子和同学吵得厉害,自己解决不了,不说 “你别管了,妈妈去跟他说”,而是陪孩子一起找对方,教他说 “我们刚才因为抢玩具吵架,现在想跟你说‘我们轮流玩’,好不好?”(家长陪在身边给安全感,但让孩子自己说,他会有成就感)。
案例:同事家孩子和同学因为 “谁先看绘本” 吵架,同事没直接去说,而是在旁边小声提醒 “你可以跟他说‘我先看 10 分钟,看完给你’”。孩子犹豫了一下,真的跟同学说了,对方居然同意了!后来孩子得意地跟同事说 “妈妈,我自己跟他说好的!”—— 自己解决一次,孩子的信心和能力都会涨一大截。

5. 方法 5:提前 “预防冲突”—— 教孩子 “懂分享、会协商”,减少吵架的机会
家长常见误区:
- 觉得 “孩子小,吵架难免,长大了就好”:不提前教孩子怎么和同学相处,等吵架了才处理(问题重复出现,孩子总在 “吵架 - 被批评” 里循环,没机会学社交技巧);
- 只在 “吵架后” 教,平时不练:平时不教 “分享、轮流玩”,吵架了才说 “你要学会分享”(临时抱佛脚,孩子记不住,下次还是会吵);
- 在家 “顺着孩子”,出门 “要求他让着”:在家玩具都归孩子,出门却要求 “你要让着弟弟 / 同学”(孩子在家没学会 “分享”,出门突然被要求让着,会觉得委屈,容易吵架)。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平时在家 “练社交小技巧”,模拟场景:
- 玩玩具时,和孩子练 “轮流玩”:“这个奥特曼玩具,妈妈玩 5 分钟,然后给你玩,好不好?我们定个计时器”;
- 吃零食时,练 “分享”:“妈妈这里有 2 块饼干,我们一人 1 块,分享着吃更开心”;
- 意见不一样时,练 “协商”:“你想玩搭积木,妈妈想玩过家家,我们可以先玩 10 分钟积木,再玩 10 分钟过家家,好不好?”;
- 出门前 “提醒小技巧”,让孩子有准备:
- 去幼儿园前,说 “今天和同学玩玩具,如果你们都想玩,记得可以说‘我们轮流玩’,这样就不会吵架啦”;
- 在家不 “溺爱”,让孩子 “习惯协商”:
- 孩子在家想要玩具,不说 “都给你”,而是说 “这个玩具妈妈正在玩,等我玩完给你,或者我们轮流玩”(在家习惯了 “协商”,出门和同学相处也会用)。
案例:我女儿以前总因为 “不分享” 和同学吵架,后来我们在家玩玩具时,总练 “轮流玩”“分享”。慢慢的,她去幼儿园,会主动跟同学说 “这个玩具我们轮流玩”,和同学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少,老师还夸她 “会跟小朋友好好相处了”—— 提前练会技巧,孩子出门就知道怎么避免吵架。

最后想说:孩子和同学吵架,不是 “坏事”,而是 “学社交的好机会”
很多家长怕孩子吵架,觉得 “吵架是没教养、会吃亏”,其实对孩子来说,吵架是他第一次面对 “和别人意见不一样”“自己的需求没被满足”,也是第一次学习 “怎么表达、怎么协商、怎么解决矛盾” 的机会。
比起 “怎么让孩子不吵架”,更重要的是 “让孩子从吵架里学会怎么和人相处”:
- 接住他的情绪,让他知道 “不开心可以说,妈妈懂你”;
- 教他复盘,让他知道 “吵架不可怕,找到办法下次不吵就好”;
- 提前预防,让他知道 “怎么和同学好好玩,减少吵架”。
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从 “一有事就吵”,到 “会说‘我们轮流玩’”,再到 “能自己解决小矛盾”—— 这些小进步,都是他社交能力成长的证明。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实用,不妨转给家里带娃的人:比如老人别 “孩子一吵架就护短”,试试教他 “轮流玩”;爸爸别 “教孩子硬刚”,试试陪他 “自己解决”,全家一起帮孩子 “从吵架里学本事”。
也记得关注我,后续会分享更多 “帮孩子成长” 的实用技巧,帮你带娃少焦虑、多轻松~你家孩子有没有 “从吵架到自己解决矛盾” 的小进步?比如以前抢玩具就吵,现在会说 “我们轮流玩”;以前吵完就哭,现在会自己找同学和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帮更多家长找到 “引导孩子处理吵架” 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