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内各大国际机场,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
自动通关口,几乎没有等待的中国旅客,轻轻一扫就能通过,而在旁边的人工柜台,却排满了各色外国面孔,有拎着公文包的商务人士,也有背着登山包的年轻游客,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家庭。
这种场景让很多人心里一惊:出境游不是还没完全恢复吗?机票不是依然贵吗?为什么老外突然多了起来?
在很多中国人印象中,出境游还没完全恢复,航班价格也依然偏高,本该冷清的机场却突然出现了一股隐形人潮。
其实数据早就给出了答案:中国的入境游,正在悄悄火热起来。
2025年上半年,中国迎来了 1916万名外国游客(不含港澳台),其中超过七成是免签入境。
换句话说,十个外国人里有七个是说走就走,不用签证。
放眼整个亚洲,这个数字的分量非常惊人。
2025年上半年,日本接待的外国游客是2151万人次,表面上还略高于中国,但差距其实已经微乎其微。
马来西亚同期入境1926万人次,与中国几乎打成平手,泰国1661万人次,已经被中国超越,至于韩国,只有882万人次,规模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更关键的是,如果把港澳台的访客也算进去,中国的入境总量将毫无悬念地跃居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悄然从出境大国,转变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更关键的是,去年全年中国接待外国游客2694万人次,而今年仅半年就完成了七成。
按照这个势头,全年或将突破3500万人,刷新历史纪录。
这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一次强劲反弹。
这些老外都是从哪儿来的?
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是入境客的主力军。
在张家界,韩国游客占外籍游客的七成以上,在四川熊猫基地,日本团队一批接一批。
只是这些人和我们一样是黑发黄皮,穿着也不显眼,不说母语时很难区分出来,所以公众直观感受不强。
日本游客奔四川雅安看熊猫香香;泰国游客爱上重庆的轻轨和火锅;越南和新加坡年轻人排队喝霸王茶姬;欧美游客则把长城、兵马俑、故宫当作历史课堂。
还有一批人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跨国企业高管、学术交流人员、会议参会者。他们白天开会,晚上去看故宫、颐和园,周末打卡大董烤鸭。
这类人不算传统游客,但在酒店、餐饮、展览中消费力极强。
而且来中国旅游的年轻人里,老外也越来越多了,以上海为例,今年前五个月入境游客里,90后和00后超过四成,Z世代喜欢记录行程,TikTok、小红书上的中国vlog,成了全球免费的旅游广告。
不少人仍觉得身边没见到什么外国人,但这其实是一种体感偏差。原因很简单。
首先,外国游客并没有均匀分布在全国,而是高度集中在几个超级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加上成都、杭州、重庆和西安,八成以上的入境客流都落在这里。
如果生活在二三线城市,自然很难感受到那股热闹。
其次,他们的旅行方式也和想象不同。
不同于中国游客出国常常抱团、跟团游,外国游客更喜欢自由行,自己订机票、住酒店、用地图导航走街串巷。
这样的行程看似安静,却在高星酒店、商圈和博物馆里留下了真实的消费轨迹。
再加上,中国入境游客的主力军恰恰是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人。
他们黑发黄皮肤,与本地人外貌差异不大,不开口说母语的话,很难被察觉,于是,人们潜意识里总会觉得没什么老外。
最后,很多地方的旅游业服务体系还没来得及转向国际化。酒店、景区仍习惯于面向国内市场,国际客被视作“少数群体”,在宣传和体验上缺乏存在感。
种种因素叠加,让真实的大潮在统计数据里热火朝天,却在日常生活里显得悄无声息。
航空公司是最先感知入境潮的一方。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如果只靠中国旅客,一条航线利润可能只有几百元,但加上外国入境客,航线就能多赚几千元。”
比如从中国直飞新加坡,往返两千多元,但从印尼或马来西亚飞往中国,往返普遍在四千元以上。航司靠这部分高票价客源,把整体收益拉了起来。
这也是重庆、大兴、厦门,甚至大同等城市的航点突然繁忙的原因。它们正逐渐成为“中转枢纽”,靠外国客人撑起航线的盈利模型。
2000万老外的到来,不是偶然,而是趋势。
上半场的流量,来自政策红利;下半场的比拼,取决于谁能在细节里做得更好。
能否让外国游客在中国“留下来、玩得好、说得爽”,决定了谁能在未来的旅游版图里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一场低调但深远的机会。
真正的赢家,不是喊口号的城市,而是那些能“拿捏”老外喜好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