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过,“出片式旅行”遭批评:手机里塞满景区打卡照片,赶路、拍照、赶路,身心却难以真正放松,旅游被异化,“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危言如斯,大可不必。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到积极乐观的一面。
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论调:国人旅游爱拍照,西方游客不爱拍照,更注重过程与体验。在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年代,跟团游更被形象地演绎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标签,如影随形好多年。如今,随着免签政策持续扩大,人们发现,外国游客一样边看边拍,只是热度和频率整体没有国人高而已。当“出片”去原罪,拍摄,本就是旅游的一部分,占比高低,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
再看国人当下“出片”,从过去的珍藏式、炫耀式向现在的记录式、分享式转变。从长枪短炮到无所不能的各式手机,“出片”不是负担,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尤其在美颜、修图、AI等功能加持下,“出片”提供着新的情绪价值。这些照片的海量传播,反向重塑着“旅游”本身。无论后来者感慨“照骗”,还是惊喜于“果真如此”“我也拍到了”,社交媒体助推之下,“出片”热情与出游热情一样高涨。各地纷纷推出“我在XX很想你”等众多打卡拍摄点位。在这个假期,多地执勤警察帮游客拍照成为美谈。“拍完你的,拍你的,再拍你的……”,南昌八一广场特警化身“拍照主理人”,平均一天要帮游客拍照1万多张。
至此,不妨看一下什么是“出片式旅行”?网上解释为“以拍摄精美照片为核心目标的旅行方式,年轻人在选择目的地和住宿时优先考虑场景的出片率,而非实际风景或体验质量”。一个负面定义,自然不会得到正面评价。不禁要问,有多少年轻人的旅行“以拍摄精美照片为核心目标”?拍摄精美照片和“实际风景、体验质量”一定对立吗?再看同样指向年轻人的“演唱会式旅行”“特种兵式旅行”,其定义则没有负面导向,更偏向于积极的一面。两相对比,“出片式旅行”更像是被制造的概念,假期之后,这个被批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延伸。
与其说“出片式旅行摧毁假期”,不如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拍到了”正成为一种旅游范式。这背后的变迁,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底色,还折射着一种集体性的选择——如果“出片”让我快乐,何乐而不为?
旅游应该更加注重体验与内心感受,这种提倡没有错,但不必夸大“出片”对旅游意义的消解,不应制造概念和对立。正如“阳春白雪”并不鄙视“下里巴人”,我的旅游我定义。有人为风景驻足,有人为镜头奔跑,岂不都是旅行的火花在绽放?(新黄河)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