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山的那边

乌拉山连绵70多公里长,海拔2000多米高,巍峨耸立在内蒙古的西部。

在古代,是抵御匈奴的天然屏障;中苏关系紧张时,担负起了战备的重要任务。当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这大山的脚下建起了180电厂和兵团乌拉山化肥厂;兵团编制取消后,则成了内蒙古电力乌拉山电厂和地方国营乌拉山化肥厂。

自2001年起的十几年间,我几乎每年都会到乌拉山电厂参加检修。起初,我住在电厂的招待所,后来招待所整体租给了中铁11局项目部,我便改住到化肥厂的招待所了。

化肥厂的生活区有一个小卖店,开小卖店的老于是化肥厂的下岗职工,也曾经是兵团的战士。闲暇时,我常去找他唠嗑,因为都有知青的经历,很唠得来。每当唠到兵团时,他那略显木讷的脸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光彩:1969年,我们怀着对大草原的无限憧憬,从北京来到了内蒙古。到这儿一看,全傻眼了,根本就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致,山上是光秃秃的石头,驻地是漫天的黄沙,山下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和盐碱滩。

那时团长、政委和部分领导是现役军人、复员军人,我们知青占大多数。虽说环境很艰苦,可到处都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看着老于那兴奋的模样,我想那个年代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于也一定是一位热血青年;这里就像是南泥湾,就像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眼前的这个破旧的礼堂,一定是各个连队表演节目的星光大道;那一道道的河坝上,一定有过爱情的故事;那一棵棵胡杨树,正是他们栽下扎根边疆决心。

嗑唠得多了,免不了唠起了家常。老于的老伴也是化肥厂的,是内蒙古的本地人。

那些年他很想回北京,可实在是太难了。后来北京出了个政策:可以给兵团战士的子女一个户口名额,他的女儿便回了北京。户口不重要了,战友们大多回了北京、天津,有的去了包头,也有的去了呼市,可他的岳父有病离不开人,只得留在了这里。

他岳父去世后,他也下岗了,他和妻子开着小卖店维持着生活,回北京的念头也就没有了。

十年前,我又一次去乌拉山,发现小卖部关门了,破损的门窗和坍塌的墙壁,仿佛诉说着主人早已放弃了这里。有人说他妻子脑出血去世后,把货兑出去就走了,至于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我不知老于去了哪里,回北京了吗!他是北京人,可又不是北京人,17岁离开了北京,四十多年了,父母相继去世了,弟弟妹妹对他也不亲;他有个女儿,可女儿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太随心。偌大的首都难有他的立足之地。

他是内蒙古人吗!岳父和妻子去世后,在这里便没有一个亲人了。

那些亲如兄弟姐妹的知青也都远走他乡。

坐在我俩曾经唠嗑的石板上,想起那年的夏天,我看着连绵起伏的大山问他:于大哥,你登上过乌拉山吗?大山的那边什么样啊!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大山的那边还是大山。”

大山的那边还是大山,是对大山的赞美,还是感叹这座大山和大山后边的大山把他牢牢地拴在了这里。

前几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位在乌拉山待过的兵团战士,和他唠起了乌拉山,这让我又想起了老于,很想他,不知他过得还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旅游   乌拉山   北京   化肥厂   兵团   内蒙古   电厂   小卖   知青   岳父   招待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