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埃及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想象还停留在金字塔、尼罗河和法老的神秘传说里。
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那些历史课本里的辉煌,早已被现实中的混乱与荒诞击碎。
这趟旅程,与其说是探索古文明,不如说是一场与骗局、疲惫和哭笑不得的拉锯战。
从开罗机场落地的那一刻起,“My Friend”就成了我耳边挥之不去的魔咒。
刚出海关,一位清洁工突然拦住我,指着洗手间的方向伸出手:“One dollar!”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补了一句:“Welcome to Egypt!”这不过是埃及式“欢迎”的序幕。
在吉萨金字塔群,骆驼主人热情地招呼我骑骆驼拍照,嘴里念叨着“China No.1!”等我跨上骆驼,他却突然改口:“刚才说的是骑骆驼的费用,拍照要另加50埃镑!”
我试图理论,对方立刻变脸:“中国人不是好人吗?”最后,这场“友谊”以我多付200埃镑收场。
更离谱的事情出现在卢克索的帝王谷。
一名管理员主动为我讲解墓室壁画,起初我还感动于他的“热情”,直到他翻过护栏,指着法老的空石棺神秘一笑:“再给100埃镑,你可以躺进去拍照!”
我几乎以为他在开玩笑,但他严肃的表情让我瞬间毛骨悚然。后来才知道,这种“付费体验”在埃及景区早已见怪不怪。
埃及人似乎把“小费经济学”研究到了极致。
在卡纳克神庙,一名工作人员主动帮我拍照,随后掏出手机展示一张模糊的照片:“100埃镑,否则我删掉!”
我拒绝后,他竟追着我走了十分钟,最后硬塞给我一张写满象形文字的纸莎草纸:“免费送你!但请给我20埃镑辛苦费……”
连打车都成了心理战。开罗的出租车司机永远“听不懂”目的地,直到你同意支付双倍车费;
沙姆沙伊赫的网约车司机开到半路突然停车,用翻译器展示“母亲下周手术需要2000埃镑”的催泪故事——尽管屏幕上的文字显然是提前打好的模板。
最令人崩溃的是,这些骗局往往以“温情”包装。
在阿斯旺的尼罗河畔,一位老人主动递给我一颗糖,我刚要道谢,他就掏出二维码:“小费,谢谢!”那一刻,连甜味都变成了讽刺。
除了被讹钱,这次旅行,我终于明白,埃及的旅游安全隐患远比想象中赤裸。
在卢克索,我亲眼看到热气球公司的司机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沙漠公路上飙车,过减速带时反而猛踩油门,车顶狠狠砸向乘客的脑袋。
飞行员穆拉德在热气球升空前开玩笑:“今天是我的第一次飞行!”尽管后来他承认是玩笑,但吊篮里没有救生衣、没有安全索的现实,让我全程紧握栏杆。
这种“生死由命”的体验,真是太酸爽了。
其实翻翻以往的报道就知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2013年卢克索热气球爆炸致19人死亡的惨剧仍被当地人称为“旅游业最黑暗的一天”,而2024年埃及政府为挽救经济,又匆忙重启高风险项目。
一位从业者坦言:“安全检查?那会让我们饿死!”
即便在地面,危机也无处不在。亚历山大港的马车夫会故意绕路到偏僻小巷,直到你同意支付额外费用。
开罗的“死人城”贫民窟里,导游反复警告“这里没有警察”,而住在墓穴中的居民警惕的眼神,比法老诅咒更令人不安。
除此之外,埃及人对历史遗迹的漠视更令人心痛。
在卡纳克神庙,管理员用钥匙敲打3000年前的浮雕向我展示“这石头很结实。
萨卡拉阶梯金字塔的守卫坐在文物上抽烟,烟灰直接弹进法老墓道的裂缝里。
一位欧洲考古学家曾痛心疾首:“他们不懂,这些不是石头,是全人类的记忆。”
更可悲的是,这种破坏往往与贫穷息息相关。
普通埃及人月收入仅700元人民币,而带游客“解锁”一次景区隐藏区域就能赚到半个月工资。
当我在帝王谷拒绝躺进石棺时,管理员嘟囔:“你们中国人不是最爱花钱买体验吗?”
回国后翻看照片,金字塔依旧壮美,尼罗河的日落依然醉人,但那些被小费勒索的尴尬、被安全隐患折磨的焦虑、被当作“行走钱包”的屈辱,让这场旅行成了我最矛盾的记忆。
一位长居埃及的华人朋友说得好:“这里就像个被掏空的宝箱,外面镶着黄金,里面爬满蟑螂。”
当古文明沦为生存工具,当热情变成演技,埃及的魅力注定与荒诞共存。
或许,喝过尼罗河水的人终会回来,但下一次,我一定会带上更多的零钱——和更厚的脸皮。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