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新闻发布会:115场演唱会撬动93.2亿元消费

合肥市“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新闻发布会(第八场)文旅融合 科创赋能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1月26日正式召开。

一起走进新闻发布会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

“十四五”时期,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化文旅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精品创作,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合肥城市风光。周杰 摄(安徽图片网)

一是文旅融合发展构建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极”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文旅与科技、商业、农业、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4个,新增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2家、国家4A级景区5家。打响科创科普游品牌,培育科创科普游基地近300家,举办《中国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发展报告》合肥发布、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等重大活动,合肥获评“中国研学旅游优秀目的地·标杆城市”,入选“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跃升15城”,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释放新活力。市博物馆开工建设,市中心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过渡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贯通市县乡村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成,布设终端1.4万个。110个悦书房外借图书1005万册次,举办各类活动78379场,服务读者5028.7万人次,“市民文化夜校”覆盖市民60万人次,免费收看有线电视惠及1.5万城区低保户。聚焦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举办送戏进万村5882场,四季村晚、村歌大赛、广场舞展演等各类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共服务群众近千万人次。

三是艺术精品创作实现新突破。实施精品创作工程,打造9部庐剧大戏、3部庐剧小戏、2部黄梅戏、3部曲艺类作品、1部情景剧等系列原创文艺精品。先后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表演奖,2部作品分别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评名单,4部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通报表彰,3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3部精品剧目登上国家级展演舞台,7部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来肥巡演。第12、13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比赛、全国优秀“包公”题材折子戏展演、“礼赞新时代 奏响新乐章”文化惠民音乐会、新春文化庙会等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越来越多优秀作品走进群众生活。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高标准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33处,包公园古建筑群入选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优秀案例,“魏吴雄风”安徽三国文物主题游径入选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肥东县入选省十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民间文学《包公故事》获评国家级非遗,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传承人17人。组织非遗技艺大赛、非遗进校园等活动1500余场,非遗深度融入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全市重大活动。巢湖民歌和肥东洋蛇灯登上《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当徽匠遇见世界——合肥非遗“出海记”》被492家海外媒体传播,覆盖全球近1亿人群。

肥东县洋蛇灯表演。阮雪枫 摄

五是文旅产业发展激发新成效。全市创意文化产业链重点企业373家,文旅产业专精特新企业55家,规上文化企业达555家,2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从523.44亿元增长到649.04亿元。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9个。双招双引落地项目数、投资额位居全省首位,文旅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在库项目222个、总投资921.7亿元。发展演艺经济和票根经济,115场演唱会吸引观众226.6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93.2亿元,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6980万元,拉动消费7.4亿元,“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超级皖”美食争霸赛等品牌活动点燃消费燃爆点,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数、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分别增长5.4%、6.3%,人均花费再创新高。

六是文旅宣传营销彰显新形象。携手央视举办“国潮臻品馆”合肥周启动仪式,参加央视“这城超好玩”“美好生活城市之夜”等推介活动,合肥上榜美好焕新典范城市。赴境内外40余个城市开展宣推,针对戏迷精准开展“百戏入皖·星耀合肥”十城推介,文旅形象亮相东京涩谷、上海外滩巨幅户外大屏、北京高铁地铁车站等国际地标,上刊深圳航空杂志。聘请合肥文旅宣传推广大使,开通小红书文旅官方账号,携手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优质内容,全方位、多渠道、全球性、立体化传播合肥文旅好声音。

七是文旅市场监管营造新环境。合肥成功入选全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云服务试点城市、国家级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试点,蜀山区入选文旅部“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并通过验收。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先后荣获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文旅部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办案单位等国家级表彰9项,11名执法人员获文旅部表扬,3人入选文旅部执法培训师资库。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入选全国旅游市场服务质量监测点2个,3家单位获得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3名旅游从业人员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

回望“十四五”,文脉润城,风华尽显,展望“十五五”,气象万千,盛景可期。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一:合肥作为科创名城,有着丰富的科创科普资源,“十四五”期间,合肥还入选了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我们想了解文旅部门是如何发展科创科普研学旅游的?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郝小宁:2024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文旅局围绕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以规划、场景、课程、活动、标准“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奋力打造科创科普研学旅游。

一是精研规划明方向。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编制出台《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围绕未来大科学城科创旅游高地等板块,结合合肥旅游圈科创资源特色,构建科创科普游全域化、品质化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研学资源不断转化。

二是深耕场景提质效。用好科学岛、创新馆、科技馆、大科学装置、科技型企业等创新载体,首创多部门共同培育、联合认定的工作机制,培育296家具有“科创基因”的科创科普游基地,打造了一批“科教文旅”融合场景,10件案例入选安徽省研学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三新十佳名单。

三是优建课程强内涵。突出“学”与“游”融合,开展合肥市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择优推荐参加省级比赛,在2025年安徽省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中,合肥市斩获43个奖项,一等奖、二等奖占全省近半数。通过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为科创科普游发展增添核心竞争力。

四是实办活动聚活力。成立未来大科学城科普研学游中心,举办《中国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发展报告》合肥发布、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安徽研学旅游大会等高能级活动,发布“合肥打造中国科普研学与旅游目的地共识倡议书”,推出全国首条“量子科普研学游线路”,不断扩大传播声量。

五是严立标准固根本。坚持市场导向,建设具有合肥特色的科创科普游标准体系,出台《科创科普游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力争在硬件设施、课程内容、服务规范等方面再新设立一批地方标准,实现对科创科普游行业全方位“保驾护航”。

到合肥进行一场有趣味、有深度的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接下来,市文旅局将紧跟市场需求,继续打好丰富供给、提升服务、加强保障的“组合拳”,打响“科技创新看合肥 科普研学到合肥”城市旅游品牌。

记者提问二:我们看到前段时间合肥市开展的“百戏入皖”等活动,凭票根不仅可以免费游景区,在入住酒店、民宿时还可以享受优惠,合肥市每年也会有很多大型演唱会举办,围绕发展票根经济,文旅部门都推出了哪些举措?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梁唯一: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从“百戏入皖”到“演唱会+旅游”,一张小小的票根,正成为合肥文旅融合发展的“金钥匙”。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市文旅局发展“票根经济”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

一是抢抓机遇,打造消费新引擎。“十四五以来,合肥市文旅局对标先发地区,抢抓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蓬勃发展机遇,以高质量演艺供给引领新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大型演唱会115场,吸引观众226.6万人次,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近五成;累计票房收入13.6亿元,测算带动综合消费93.2亿元。演艺经济已成为拉动消费、带动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强引擎”。

二是政策撬动,完善服务全链条。首先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根据演唱会规模、“票根+”联动套餐情况给予奖补,激励演出机构引进高质量项目,鼓励文旅企业“引客、留客、暖客”。其次是深化商家联动。联合各类平台、商家发起“跟着演唱会游合肥、住合肥”活动;今年暑期,102家重点景区、酒店、民宿、商业综合体共同参与,凭票根可享受门票减免、房价折扣、餐饮优惠等“一站式”福利。

三是突出主题,创新活动优供给。9月份,我市启动“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汇聚全国名家、名角、名剧,打造惠民戏曲盛宴,同步推出“吃住行游购娱”优惠套餐,创新探索省内文旅票根经济发展模式,发布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名胜和合肥市内40家主要景区免费入园政策,以及14家酒店、8家皖美民宿提供的戏迷专享优惠。截至目前,已有20817人次戏迷游客享受免费入园优惠,累计免除门票费用约186万元。赴多个城市开展“安徽有好戏 合肥欢迎您”戏迷票友推介活动,累计吸引各地各界2000人参会。

四是宣传造势,转化“流量”变“留量”。依托“两微一抖”和小红书等平台,策划热点话题、定制粉丝攻略,为不同粉丝群体提供“个性化+沉浸式”服务,持续放大“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溢出效应。2025年全市大型演出活动主要集中在少荃体育中心、合肥体育中心举办,带动周边星级饭店入住率显著提升,最高增幅达100%。合肥多次登上微博、抖音热搜榜。

五是协同保障,擦亮城市新名片。文旅与公安、应急、卫健、城管、消防、市场监管、气象等部门协同配合,通过提前约谈演出主办方、宣讲政策法规、演出前一周发布天气预报、开通散场免费接驳专线、按需延长地铁运营时间以及快速响应、及时妥处相关咨询和投诉等举措,确保演唱会安全有序举办,用“合肥效率”、“合肥温度”,让大家在合肥玩得安心、玩得舒心、玩得尽兴。

记者提问三:近年来合肥市着力发展文化事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活动在群众身边精彩上演,请具体介绍一下文旅部门在文化惠民方面做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总经济师 范平:合肥市始终将优质文化供给作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抓手,近年来我们主要从活动、阵地、创作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是以品牌活动为载体,让文化服务“热”起来。我们坚持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覆盖,通过“节庆活动+文化惠民”双轨并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9月28日“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双百场”惠民展演让市民朋友们畅享多元戏曲盛宴、感受传统艺术魅力。举办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用普惠票价与多元活动,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在合肥享受高水准艺术熏陶。“十四五”期间,先后举办了第12届、13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比赛、“礼赞新时代 奏响新乐章”文化惠民音乐会等高水平活动,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年均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千余场,共服务群众近千万人次;深耕“书香合肥”建设,年均举办各类品牌阅读活动九百余场,市图书馆春节假期读者活动、市少儿馆“阅读大篷车”相继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报道,地铁站“书香轨道”智能书柜更让“15分钟阅读圈”成为城市日常,得到市民朋友们一致好评。

二是以设施建设为基础,让文化阵地“实”起来。目前,合肥市已构建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建成开放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美术馆3个,以及110个悦书房、13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46个农家书屋和167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全覆盖,年均服务群众千万余人。2024年,6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入选“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新建升级双推进,去年以来改造升级了139个公共文化空间,市中心图书馆、合肥城市记忆馆、市美术馆等新设施已对外开放,市博物馆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完成了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市民提供了更多高品质文化空间。

三是以精品创作为核心,让文化内涵“深”起来。我们聚焦本土文化特色,联动国有与民营文艺院团,推出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创作品。“十四五”期间打造了《逐梦》《柳暗花明又一村》等9部庐剧大戏、《包公拒宴》等3部庐剧小戏、《山的儿女》等2部黄梅戏,创作了《名人馆之夜》等3部曲艺作品,以及《青山永记》情景剧,用多样化艺术形式讲好合肥故事,为市民提供更有温度的精神滋养。曲艺小品《社区故事》获得第12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市曲艺团孙铭泽获第13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延乔兄弟》入围第13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名单,巢湖民歌《风里传来桂花香》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终评名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持续优化优质文化供给,让文化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记者提问四:近年来,合肥在“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方面做了哪些亮点工作?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总工程师 翟荣胜:“十四五”以来,全市文旅系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全域旅游,不断优化要素供给,壮大经营主体,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业态融合、促进消费等方面出实招、谋发展,着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政策聚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出台文旅产业扶持政策,2025年《合肥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聚焦壮大文旅市场主体、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提升旅游品牌、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四个方面对文旅企业进行扶持,以“真金白银”的支持与“精准滴灌”的服务举措,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555家,稳居全省首位,同比净增50家,实现营业收入718.55亿元,占全省比重40.7%。

二是创新供给,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我们持续丰富文旅消费产品矩阵,激活市场消费活力。“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合肥海选赛、挑战赛相继举办,以美食为锚点,融汇美食比赛、文艺演出、市民互动、商业消费等多元场景,打造流量共享、消费联动、产业共生的融合发展路径,现场接待客流超165万人次,当日商户营收近7500万元,全网曝光量3.5亿。持续开展“520”合肥文旅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今年抓住暑期、国庆中秋黄金窗口,推出500余场活动,滚动发放3000万元文旅消费券,已核销2800余万元,拉动消费3.2亿元。深化“越夜越合肥”特色消费IP,以“十大街区、百场活动、千企参与、万人逛展、亿元补贴”构建夜经济矩阵,打造一批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市、夜健等消费场景,2025年,全市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累计接待游客8206.4万人次,累计带动消费97.6亿元。

三是强化招引,筑牢重大项目支撑。一方面,抓牢“双招双引”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按照储备一批、熟化一批、实施一批“三个一批”原则,分类分级充实项目库,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节点推进长丰北幻城、庐江矾花源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我市签约开工投产的文旅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在全省稳居首位。另一方面,抓好园区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标杆的文化产业园区,聚焦大视听产业、数字内容产业、虚拟现实制作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链,强化产业布局,截至2025年10月底,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22%,产业集聚效应与增长动能持续增强。

文化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空间无限、前景无限,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补齐短板,打造亮点,在强链、补链、延链上谋布局、做文章,做大做强我市文旅产业,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旅游   新闻发布会   演唱会   合肥   文化   合肥市   中国   惠民   票根   城市   全市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