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寿江(火枫一叶)
香泉,一个名字里便藏着温润与诗意的小镇,静卧于皖东丘陵深处。它不似江南水乡那般柔婉,也不像北方古镇那样苍劲,却以其独有的历史厚度与自然灵秀,在时光长河中悄然氤氲出一缕不绝的香气。这里的“香”,并非花香,而是自地底涌出的温汤之气;这里的“泉”,不止是潺潺流水,更是千年来人文脉动的见证。香泉之名,源于那一泓自古流淌、终年不息的温泉——天下第一汤。据地方志记载,此泉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盛名,水质清澈透明,富含矿物质,尤以硫化物著称,疗疾养生功效显著,素有“洗尽尘劳,浴后如春”之美誉。
这口温泉,深藏于覆釜山南麓,因地势构造特殊,地下水经岩层长期渗透、加热,最终喷薄而出,形成恒温在48℃左右的天然热流。古人视其为天地精华所聚,称之为“神水”。每逢冬日清晨,雾气升腾,如轻纱缭绕,整个山谷仿佛被一层朦胧的仙气包裹,远处村落若隐若现,宛如画卷徐徐展开。当地百姓世代相传:“饮此水者健,浴此汤者康。”每逢节庆或农闲时节,四邻八乡的人们便会携家带口前来沐浴,既为祛病强身,也为祈福纳祥。
而香泉的历史,并非仅由温汤书写。早在六朝之际,这里已是交通要道与文化交汇之地。因地处江淮之间,扼守南北咽喉,香泉曾是兵家必争之所,亦是商旅往来的重要驿站。古老的驿道穿镇而过,青石板路上依稀可见马蹄印痕,诉说着昔日车马喧嚣的繁华。随着时间推移,战火渐熄,商贸兴盛,香泉逐渐演变为集镇,形成了以温泉为核心、融合农耕、手工业与集市贸易于一体的独特生态。如今行走其间,仍能感受到那种沉静而不失生机的气息——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是山水滋养出的温厚,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在香泉的传说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与温泉的渊源。据《和州志》及民间口述史料记载,昭明太子少年时体弱多病,身患疥疮困扰,多经医治无效,痛不欲生,其父梁武帝听闻香泉温汤有疗疾奇效,遂遣使迎太子至此休养。彼时香泉尚属偏远之地,山路崎岖,然太子抵达后,每日沐浴于温汤之中,辅以山间清气调息,不出数月,竟面色红润,陈疾疥疮全愈。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在疗养期间并未荒废学业,反借幽静山林之便,潜心读书撰文,常于泉畔松下诵读经典,笔耕不辍。
传说某夜,月色如练,太子独坐泉边,忽见水中倒影泛起金光,似有文字浮现,细观竟是《文选》初稿片段。他顿悟灵感泉涌,遂连夜执笔,将平日所辑诗文整理成篇,终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虽此说带有浓厚神话色彩,但香泉百姓世代坚信,正是这一方温汤滋养了太子的心神,才使得这部影响深远的典籍得以孕育成型。至今,在温泉旁仍有一处名为“读书台”的石坪,相传即为当年太子研习之地,石上刻有“文脉承香”四字,虽风化斑驳,却依旧透出厚重的文化气息。
昭明太子离去后,香泉之名愈加显赫。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或濯足疗疾,或寻幽访古,留下诸多题咏。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曾作《香泉吟》:“玉液出深谷,氤氲接远空。洗心知圣境,涤虑得仙踪。”宋代苏轼贬谪途中也曾短暂停留,赞其“汤暖如春,气清似醴”。这些诗句不仅记录了香泉的自然之美,更将其提升至精神栖居的高度。明清时期,地方官府还在泉侧修建亭阁,设碑立传,使其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的公共空间。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昭明太子的故事赋予了香泉一种独特的文教气质。当地人崇尚读书明理,尊师重教之风绵延不绝。清代以来,香泉陆续走出多位举人、贡生,近代更有学子考入京师大学堂,成为一方人文荟萃之地。今日的香泉中学内,仍设有“昭明书院”纪念展厅,陈列相关文献与复原场景,激励后学不忘先贤志业。可以说,那一池温汤不仅疗愈了身体,更润泽了心灵,让文化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香泉的山水格局,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水墨长卷,既有湖泊的静谧柔美,又有山峦的雄奇挺拔。其中,香泉湖如一面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明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四季变幻无穷。湖水源自地下温泉与山涧溪流汇合,清澈见底,微波荡漾时泛起粼粼银光,仿佛无数星辰坠落人间。春来湖岸桃李争艳,柳丝拂水;夏日荷花盛开,清香扑鼻;秋至芦苇摇曳,白鹭翩飞;冬雪覆盖之时,湖面薄雾轻笼,宛如梦境。每逢晨曦初露,渔舟轻划,网影浮动,远处村落炊烟袅袅,构成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图景。
紧邻香泉湖的,是巍然耸立的覆釜山。其名取自“覆釜”之意,因山顶圆润如倒扣之锅而得名。此山虽不高,海拔仅三百余米,却气势非凡,孤峰独立,四周无明显山脉延伸,宛如大地突起的一枚印章。登临山顶,视野豁然开朗,香泉全镇尽收眼底:温泉袅袅升腾,湖水碧波荡漾,村落错落有致,田野阡陌纵横。尤其在晴朗之日,极目远眺,长江如带,隐约可见。覆釜山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香泉的精神高地。山上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间有千年银杏与野生杜鹃,每至花开时节,漫山红紫,香气袭人。山腰处有一处天然岩洞,名曰“漱玉洞”,相传为古代隐士修炼之所,洞内石壁湿润,滴水成珠,声如琴瑟,故得名。
香泉湖与覆釜山相依相映,构成了“一湖映山色,双景共清幽”的绝佳胜境。两者之间,一条蜿蜒小径贯穿林间,名为“沁芳道”,专供游人漫步赏景。道旁设有多处观景台,题有历代文人诗句,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泉响松风里,湖平月色中”等,令人驻足回味。每逢节假日,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纷至沓来,或泛舟湖上,或登山揽胜,或静坐听泉,皆沉浸于这片天然氧吧之中。近年来,镇政府依托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增设亲水平台、森林步道与观鸟亭,使香泉湖—覆釜山景区成为区域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然而,这片美景的背后,也承载着生态保护的责任。过去曾有采石开矿之举,一度破坏山体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所幸当地政府及时叫停开发项目,实施封山育林政策,并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生态修复。如今,覆釜山已恢复葱郁之貌,香泉湖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鱼类资源丰富,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珍稀水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香泉的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在香泉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流淌着温润的泉水与悠久的文脉,更镌刻着一段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位于镇域东南的钟太三村,便是这样一片浸染革命热血的热土。这个看似寻常的小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新四军八团重要据点。因其地处交通要道,背靠覆釜山,易守难攻,成为游击队隐蔽休整、传递情报的理想之地。
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为人铭记的,当属张智锦烈士。他出生于香泉沈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坚毅,青年时期便投身革命事业。1938年,日军入侵皖东,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张智锦毅然加入新四军,1939年加′中国共产党,他身残志坚,拖着跛腿,利用教师的身份,在苏皖两省交界的江(浦)和(县)全(椒)地区,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任中共香泉区委书记,1942年任中共江和全工委组织部长,参加工委。1942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在战斗中被俘,11月14日,被日军杀害在和县香泉镇的晓山脚下,时年24岁。
张智锦牺牲后,当地百姓秘密将其遗体安葬于晓山脚下,并自发守护墓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其修建烈士陵园,立碑铭志,供后人缅怀。每年清明,学校师生、党员干部与村民齐聚于此,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红色印记,深深根植于香泉这块土壤。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五、泉水新貌:省级示范村的振兴之路
在香泉众多村落中,泉水村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作为全省“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它不仅承载着传统乡村的宁静质朴,更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走进泉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门前庭院绿意盎然,巷道干净无尘,垃圾分类设施齐全。村中心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角、文化礼堂一应俱全,村民们或散步聊天,或参与文艺排练,生活节奏舒缓而充实。
这一切的背后,是多年来系统规划与持续投入的结果。早在十年前,泉水村便率先推行“生态宜居+产业驱动”发展模式。村委会带领村民整治环境,拆除违建,疏通沟渠,种植绿化苗木,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村庄常年洁净美观。同时,依托村域独山水库冷泉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千亩梨园、甜瓜等优质水果,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农趣。每逢周末,亲子家庭络绎不绝,孩子们在田间奔跑摘果,笑声回荡在田野之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泉水村深入挖掘本地孝道文化,将“三杨孝母”的感人故事融入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相传明代年间,村中有杨氏三兄弟,把无儿无女老妪接到家中赡养,三人恪守孝道,老妪患病卧床三年,三子日夜侍奉,煎药喂食,从未懈怠,老妪病逝,三人将其送终。此事传为佳话,乡里称颂“三杨孝行,感天动地”。如今,村中设立“孝文化长廊”,以壁画、碑刻形式讲述这段往事,并定期举办“好媳妇”“孝亲家庭”评选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逢重阳节,全村为七十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寿宴,子女为父母洗脚、献茶,仪式庄重温馨,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典范。
在产业发展方面,泉水村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推动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又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实现温控、灌溉、施肥自动化管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将几百亩侧塘租赁给光伏公司,年收入百万元。与此同时,村两委注重人才培养,鼓励青年返乡创业,支持大学生开办电商服务站,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本地农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如今的泉水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真正实现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目标。即将开放的乡村文化体验馆,集文化、实物、动漫、电商、研学为一体,成为香泉乃至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的地标。
穿过香泉镇中心,一条青石铺就的老街静静横卧在时光之中,仿佛一条通往旧日的甬道。两旁是低矮的砖木结构房屋,门楣雕花,窗棂镂刻,虽历经风雨,却依旧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风貌。清晨五点,天光未亮,老街已悄然苏醒。油条摊前热油翻滚,面团在锅中噼啪作响;豆腐脑锅冒着白气,老板熟练地舀起一勺嫩滑豆花,撒上葱花酱油;烧饼炉火通红,刚出炉的芝麻烧饼外酥里软,香气扑鼻。这是香泉人一天的开始,也是老街最真实的烟火气。
而在所有早餐风味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香泉羊肉面。这家百年老店藏身于街角巷口,门面不大,却日日排起长队。选用本地放养山羊,肉质紧实却不膻,每日凌晨宰杀,现炖现煮。大铁锅中,羊骨熬制的高汤翻滚不息,乳白色汤汁浓郁醇厚,加入秘制香料包慢炖数小时,再将切片羊肉回锅煨透,入口即化。面条则是手工擀制,筋道爽滑,盛入碗中,浇上滚烫羊汤,撒一把香菜、蒜末,再配一小碟辣酱,一碗下肚,暖意直抵四肢百骸。许多外地游客专程驱车前来,只为尝一口这“冬日第一鲜”。
另一道不可错过的美味,是香泉锅贴饺。不同于北方的煎饺,这里的锅贴讲究“两面金黄,底脆顶软”。面皮薄而韧,馅料以猪肉为主,拌入韭菜、虾皮提鲜,捏成半月形排列于平底锅中,淋油加水,盖上草编锅盖焖煎。待水分蒸发,底部焦香酥脆,揭开锅盖瞬间,蒸汽裹挟着肉香扑面而来,令人垂涎。食客常用筷子轻轻夹起,先咬一口脆底,再啜吸内里汤汁,满口生香。老街上有几家锅贴铺世代经营,老师傅坚持古法制作,拒绝机械化替代,认为“只有柴火灶才能煎出灵魂味道”。
除了日常小吃,老街的节令饮食同样丰富多彩。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蒸制“团圆糕”,用糯米粉掺入红豆沙或桂花糖,层层叠压,寓意步步高升;清明时节,艾草青团清香软糯,寄托对先人的追思;端午则包粽子,箬叶包裹糯米与咸蛋黄,粽绳系成蝴蝶结,既是美食,也是心意。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连接着家族记忆与乡土认同。“羊肉面,锅铁饺,剃个头,洗把澡”是老香泉人日常生活状态。如今,尽管现代化商铺逐渐进驻镇区,但老街的市井滋味始终未曾褪色,它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香泉人心中最温暖的味觉乡愁。
在香泉广袤的田野间,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白色大棚如珍珠般散落于绿野之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景观。这便是香泉引以为傲的特色产业——大棚养鸭。不同于传统的散养模式,香泉人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与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养殖之路。如今,全镇拥有标准化养鸭大棚近一千栋,年出栏肉鸭超二千万羽,产值突破八亿元,被农业农村部正式授予“全国大棚养鸭第一镇”荣誉称号,成为我国禽类养殖领域的标杆典范。
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几代香泉人的智慧与汗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部分农户尝试利用闲置田地搭建简易棚舍饲养麻鸭,初期规模小、风险高,疫病频发。但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镇政府果断决策,联合农业专家制定科学养殖规程,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指导、防疫保障与统一收购服务,极大降低了个体养殖户的风险。同时,引进自动喂料系统、智能温控设备与循环水处理装置,实现精准饲喂、恒温育雏与环保排放,确保鸭群健康生长。
高光时刻到来: 1997年11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亲临香泉视察,给如火如荼的大棚养鸭产业添了一把火。
香泉不但大力推广大棚养鸭,并注重产业链延伸与品牌打造。本地企业研发出“香泉盐水鸭”“酱香卤鸭”“真空锁鲜鸭肫”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远销长三角各大城市超市与电商平台。其中,“香泉烤鸭”采用低温慢烤工艺,皮脆肉嫩,脂香四溢,已成为区域知名伴手礼。此外,政府推动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每一批次产品均可扫码查询养殖源头、检疫记录与物流信息,赢得消费者高度信赖。
大棚养鸭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更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大量外出务工青年纷纷返乡创业,形成“一人致富、带动一村”的良性循环。许多村庄因养鸭产业兴起而实现集体经济跃升,修路架桥、改善人居环境的资金得以落实。更重要的是,该产业促进了农业科技普及与职业农民培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用知识与技术重塑乡土价值。香泉的大棚,不仅孵出了千万羽肉鸭,更孵化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八、四季芳华:桃花园、梨园与樱花园的诗意流转
当春风拂过香泉的丘陵地带,大地仿佛被一支无形的画笔轻轻点染,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在这片被温泉水滋养的土地上,桃花园、梨园与樱花园依次绽放,绘就出一幅流动的季节画卷。每年三月中旬,桃花率先登场,漫山遍野的粉红花海如云霞落地,微风轻起,花瓣纷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蜜香。香泉桃花园占地千亩,品种繁多,既有早开的“早春红玉”,也有晚放的“大久保”,花期延续近一个月。游客穿梭其间,或拍照留念,或席地而坐品茶赏花,孩童追逐嬉戏,笑声回荡林间。待到花谢结果,果实成熟时,饱满多汁的香泉水蜜桃畅销省内外,被誉为“江淮第一桃”。
紧随其后的是洁白如雪的梨园。四月初,千树万树梨花齐放,远望如覆霜盖雪,近观则花瓣细腻如绢,蕊心微黄,清香沁人心脾。香泉梨园历史悠久,主栽“丰水梨”与“翠冠梨”,果实皮薄核小,汁多味甜,深受市场青睐。每逢花期,镇政府举办“梨花节”,邀请作家、摄影爱好者、书画名家前来采风创作,同时开设农事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参与授粉、疏果等环节,感受农耕乐趣。夜晚,园区点亮灯光,营造“月下梨花”的梦幻意境,吸引众多情侣与家庭夜游打卡。
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五月前夕盛开的樱花园。这片在徐桥村占地200多亩樱花观赏地,种植了吉野樱和钟花樱杂交而成的樱花,兼具耐寒、耐高温等特性。花开时节,粉白相间的花朵缀满枝头,形成“双樱竞艳”的奇景。微风吹过,落英缤纷,园内漂浮着片片花瓣,宛如一场温柔的雪。每年樱花节期间,汉服巡游、古琴演奏、茶道展演等活动轮番上演,传统文化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这三大果园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果园实行绿色种植,禁止使用高毒农药,推广生物防治与有机肥料,确保果实品质安全。同时,结合节气变化推出“赏花+采摘”套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酿、冬修枝,四季皆景,四季皆业。香泉的果园,早已超越单纯的农业生产范畴,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九、结语
香泉,这座藏于山水之间的文旅小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悄然绽放着永恒的魅力。
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古韵与现代交融,诗意与生活共生。无论是青石小巷的静谧,还是湖光山色的灵动,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小镇不断焕发新生,却始终守望着初心,用温度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
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眼回望,都是对“永远年轻”的生动诠释。未来,香泉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文化的厚度和生态的和谐,迎接八方来客,成为人们心中不老的诗意栖居地。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