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仰望的苍溪云台山

《苍山日出》 陈蓉华

一、云台山的灵韵:道法自然与历史烟云

在川北苍溪的山水画卷中,云台山如一粒明珠,镶嵌于嘉陵江畔。这座山原名天柱山、凤凰山,因东汉五斗米道祖师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并羽化升天的传说,被赋予了“灵台山”“紫阳山”等仙气缭绕的别名。登临云台观,三殿纵列,银杏参天,红绳系满古树,香烟缭绕间,仿佛能听见千年道法的低语。张道陵的衣冠冢隐于山顶,墓穴神秘莫测——石室幽深,水位恒久不变,连农作物也无法在墓穴中轴线上生长,这些未解之谜为云台山蒙上了一层玄色面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台山的灵性不仅在于传说,更在于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写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绝句,茱萸峰上的石碑与塑像,至今仍在诉说着文人墨客的登临之思。而明代云台观的建筑群,则以三重四合院的中轴线布局、雕龙石柱与玉带桥的巧夺天工,彰显着古人的智慧。那些盘踞于屋檐的飞龙,或吐水花,或抵爪回首,将信仰与艺术镌刻于时光中。

《梨乡仙境》 赵洪文

二、梨花的诗篇:田园牧歌与现代风韵

若说云台山的道教文化是历史的沉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便是自然的馈赠。每年三月,苍溪化身为“梨乡”,国道212线沿途花香弥漫,如雪似雾的梨花簇拥着山丘与村落,将川北田园渲染成水墨丹青。狮岭村的梨园中,小洋楼取代了昔日的土屋,太阳能板与微水池点缀其间,传统农耕与现代生活在此和谐共生。农人于花下劳作,花瓣落于肩头,汗水与希冀一同渗入红土地,构成一幅“梨花深处有人家”的恬静图景。

梨博园内,即便倒春寒摧残了部分花蕾,枝头仍倔强地绽放着洁白。花瓣零落成诗,孩童的笑声穿行花间,宛如《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童谣在风中摇曳。而农家乐的庭院里,藤蔓爬满黛瓦,红灯笼映着汉白玉栏杆,檀木盘端出色香俱佳的乡土菜肴,酒香与花香交织,将游人的思绪浸入“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意境中。

《晨曦》 罗晓祯

三、山水与哲思:云雾茶香与生命叩问

云台山的云雾,是另一重灵魂。传说舜帝南巡时于此筑台祭天,云神自此守护山林。晨昏之际,山岚如纱,时而如雪铺陈,时而似火炽燃,与潇水烟波相映,恍若仙境。登临仰天楼顶层,天风浩荡,俯瞰嘉陵江如缎带蜿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王船山塑像静立茶园旁,哲思仿佛随茶香沁入心脾。

这里的茶园,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陆羽《茶经》中“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的诗句,恰为云台山作注。茶树依山势而生,晨雾滋养,午阳轻抚,嫩芽凝翠间,藏着天地精华。品一盏云台茶,仿若与历史对话——舜帝的兄弟情深、张道陵的修道悟真、王船山的煮茶哲思,皆化入杯中,成为生命沉淀的滋味。

《苍山如画》 苟德强

四、归去来兮:云台山的永恒召唤

夕阳西下时,云台湖波光潋滟,白鹭惊飞,锁蛟亭畔的远山层叠如屏。归程中,暮色将天空染成绮霞,山影与湖水渐融于暮霭,唯有心间的震撼久久不散。云台山之美,在于它既是道法自然的秘境,亦是烟火人间的田园;既是历史尘埃的见证,亦是现代心灵的栖居。

这座山教会世人:生命的壮美,不仅存于高耸的峰峦,亦在低垂的梨花、氤氲的茶香、农人的镰锄与孩童的笑靥中。它如一位智者,以云雾为笔,以山水为卷,书写着永恒的诗行——关于信仰,关于自然,关于人间烟火中不灭的诗意。

《霜晨》 陈晓梅

后记

苍溪云台山,是历史与自然的合鸣,是诗性与哲思的共生。若他日再访,愿携一卷《茶经》,一壶老酒,于梨花落尽时,静听山风与江水的私语,让灵魂在此间皈依。

《光雾幻影》 杨厚春

图片来源:苍溪县摄影家协会、苍溪文旅公众号《苍溪人拍苍溪》,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旅游   苍溪   梨花   哲思   自然   苍山   道法   历史   田园   农人   墓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