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辉县张良洞附近传来求救信号,一支19人的徒步团队在这片未开发山区被困,其中一名来自湖北的50多岁队员突发心脏病。

接到报警时,山里已经下起大雨,新乡市神鹰应急救援中心、斑马救援队和消防救援队的队员们立即准备装备,开始往山里赶,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救援会持续将近一天一夜。
“我们进山就走了3个多小时。”参与救援的队员后来回忆说,平时熟悉的山路在雨中变得异常难走,气温降到了0℃左右,雨水打在脸上几乎冰冷刺骨,山里的能见度不到十米,湿滑的悬崖小路即便是常年在山里生活的人也很少涉足。

这支徒步团队被困的位置在数百米高的山崖上,他们有当地向导带队,算是有组织的活动,但恶劣的天气和突发的疾病还是让整个队伍陷入了困境。
救援队员抵达现场时,那名突发心脏病的队员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几名体力较好的队友在向导的带领下已经先行下山,剩下七八个人守在遇难者身边,等待救援,山里的温度还在继续下降,有人开始出现失温的迹象。

救援队迅速做出决定,连夜分批转移被困人员,雨还在下,山路更加泥泞,但留在山上的风险更大,队员们给被困者披上保温毯,一组一组地护送他们往山下走。
到了25日凌晨,18名幸存队员全部安全撤离到山下的农庄,但遇难者遗体的转移工作才刚刚开始。

悬崖地势陡峭,普通的担架根本无法通过,遗体重量超过150斤,几个救援队员试图抬行,但狭窄湿滑的山路让这个方案难以实施,他们只能先在悬崖上打铆钉,系好绳索,然后调来大型运输无人机协助转运。
即便有了无人机辅助,最后一段路程还是要靠人工抬行,救援队员们轮换着,在山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当晚8点才把遗体送下山,整个转移过程耗时超过20个小时。

这不是南太行山系最近第一次发生意外,就在10月7日,一名29岁的男子在“蝎子楞”附近失联,搜救持续多日仍然没有找到人,蝎子楞同样属于南太行山系的未开发区域。
参与过多次救援的队员说,这些未开发山区的地形远比想象中复杂,山势陡峭只是一方面,更麻烦的是天气变化快,通讯信号时有时无,有经验的登山者也可能在这里遇到意外,何况是普通的徒步爱好者。

这次出事的地段其实是明令禁止攀爬的区域,但从实际情况看,违规穿越的行为一直存在,一些户外爱好者追求刺激和挑战,会选择这些未开发的线路,他们觉得有向导带队,有团队互助,应该不会出大问题。
但即便是有组织的活动,配备了当地向导,在极端天气下仍然可能发生意外,那位遇难的队员突发心脏病,在山里这种环境下,救援力量再快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很难及时施救。
每年秋季都是登山的热门时节,南太行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户外爱好者,开发成熟的景区里游客络绎不绝,但也总有人想去探索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觉得那里的风景更原始,更有征服感。
南太行的山还在那里,风景依旧,但对于那些热爱户外的人来说,这次事故或许能让他们在下一次出发前,多一分谨慎和敬畏。

看了关于河南南太行山徒步团队遇险的新闻,心里真是沉甸甸的,一条生命的逝去,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再次将“野游”的风险赤裸裸地摆在公众面前,消息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太可惜了,才五十多岁,本来是开开心心去徒步的,谁能想到会发生意外,家人该多伤心啊。”
“又是突发心脏病,看来上了年纪真的得定期体检,这种剧烈运动还是要谨慎。”
“救援队员真的太不容易了,冒着大雨和大雾,在那么危险的山路上来回奔波,真的是在用生命守护生命,向他们致敬。”
“看到遗体需要无人机和人工一起转运,就知道环境有多恶劣了,救援人员辛苦了,也希望逝者安息。”
“明知道是未开发区域,明令禁止穿越,为什么还要去?这不是探险,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
“这次居然还是有向导带队的?这个向导难道不清楚规定和风险吗?必须追究组织者的责任,不然悲剧还会重演。”
“每次出事都消耗大量的公共救援资源,救援人员也要承担巨大风险,这些违规者应该承担相应的救援费用,不能总让全社会为个人的任性买单。”
“心疼救援人员,为了这些不守规矩的人,一次次地冒险,真的太不值当了。”
“南太行那段路本来就很险,就算是好天气都不能大意,更何况是下雨起雾的天气,选择时机太重要了。”
“户外运动,尤其是去偏远地区,基本的急救药品和应急装备一定要随身带,心脏病史更是一刻不能离药,侥幸心理害死人啊。”
“这说明行前评估多么重要,不仅要评估路线难度,还要评估自身身体状况和整个团队的应急能力。看来以后组队也得筛选一下队员的身体素质。”
“这件事也给所有驴友提了个醒,永远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不要试图去征服自然,我们只是访客。”
“不到一个月,连着两起大事了,上一个29岁的小伙子还没找到,这又出事,真的不能再姑息了。”
“光靠呼吁是没用的,得动真格的。应该在进山的关键路口设置更严格的物理隔离或者有专人巡查,对违规穿越者查到就重罚。”
“我觉得可以探索一下‘有偿救援’机制,对于明知故犯的违规者,在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承担一部分救援成本,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平台也应该管管,那些炫耀‘野路子’、违规穿越的攻略和视频,该下架就下架,不能为了流量误导别人。”
您认为最有效的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方法是什么,是应该加大对违规穿越的处罚力度,还是着重加强户外安全教育,或是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
官方信源:新乡市神鹰应急救援中心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