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多年的“都市土著”,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旅行惊喜”已经免疫了。直到我临时起意去了趟山东临沂——这个在江浙沪朋友圈里几乎“查无此城”的地方,结果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毫不夸张地说,临沂就像一本被匆匆翻过的古籍,只有静下心来品读,才会发现它藏着多少让人拍大腿的宝藏。
文化底蕴: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
刚落地临沂,我就被朋友拽去了最近爆火的琅琊古城。原本以为就是个仿古商业街,结果一进门就傻眼了:青石板路两侧的阙楼飞廊直接把我拽进了历史课本。最震撼的是实景演出《国秀琅琊》,演员吊着威亚从头顶掠过,瀑布直接冲进观众席,连活羊都被牵上台还原东夷先民的生活场景。同行的本地大姐告诉我,临沂光是国家级非遗就有30多项,比如郯城木版年画、柳琴戏,就连早餐喝的糁(sá)都有600多年历史。
更让我惊掉下巴的是,临沂居然是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的老家!在兰陵荀子文化园,我摸着战国竹简复制品,听着讲解员说“24孝里有7个故事发生在临沂”,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文化暴击”。
美食暴击:上海人吃了都想定居
来临沂前,我以为山东菜就是大葱卷饼配馒头,结果第一天就被按头安利了临沂炒鸡。在向民炒鸡店排了1小时队,端上桌的是一盆比我脸还大的铁锅鸡,酱香裹着微微的麻椒辣,连鸡骨头都被我们嗦得干干净净。老板骄傲地说:“临沂人一年能吃1.2亿只鸡,光是炒鸡店就有3000多家!”
更绝的是沂蒙煎饼。我在竹泉村亲眼看着大娘用石磨现磨糊子,鏊子一转就摊出薄如蝉翼的煎饼,卷上撒子、香椿炒蛋,咬下去嘎嘣脆。导游小哥开玩笑:“我们煎饼能卷宇宙,上海生煎包来了也得被卷进去!” 至于早餐标配糁汤,凌晨4点就排队的烟火气,绝对能让上海网红早点铺甘拜下风。
自然景观:山水之间的“神仙打架”
本以为临沂只有红色老区标签,结果第二天进蒙山就被打脸。站在龟蒙顶玻璃桥上,脚下是海拔1156米的云海,远处七十二崮像巨型馒头一样蹲在山间——这种岱崮地貌全球独一份,连《国家地理》都来打卡。更绝的是地下大峡谷,坐着漂流船在钟乳石森林里横冲直撞,3公里暗河全程尖叫,比迪士尼加勒比海盗刺激十倍。
在竹泉村,我彻底理解了什么叫“桃花源”。村民在竹林里劈柴烧水,老奶奶坐在门坎上摊煎饼,游客中心居然能免费借轮椅和老花镜。同行的北京大爷感慨:“这儿的人活得比咱通透!”
临沂人:热情到让你怀疑人生
在孟良崮爬山时,农家乐老板硬塞给我们三碗鸡汤:“当年红嫂给战士熬的,免费喝!” 逛夜市买樱桃,摊主大姐听说我是上海来的,直接抓了两大把塞进袋子:“带给你爸妈尝尝!”最离谱的是在琅琊古城问路,保安大哥掏出手机给我画了张手写地图,标注了8个最佳拍照点。
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导游说的数据:临沂1190万人口,去年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但旅游投诉率全省最低。“我们沂蒙山人,见不得客人受委屈!”这句话,我信了。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翻着手机里2000多张照片突然顿悟:临沂的珍贵,在于它既有北上广的文旅野心——投资50亿的琅琊古城、堪比《只有河南》的沉浸式演出,又保留了小城的质朴温度。这里的历史不是锁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在街巷间的烟火;这里的山水不靠网红滤镜,全靠老天爷赏饭吃。
如果非要总结这趟旅程,我想用临沂人最爱说的那句方言来形容:“愣恣儿!”(超爽)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