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融合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孩子家长的“成长”手记

2025年11月5日晚上19:20分,冬天的夜晚天已经漆黑。郑州市中原区八十中(八三班)的白某煜同学坐在午托班的门口,手里拿着一本英语教材书,借着从室内透出的微弱灯光,一边翻看着诵读,一边哭着孤独的等待爸爸下班过来接他回家。

当天上午10:30左右,孩子爸爸接到班主任老师发来的短信:“xx爸爸您好!孩子星期一到校还好。从昨天开始,物理课,生物课就一直嚷嚷,在教室里同学们和老师上不成课。今天语文课,从上课起无端无故一直骂陈某的同学家长,说脏话。这会儿在办公室站着还一直在骂,停不下来。最后一节历史课上课十分之后安静了。.....”班主任老师要求孩子爸爸配合学校给孩子开展“亲子教育”。孩子爸爸听闻后,急忙请假从单位出发,驱车几十公里来到学校接孩子。

中午12:05分,孩子爸爸赶到学校门口,正逢孩子们放学,他就站在路边着急的找寻着自家的孩子,人群中孩子们欢笑着从孩子爸爸身边走过,突然,一高个女生倒退着过来,一边捂着嘴堆堆笑,一边捉弄着一个低头走路的孩子:“嘿,你跟他也打个招呼呗!真搞笑!让我要笑死!”孩子顺从的欲抬头去跟那个女生指定的孩子打招呼,猛然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爸爸,就随机大喊一声:“爸爸”!女生扭头看到孩子爸爸就在自己身后站着,赶忙侧着身子一溜烟跑远了。

孩子像看到救世主一样,紧拉着他爸爸的手,一边在人群中激动的给爸爸介绍着他的同班同学,一边委屈的诉说着自己上午在班上“犯错”,被老师批评了。

爸爸拉着孩子的手,一边问他为啥扰乱课堂纪律,一边朝就近的午托班走去。

到了午托班,孩子爸爸携同午托班的刘老师一起问他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因孩子出生时大脑缺氧受损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神经系统患有语言传达性障碍和行为不能协调统一,自控能力较差,也没有说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在上课期间骂一个陈姓同学的家长。

孩子爸爸只能按老师短信通知的问题严肃给孩子矫正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能随便走动和骂人,更不能大声喊叫”!孩子应允着,在午托班刘老师的引导下,排队打饭。孩子爸爸安顿好孩子后,就离开了午托班,匆忙返回单位。

晚上19:20分,孩子爸爸到午托班接孩子,就看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看到孩子一个人在那哭,孩子爸爸就问午托班刘老师的原因,刘老师说孩子晚上放学回到午托班就大发脾气,摔书本,还把教室内给孩子们玩的气球用手挤破了,刘老师就批评了孩子一顿,孩子爸爸问孩子为啥发脾气,孩子说在学校被同学戏弄,被老师批评、受气,心里憋屈得慌,回到午托班想跟他信赖的刘老师诉说一下心事,却因刘老师忙,没顾上,心里窝火无处发泄,就发脾气了,结果又挨了刘老师一顿吵,上课受同学戏弄、歧视,内心憋屈就无端骂人,被老师批评教育,想想自己一天到处挨吵碰壁,非常无助,就委屈的哭了。

孩子爸爸认真安抚了一下孩子,要求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及时改正,待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就陪他一起回家。为了给孩子疏散一些精神压力,爸爸还带着孩子去临近孩子喜欢看书的商场转转散散心,到了商场,孩子心态完全平复下来后,孩子爸爸就孩子白天在学校无端骂人的事问其原因,为啥在上课期间扰乱课堂秩序,孩子如实把白天同学戏弄嘲笑他的事情经过给爸爸说了一遍,直到晚上十点多了还一个人睡在床上反复喊叫着同学嘲笑他,内心憋屈、受不了就无端骂人的事实情况。

对照白天班主任老师发来的孩子犯错的短信,孩子爸爸明白了孩子无端骂人的原委,班主任老师仅把听到的孩子骂人、课堂喊叫的错误行为告诉了孩子爸爸,说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骂人说脏话,要求孩子家长接孩子回家“再教育”,却忽视了孩子在学校上课期间发生这种错误行为的真实缘由,对孩子原本性格孤僻、对外界事务反应过度敏感、心理脆弱、语言表达因大脑智力发育迟缓导致言语表述不清的孩子来讲,无疑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信赖性伤害。

22:17分,孩子爸爸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孩子班主任老师发送一条短信:“xx老师!您好!一直以来,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对学校抱有很深的期待,一直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对孩子尤其是智障孩子充满关爱和庇护的地方,可惜,我们学校的部分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这种智力存在缺陷的孩子形成了心理上的芥蒂和人为歧视,孩子甚至成了被戏弄和嘲笑的对象,这对原本内心脆弱、敏感、过度自卑的孩子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和成长阴影。虽然对孩子而言,他们童稚的内心原本都是一张白纸,也许并没有我们大人们认为的那样心存恶意,但这种无端的行为却不自觉会对孩子造成非常致命的心理伤害和成长阴影,会让孩子原本脆弱的内心和自卑的性格变得更加浮躁和叛逆,这样孩子性格会更加偏激,更加影响心智正常健康的发育成长。作为孩子的家长,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现实,也理解您在国家义务教育机制约束下心理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无论怎样,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您对孩子的辛苦付出,我和孩子都没齿难忘!您对孩子的每一份教育滋养,我和孩子都铭记在心!终身难忘,感恩有您,感恩学校,助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针对孩子这种先天性造成的智力发育迟缓症状,郑州市中原区八十中(八三班)以班主任闫俊红老师为首的教师团队,结合孩子的实际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组成“亲子陪护团”,采取家校融合教育模式,与孩子陪护、陪读、即时交流纠错等措施,对孩子实施因材施教,发掘孩子智力潜质,鼓励孩子自觉学习,围绕不同学科特征与孩子开展现场“陪护式”融合教育,及时纠正孩子在上课期间的不良行为,耐心给孩子讲解上课期间随意走动、大声喊叫对其他同学造成的不良影响,既损坏了孩子个人形象,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破坏了课堂纪律。要求孩子正确认知并及时纠正这种错误行为。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提高孩子的认知标准,减缓孩子的抵触情绪和精神压力。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友好、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轻松、快乐的接受心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中国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过度平衡、亟待解决的社会敏感问题。初中生,又是孩子从儿童心理教育到少年认知教育趋向转变成长的关键适龄期,是培养孩子认知观念、矫正孩子自觉维护个人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青春智力发育期,如何培养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与抗挫生存能力,推动孩子未来走向社会、积极融入社会,拥有一个正向健康的心态,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人才,是学校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面对和担当的社会责任。

对弱势群体的生存关注,尤其对智障、残疾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给于关爱、倾注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是社会文明程度进化的一面镜子。

学校老师能够及时洞察低智力孩子的这种微妙心理变化,能够及时给孩子营造一种信任环境和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让孩子脆弱的心境能够在阳光下健康发育成长,让徘徊在生命边缘的孩子能够多一份成长的希望;少一些社会冷漠和歧视;让生命之光能够在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温暖的传递,让孕育着人性光辉的生命之花能够处处绽放,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土壤能够充满爱和被爱,让孩子的未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优良传统能够永恒传承,根治全世界。

作者:白家春 审核:王霆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育儿   孩子   助力   手记   家长   爸爸   老师   心理   智力   同学   刘老师   学校   社会   班主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