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内鬼”,2纳米机密泄露案在押工程师首度曝光

全球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泄密案昨日正式移送智慧财产及商业法院审理,三名涉案工程师首次公开露面。这起持续一年半的窃密案件不仅暴露了半导体产业内部安全漏洞,更引发业界对核心技术保护的深度反思。

案件核心:利用人脉关系的精心策划

据检方起诉书显示,这起泄密案的核心人物是台积电前工程师陈力铭。陈力铭曾在台积电12厂良率部门工作,离职后转投日本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东京威力科创(TEL)。为了帮助新东家在台积电先进制程设备供应链中获得更多份额,陈力铭精心策划了这起窃密行动。

陈力铭的策略是利用既有的人际网络。他通过老同事关系和清华大学校友情谊,成功说服仍在台积电工作的工程师吴秉骏和戈一平参与窃密活动。这种基于信任关系的内部威胁,正是当前科技企业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之一。

在押工程师吴秉骏(右一)、戈一平(左三)

三人的分工明确:陈力铭负责策划和接收机密信息,而吴秉骏和戈一平则利用职务便利,通过电脑远程连线进入台积电内部资料库,拍摄了超过10张2纳米制程的机密档案照片。这些照片随后被交付给陈力铭,用于协助TEL公司的业务拓展。

法律后果:史上最严厉的半导体泄密处罚

检方的起诉力度前所未有。由于案件跨越《台湾地区安全法》修法前后,三人面临的罪名复杂多样。陈力铭作为主犯,面临三项重罪指控:《营业秘密法》中的"意图域外使用窃取营业秘密罪"求刑5年,"窃取营业秘密罪"求刑3年,以及《台湾地区安全法》中的"台湾地区核心关键技术营业秘密域外使用罪"求刑8年,合并执行可能面临14年徒刑。

吴秉骏面临《营业秘密法》求刑4年和《台湾地区安全法》求刑7年的指控,合并求刑9年。戈一平则面临《台湾地区安全法》求刑7年的指控。这样的刑期在半导体产业泄密案件中属于史上最重,反映了台湾当局对保护核心技术的坚决态度。

昨日三人被提讯至智慧财产及商业法院时,均低头不语,面对媒体询问未作任何回应。法院将在近期开庭审理,并裁定三人是否可以交保或需要续押。

产业影响:半导体安全防护的全面反思

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代表了当前半导体制造的最高水准,其技术机密的泄露不仅影响台积电的商业利益,更关系到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优势。2纳米制程技术预计将在2025年量产,是台积电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

这起案件暴露了半导体企业在人员流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随着全球半导体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工程师在不同公司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如何在保持人才流动性的同时确保核心技术安全,成为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

业界专家指出,传统的技术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层面,但对于基于人际关系的内部威胁防范仍然不足。这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校友关系和同事情谊来获取机密信息,这种社会工程学攻击手段越来越常见。

TEL公司作为台积电的设备供应商,本身就具有接触台积电内部信息的便利条件。这种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潜在的技术泄露提供了渠道。未来,半导体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安全管理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全球趋势:技术保护法律框架的完善

这起案件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全球对半导体等核心技术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台湾地区安全法》的修订加重了涉及核心技术泄露的刑罚,显示出立法机构对维护技术安全的决心。

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半导体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国都在加强对关键技术的保护力度,不仅通过法律手段,还通过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多种方式来防范技术外流。

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在近年来大幅加强了对半导体等关键技术的保护措施。中国大陆也在积极发展自主半导体技术,减少对外依赖。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涉及核心半导体技术的泄露案件都会受到高度关注。

对于台积电而言,这起案件虽然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也促使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管理体系。预计台积电将在员工背景调查、离职管理、技术访问控制等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价值的持续提升,类似的技术泄露风险可能会继续存在。只有通过法律威慑、技术防护和管理制度的多重保障,才能有效维护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安全。这起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将为整个行业的安全防护提供重要的法律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科技   机密   纳米   工程师   技术   台湾地区   半导体   案件   安全法   秘密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