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借助于交通改善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 ,近年来实现了异军突起,仅2023年,全省就接待游客12.84亿人次,旅游收入1.46万亿元,创了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文旅市场最大的“黑马”,但今年贵州全面取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免门票政策,同时取消了实施多年的高速通行费减半政策颇让人有些意外,这波操作原因何在,贵州旅游底气为何这样足?
1、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贵州虽然是旅游大省,但从经济来说还是一个不发达省份,这几年一直实施大幅度的优惠,仅减免的高速过路费少说也有几十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这次调整应该是考虑到收入与公共投入的平衡 ,过去的政策也是鼓励脱贫和疫情复苏的临时措施,可能因为目标达成而退出。
2、文旅思路的调整。前些年贵州旅游在发展初创期,为了吸引更多国内游客,树立贵州旅游形象,不惜代价通过门票减免和通行费让利,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努力,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播种期结束,自然而言地要适时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3、吸引更高端群体的需要。这几年 ,贵州实施的门票减免政策卓有成效,但这种低价引流吸引的更多是老年游客,这些退休老人居多的群体,大多属于比较节俭的穷游性质,占用资源大,但消费低,文旅创收少 ,所以下一步,贵州文旅的重点将更多吸引长三角、粤港澳等消费力较强地区的高品质不差钱的客户,而非低价引流。
1、天赋异禀的资源家底
贵州原生态保持比较好,自然景观有一定的稀缺性,是全球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地区,山地呈多样性特征,有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梵净山、万峰林、织金洞等世界级景观,再加上多民族的风情,能满足探险、旅游以及文化体验等多元需求。
2、气候差异化优势
贵州是南方少有的避暑大省 ,利用这个气候优势,这几年推出避暑的旅游模式很有吸引力,六盘水、毕节等地夏季游客占比超40%,成为长三角、川渝避暑后花园,填补了南方省份高温市场空白,差异化定位取得成功。
3、平台自媒体塑造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以及《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影视节目,持续强化“多彩贵州”形象,品牌塑造很成功。
4、优惠政策引流
这几年贵州交通大为改善,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通高速,高铁网覆盖了主要城市,机场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大幅缩短了游客时间成本,再加上门票+过路费优惠组合拳刺激,以及针对对口帮扶省份的免票政策,有效刺激了自由行和自驾游群体,快速打开了市场。
纵观贵州旅游这几年的发展 ,在牛气冲天的背景之下,还是明显存在很多不足,
1、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深度体验不足。贵州的很多景区,如黄果树、梵净山等门票收入+观光车收入占比超过50%,而二次消费明显不足,人均购物消费不足100元,多数游客停留时间短,游客“打卡即走”现象普遍,主要还是缺乏深度体验项目,造成景区火爆、周边冷清局面,所以门票优惠减免大幅降低景区收入, 景区意见也大。
2、商业开发过度与同质化。贵州文旅存在商业化过度开发和同质化问题 ,千户苗寨成功后 ,很多地方盲目复制,如青岩古镇、肇兴侗寨等地,古镇、苗寨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部分苗侗村寨表演程式化,侗族大歌每日表演多达6场,表演者疲劳应付,失去原生文化魅力,美景不再单纯,文化体验浅层化,造成游客难有共鸣。
3、接待能力差,旺季服务质量下滑。贵州旅游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 ,酒店、餐饮、交通等配套增速跟不上,导致旺季价格暴涨,服务缩水,很多服务人员为临时聘用,服务意识薄弱,投诉量同比增长,差评增多,口碑下滑,复游率低,首次游客中仅12%愿意重游,缺乏持续吸引力。
贵州旅游实现了突破,但还有很大潜力,重要的是要完善功能设施,提高精细化水平,仓促取消相关文旅优惠政策,老年人本来消费能力有限,这一改或许将部分人挡在门外了,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门票和过路费,对此你怎么看,欢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