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
踏上前往七佛峰的路途,仿佛步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梦境。沿途的松柏苍翠欲滴,古木参天,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方圣地铺设的绿色地毯。随着脚步的深入,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庄严逐渐弥漫开来,那是来自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之光,轻轻拂过心田,带走了尘世的喧嚣与疲惫。
在少室山的怀抱中,隐藏着一片神秘而庄严的净土——七佛峰。它静静地矗立在罗汉峰的西北,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智者,默默俯瞰着世间的沧桑变化。镶嵌在群山之巅。七佛峰,一个名字便足以勾起人们对佛国世界的无限遐想,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禅缘,一幅流动在天地间的佛教文化长卷。
峰起禅意,佛影初现
终于,七佛峰的身影映入眼帘。七座山峰紧密相连,宛如七尊庄严的佛像,静静地端坐在云端之上,俯瞰着世间的沧桑变迁。它们或低眉垂目,慈悲为怀;或高瞻远瞩,智慧如海。每一座山峰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传说,等待着有缘人的探寻与领悟。
七佛传说,禅心永驻
关于七佛峰的名字,有着多种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认为,这七座山峰形态各异,却又紧密相连,宛如七尊佛像并肩而立,故而得名七佛峰。《嵩书》中便有“峰形连结,类佛者七”的记载,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壮观的景象。而另一种说法则更为神秘,据《三十六峰赋》注所述:“岩中有铜像七尊,因名七佛。”虽然楼异所云之铜像早已无存,但这一传说却为七佛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的色彩。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贤劫中四佛。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
毗婆尸佛:又作毗钵尸佛、维卫佛,是过去庄严劫中出现的第一位佛。“毗婆尸” 意译为 “胜观”“种种观”“遍见” 等,代表着其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能遍观世间一切真相,以智慧之光引导众生脱离苦海。
尸弃佛:也作式诘佛,在过去庄严劫中位居第二。“尸弃” 意为 “顶髻”“火”,象征着其具有如火焰般炽盛的智慧,能烧尽众生的烦恼业障,以头顶的发髻表示其修行已达极高境界,为众生树立了修行的榜样。
毗舍浮佛:亦名毗湿婆佛,是过去庄严劫中的第三位佛。“毗舍浮” 意译是 “一切自在”“遍一切自在”,意味着此佛已证得自在无碍的境界,能在一切时、一切处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不受任何障碍和限制。
拘留孙佛: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一位佛。“拘留孙” 意译为 “所应断已断”“灭累” 等,表明他已断尽一切烦恼和业障,灭除了生死轮回的累缚,获得了究竟解脱,为众生展示了通过修行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道路。
拘那含牟尼佛:是贤劫中的第二位佛。“拘那含牟尼” 意译有 “金寂”“金仙人” 等,象征着其修行成就如金子般纯净、珍贵,其内心寂静安稳,不为外界的喧嚣和烦恼所动,以寂静的智慧度化众生。
迦叶佛:贤劫中的第三位佛。“迦叶” 意为 “饮光”,传说迦叶佛身有光明,能照破世间黑暗,如同阳光能穿透黑暗一样,其智慧之光能够照亮众生内心的无明,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解脱之路。
释迦牟尼佛:贤劫中的第四位佛,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所尊奉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意为 “能仁”“能儒”“能忍” 等,代表着他具有大慈悲、大智慧和大忍力,以慈悲心怜悯众生,以智慧教导众生,以忍力承担起度化众生的重任,通过自己的觉悟和教导,为众生开启了通往涅槃解脱的大门。
这七位佛在教义中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觉者,他们的出现和教诲为众生指引了修行解脱的道路,体现了佛教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探索和对众生解脱的关怀。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赋予了七佛峰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禅意。在这里,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尊佛的化身,它们以无言的方式传递着佛陀的教诲与智慧,引导着人们走向内心的平静与光明。
诗意盎然,文人墨客共吟咏
七佛峰的美景与禅意,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与吟咏。宋代诗人刘本元在《七佛峰》中写道:“六祖传灯几百秋,独遗七佛至今留;也知蝉蜕终为幻,未若凝然镇巨州。”诗如一部镌刻着历史沧桑与哲思光芒的秘籍,在简洁的诗句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宗教文化探寻之旅,引领我们透过七佛峰的屹立,参悟岁月、信仰与尘世的深邃奥义。
“六祖传灯几百秋”,开篇仿若一阵悠远的梵音,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将我们带回那个禅宗初兴、薪火相传的辉煌时代。“六祖” 惠能大师,作为禅宗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革新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诸多修行者心头的迷雾,让禅宗得以在华夏大地广泛传播。“传灯” 一词,精妙地寓意着佛法传承如灯火相继、绵延不绝,那跳跃的火苗,承载着先辈高僧们的智慧与证悟,穿越了数百年的春秋更迭,照亮了无数人心灵的暗夜。这不仅是对禅宗传承脉络的深情回溯,更饱含着诗人对这一古老智慧延续至今的敬意与赞叹。
“独遗七佛至今留”,诗意稍转,目光聚焦于当下的七佛峰。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诸多事物皆已被岁月的洪流裹挟而去,然而七佛峰却宛如一位坚毅的守护者,傲然矗立,承载着七佛的传说与信仰。这里的 “独遗” 二字,透着几分沧桑与神秘,仿佛七佛峰是被时光特意拣选,留存世间,向后人诉说着往昔的佛缘盛事。它或许是因蕴含着深厚的宗教能量,又或是见证过太多修行者的虔诚叩问,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尘世与佛境的有形纽带,让人们得以在峰峦的静默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
“也知蝉蜕终为幻”,诗人的思绪在此从对历史与峰景的沉醉,迈向对生命本质与修行真谛的思索。“蝉蜕”,本是蝉虫褪去旧壳、获得新生的自然现象,在佛教语境中,常被用来比喻人摆脱尘世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界。然而诗人却清醒地认识到,即便追求如此超凡的蝉蜕之境,最终也难逃 “幻” 的本质。这并非是对修行的否定,而是一种深谙佛法大义后的豁达洞察,暗示世间万物皆无常,哪怕是追求解脱的修行之路,也不应执着于形式与结果,而是要在过程中体悟本心。
“未若凝然镇巨州”,全诗至此推向精神的高点。相较于追求虚幻的蝉蜕境界,诗人更推崇七佛峰这般 “凝然” 的存在方式。它稳稳地镇守着一方大地,不被尘世的风云变幻所动摇,以一种无声的坚毅彰显着内在的力量。这既是对七佛峰自然雄浑气魄的赞美,更是从佛教修行的角度,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安住当下的精神。在动荡不安、充满诱惑的尘世中,人们应如七佛峰一样,坚守内心的正念,以平和笃定的姿态应对一切,让信仰真正落地生根,化作滋养心灵、庇佑众生的坚实力量。
整首诗将禅宗历史、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有机融合,刘本元借七佛峰这一神圣载体,既抒发了对禅宗传承的缅怀、对信仰圣地的尊崇,又透过对蝉蜕之幻与凝然之实的思辨,为修行者乃至世人点亮一盏指引心灵方向的明灯,使七佛峰成为承载着智慧、坚韧与希望的精神地标,启迪后人在信仰的追寻与尘世的历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住之道。
明代诗人傅梅在《咏七佛峰》一诗中写道:“七觉开世迷,七花屏尘相;分兹黄金身,偶现此峰上。”他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七佛峰的壮丽景色与禅意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诗中的“七觉”指的是佛教中的七种觉悟智慧,“七花”则可能象征着佛法的广大与深邃。傅梅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不仅赞美了七佛峰的雄伟壮观与佛法的博大精深,更表达了他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除了傅梅之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七佛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或赞叹其峰峦叠嶂的壮丽景色;或抒发其内心对佛法的感悟与敬畏;或寄托自己对禅意生活的无限向往。这些诗篇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七佛峰的历史与文化,让这座山峰更加生动与鲜活。
禅心如水,佛光普照
在七佛峰下修行禅道,便是要学会放下执着与偏见,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困境。禅心如水,清澈而纯净,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颗包容与慈悲的心去接纳这个世界。当我们站在七佛峰之巅,俯瞰群山连绵、云海翻腾时,心中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热爱便会油然而生。
此时此刻,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之光普照全身。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与勇气,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禅心如水般流淌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安宁。
七佛峰下,禅意长存
七佛峰不仅是一座山峰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与心灵。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禅意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让我们在七佛峰的见证下继续前行吧!让禅心如水般清澈而纯净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间吧!愿我们都能像那七尊庄严的佛像一样,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灯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诗曰:
七佛峰奇景
七佛峰巅瑞霭浓,佛光璀璨映苍穹。
峰连似佛形神具,云绕如裟气韵丰。
昔日铜尊传妙境,今朝翠影绘仙踪。
千秋胜景迷人醉,万载禅心在此中。
赞七佛峰
七佛峰连耸碧天,威仪肃穆势巍然。
身披绿锦千重浪,顶戴红霞一片莲。
古木参差藏佛影,清泉婉转绕禅缘。
登临绝顶心神旷,放眼群山小似拳。
相关链接:七佛峰:在少室山罗汉峰西北,海拔963.0米,距连天峰12°00'方向2390米处。峰峰连接,似七尊佛像,故名。《嵩书》:“峰形连结,类佛者七。”此外,关于峰名七佛,还有一说。《三十六峰赋》注:“岩中有铜像七尊,因名七佛。”楼异所云之铜像早已无存,故其说已无从查考。宋代诗人刘本元在《七佛峰》中写道:“六祖传灯几百秋,独遗七佛至今留;也知蝉蜕终为幻,未若凝然镇巨州。”明代诗人傅梅在《咏七佛峰》诗中写道:“七觉开世迷,七花屏尘相;分兹黄金身,偶现此峰上。”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