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汉中再次开启“人从众”模式,有关汉中的热搜如约而至。从早上九点多开始限流的龙头山景区,到汉服租售一空的汉服文化节,再到拍照都要踮着脚的天汉楼广场,让汉中网络热度值一路飙升,部分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火”一座城很容易,难的是“热度”持续、涛声依旧。“五一”假期,在全国多地主打特色、开门迎客、吸引客流的激烈竞争下,汉中这座魅力之城持续吸引游人的“密码”,不仅是自然风光的韵味、特色美食的香味,更是发自内心的那股“人情味”——汉中人深藏在骨子里的厚道和这座千年古城的“内在气质”。
汉中的“人情味”
流淌在城市的细节里
3月30日,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外地来汉游客,出租车司机梁汉林踩下油门,仅用3分钟便将对方送达目的地。“起步价的路程,哪能收人家钱?”面对游客的连声感谢,摆摆手免去的不只是车费,而是传递出的一张行走的城市名片。
4月7日,外地来汉中龙头山景区旅游的常女士,不慎将手机遗落在汉中客运枢纽站。车站工作人员得知后仔细搜寻,最终在洗手间找回。“山路走到一半发现手机丢了,我是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回来了,这个城市真的充满了爱。”常女士感动地说。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网约车刻板的打分系统、车站窗口工作人员公式化的微笑后,那么此刻在游客眼中,已经为梁师傅和车站工作人员的“人情味”打出了10分。
每到节假日,汉中就很“热”,很多游客不远千里与心中的西北“小江南”邂逅一番。品美食、赏美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朋友圈”认识了汉中。
而交通的方便与否,是外地人到汉中的第一印象。高铁、出租车、公交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体验城市生活、感受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
市公交集团推出了乘车优惠券、汉运司加密到县区车次数量、西城高铁开展公交化运行、公铁联运实现一站式换乘……这些细小措施的变化,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包容。
当然,服务的变化同样值得称赞。
“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前面有直达公交车。”“这里有喝水歇脚的地方……”在每个交通枢纽站,最先迎接外地游客的,一定是那一抹志愿红,虽然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但相同的是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热情,以及为游客提供的贴心服务。
当记者以游客身份在汉中火车站出站口向几名出租车司机询问价格。司机表示,如果需要包车服务,游客可以自主选择打表或是一口价都行。
在一座城市逗留,无论旅游或访友,能在记忆留存的,往往是细节最动人心。
就像网友们在一个个汉中凡人善举视频下的留言:汉中人的好,不是用说的,是用行动给的。
汉中的“人情味”
是刻进骨子里的“基因”
生死之间距离有多长?或许只有5分钟。4月12日,西乡护士张婷在湖南长沙火车站候车大厅,跪地5分钟为一名突发疾病的陌生乘客进行心肺复苏。在危急时刻,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把“医者仁心”刻进异乡的土地。
可曾知道,一场生命的挽救,从来不是巧合。
4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汉台交警大队汉中路中队机动巡逻组执勤交警及时救助一名连人带车翻倒在水渠里的中年女性;4月16日9时50分,汉中120医护人员仅用时16分钟就将患病旅客从高铁站送达医院;4月27日12时20分,略阳县公安局民警张连宏、龚小平突遇群众坠江事件,在数米深的激流中上演了一场与死神竞速的救援壮举……
在天汉大地,凡人善举早已如炬火燎原,道德力量生生不息。
一座城市的肌理何至于如此?
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中封王,奠定汉室基业,后平定三秦,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从此,儒家文化思想便逐步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而“仁、义、礼、智、信、勤、孝、善、诚、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也从此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更是勤于修德、处心养性,对高尚道德的强烈呼唤和不懈追求,始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
是“厚道汉中”的善行接力。以身躯护卫群众不幸牺牲的西乡民警史礼海、25年如一日照顾中风岳母的好女婿黄远兴、点亮“折翼天使”梦想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纯伊、带着全家保护汉水源的志愿者赵雪……德不孤,必有邻。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在凡人善举的引领下,这种“一人善举→群体响应→全民参与”的传导链条,使道德力量呈现几何级增长,这种制度化的价值引导,使“见义勇为”从个体选择升华为群体自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人,中国好人33人(组);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45人,陕西好人122人(组);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60人(组),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894人(组);“全国孝心少年”1名,省级“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及提名25人、市级159人。
是时代文明新风的沁人心脾。汉中出台了《汉中市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举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累计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校园、村33个,省级文明县城5个,省级文明单位、校园、镇村119个。文明之花遍地盛开,激荡起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和精气神,凝聚起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体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遍布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我们期待的,不就是汉中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吗?
汉中的“人情味”
体现在城市的温度里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
有人希望良好的教育、有人希望安全的环境、有人希望稳定的物价……
对普通民众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关怀,才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温度。尊重规则,互相礼让,善意待人,爱护环境,彼此鼓励,扶贫助弱……这一切,都是汉中的温度。
15年来,每到放学时分,臂戴“城关镇志愿者”红袖章的许贵生就来到留坝县紫柏路城关小学十字路口,义务维持交通秩序,日复一日用爱编织“护学岗”。
进入夏季,城市的爱心驿站又热闹起来,空调、热水、简餐……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们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夏日清凉。
便民蔬菜批发市场的小摊位开始了零费用,“红袖章”手中的收费票据变成了一个个提示诚信经营、注意卫生的大喇叭。
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店、快餐店挂上了“养老助餐点”的牌子,65岁以上的老人能在里面吃上热乎乎、干净卫生的打折饭菜。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随处可见的“人情味”,就像一盏灯,照亮着这个城市,吸引着八方来客,也温暖着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
为毕业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人才公寓,拎包入住,方便快捷;把群众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办,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服务便捷为导向,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推进……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真正构筑起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4月22日,当300多名城市客运服务者及家属应邀免费走进气势恢宏的兴汉胜境,“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内涵在此刻具象化,城市的温度也温暖了他们的心。
活动结束后,接受采访的出租车司机感慨道:“今天看的不是风景而是文化,感受的不是历史而是尊重,从今以后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城市摆渡人,而是城市文旅的传播官,我们会将这份‘人情味’继续传播出去。”
记者手记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人情味”才是城市生生不息发展的源泉。涵养城市“人情味”须以“人”为原点:既要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基因,更需构建现代治理的善治逻辑。服务好群众和游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做内功上,把诚意放在服务上,依托资源禀赋,经营好优势产业,于点滴细节处流淌出城市温度,才能让城市更有“人情味”,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到这里、留在这里,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汉中才能真正长“红”。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