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丨走进宝墩,感受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

4月18日,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解码宝墩:对话古今,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宝墩古城遗址举行。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古蜀先民在宝墩文化时期修筑城墙抵御洪水,也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之一。当下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正体现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加活动的观众们在宝墩遗址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吴鹏的带领下走进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展览以独特的氛围营造,将公众“带回”到成都平原远古时期。发现宝墩、巍巍古城、稻作文明、古蜀根脉等展览内容以考古的视角讲述着宝墩故事。

来到文物整理区,几件修复较为完整的文物在满屋的陶器碎片中显得格外惹眼。吴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文物整理和修复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公众零距离感受到了文物“重生”所需的艰辛与耐心。

环境考古专家黄明为公众带来了“考古遗址所见成都平原史前洪水与治水”专题讲座,通过梳理古蜀先民治水思想及治水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度解读了古蜀先民治水与古蜀文明发展的关系。

成都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利于灌溉农田,也为水灾泛滥埋下隐患。宝墩文化早期,先民们以筑城抵御洪水,城址分布于河流台地上“远支流,近干流”,既能避免水患,也便于取水和渔猎。

到了宝墩文化晚期,先民们逐渐来到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并渐渐学会了用大量卵石加固防洪堤坝;商周时期的方池街遗址,则已出现了系统的防洪、治水、护岸工程。从筑城这样单纯的防洪设施到防洪、支水、护岸工程,不仅仅是防洪技术的提高,更是防洪思想由堵到疏的转变。

在宝墩古城的城墙上,规整的城垣轮廓依旧清晰可见。据吴鹏介绍,此地城垣的建筑方法为平地起建斜坡堆筑,城墙的走势多以最近的河道作为参照,城墙与河道平行,既体现出水源对古人生活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古人对洪水的防范意识。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和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在自然灾害这场永恒话题中,文明存续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宝墩古城城墙的土层中,那是人类的先祖在满天星斗下,用泥土书写给未来的启示录。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 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成都平原   遗址   护岸   成都市   先民   古迹   城墙   洪水   文化遗产   古城   文物   文化   旅游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