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话说回来,美国从2019年就开始对ASML下手了,那时候荷兰政府在华盛顿的压力下,直接拒绝批准ASML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这种机器是做7纳米以下先进芯片的必备家伙,美国商务部通过出口管制规则,硬生生插了一杠子。
ASML的老板彼得·温宁克那年多次在财报会上抱怨,说公司提交了出口许可申请,但荷兰当局拖着不批,几亿美元的订单就这么黄了。中国客户比如中芯国际,只能去二手市场淘货或者找别的路子凑合。
2019 年,美国通过出口管制规则施压荷兰政府,直接导致 ASML 对中国的极紫外光刻机(EUV)出口许可搁置,这类能生产 7 纳米以下先进芯片的关键设备,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难以触及的 “卡脖子” 环节。
时任 ASML 首席执行官的彼得・温宁克在当年多次财报会上公开表示,公司提交的出口申请长期未获批准,数亿美元订单被迫停滞,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一度只能转向二手市场寻找替代设备。
如今禁令已从出口延伸至维修领域。尽管 ASML 在 2025 年 3 月曾宣布计划扩建北京回收与维修中心,试图构建本地服务生态,但在技术管制升级背景下,核心部件更换与精密调试服务已实质受限。
对于国内晶圆厂而言,正在运行的深紫外光刻机(DUV)等设备面临维护周期延长、故障修复滞后的风险,而单台光刻机停机一天造成的产能损失可达数百万元,这对依赖成熟制程的汽车芯片、功率半导体生产形成直接冲击。
面对维修服务缺位,中国工程师首先从设备拆解与逆向分析突破。在长三角某半导体设备维修中心,技术团队已完成对多台二手 DUV 光刻机的全面测绘,建立起包含 2000 余个核心部件的数据库。
通过与国内精密制造企业合作,他们实现了导轨、密封圈等易损件的国产化替代,将此类部件的采购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45 天。
针对更复杂的光学系统与控制系统,工程师们采用 “仿真测试 + 局部替换” 的策略。
依托中科院光电所的超精密测量实验室,团队通过激光干涉仪对光刻机镜头进行精度校准,结合自主开发的控制软件,成功解决了进口软件到期无法升级的问题。
某晶圆厂技术负责人透露,目前其厂区 80% 的 DUV 设备已实现基础维护自主化,关键故障修复成功率较依赖原厂服务时提升 30%。
这种自主维修能力的积累并非孤立存在。国内已形成由设备厂商、科研机构、维修企业组成的协同网络,定期共享故障案例与解决方案。
2025 年上半年,该网络已发布 12 份针对不同型号 ASML 设备的维修指南,覆盖从机械结构到光学组件的常见问题。
在先进制程领域,电子束光刻技术成为重要探索方向。2025 年 8 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传出消息,首台国产商业化电子束光刻机 “羲之” 进入应用测试阶段。
这台由浙大量子研究院研发的设备,通过高能电子束在硅基上直接 “书写” 电路,精度达到 0.6 纳米,线宽仅 8 纳米,无需传统光刻所需的掩膜版,特别适用于量子芯片与新型半导体的研发环节。
尽管 “羲之” 光刻机因量产效率限制暂无法替代 EUV—— 其单台晶圆处理速度与光学光刻机相差约 3 个数量级,但它填补了国内高端研发型光刻设备的空白。
目前已有 5 家科研机构与研发团队达成合作,用于下一代芯片的原型验证,这为半导体材料、工艺的创新提供了关键工具。
在 EUV 的核心技术领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于 2025 年 4 月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开发出 LPP-EUV 光源。
该光源采用固体激光驱动方案,绕过了进口二氧化碳激光器的限制,在输出功率与稳定性上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为未来国产 EUV 设备研发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通过 DUV 多重曝光技术持续迭代,其 N+2 制程已实现 7 纳米级芯片的量产,证明成熟设备通过工艺创新仍能逼近先进制程边界。
光刻机的国产化绝非单一设备的研发,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作战。
在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这种协同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园区企业提出 “技术需求清单”,浙大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 “揭榜攻关”,地方政府则提供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产品的全流程支持。
“羲之” 光刻机的成功落地,正是这种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护航” 模式的典型成果。
针对 EUV 光刻胶受制于人的问题,上海某化工企业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发出基于新型树脂的化学增强光刻胶,在 13.5 纳米波长下的分辨率与灵敏度已接近进口产品。
在掩膜版领域,国内企业已实现 14 纳米制程用掩膜版的批量生产,正在向 7 纳米级别突破。这些材料的突破,为国产光刻机提供了配套支撑。
产业生态的完善还体现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2025 年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落地后,已推动 12 项半导体设备核心技术转化。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2022 年芯片销售额占全球 34% 的规模,为国产设备提供了宝贵的测试与迭代场景,这种 “市场拉动技术” 的正向循环正在加速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程师的破局之路始终保持理性务实。
他们既不回避电子束光刻在量产效率上的短板,也不急于追求 “一步到位” 的 EUV 替代方案,而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布局技术路线:研发端用电子束设备抢占创新先机,量产端通过 DUV 工艺挖潜增效,长远端攻坚 EUV 核心技术。
ASML 现任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在 2024 年 7 月接受采访时指出,限制对华出口会伤害西方自身利益,德国汽车行业急需的芯片正大量由中国生产,“阻止别人生产你需要的东西是不理智的”。
而温宁克卸任前也多次强调,中国企业无法获得设备时必然会自主研发,这只是时间问题。
从 2019 年 EUV 出口受限到如今维修服务遇阻,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压力下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转变。
工程师们用自主维修保障当下产能,用多元技术探索未来路径,用产业链协同构建生态根基,这种步步为营的突破,正在为中国芯片产业开辟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