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喧嚣的西三环紫竹桥畔,长河之滨,隐匿着一座古老而庄重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它像一枚时光琥珀,将明清两朝的皇家记忆与市井传说封印在六百年时光里。它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沧桑变迁。
万寿寺山门全景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初期。
幼年的万历皇帝登基后,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为巩固其幼子万历皇帝亲政的合法性,塑造自己“九莲菩萨”转世的身份,于万历四年(1576年)亲自主持修建了慈寿寺后,又亲自带头捐资,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在长河畔唐代聚瑟寺原址上修建万寿寺,取“万寿无疆”之意,首辅张居正亲撰碑文,奠定了其皇家寺院的尊崇地位。
万寿寺门前的长河
万寿寺山门
万历皇帝名朱翊钧,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生。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第三子,庶出。母亲李氏原本是裕王隆庆府里的一名普通宫女,地位低下,被明穆宗朱载坖宠幸后生下朱翊钧。原本轮不到朱翊钧继承皇位,后因明穆宗的长子与次子先后早夭,朱翊钧作为第三子成为长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9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改元万历。
万寿寺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官式建筑的严谨规整与佛教寺庙的庄严肃穆,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等,气势恢宏。
大雄宝殿
万寿阁
清朝时期,万寿寺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发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寺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香火也愈发旺盛。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为给母亲钮祜禄氏皇太后(甄嬛)祝寿,两次对万寿寺进行修缮和扩建,增添了诸多建筑,如大禅堂、御碑亭等。此后,万寿寺成为了皇家祝寿庆典的重要场所,每逢皇室重大庆典,这里便张灯结彩,钟鼓齐鸣,热闹非凡。
乾隆碑亭
在民间,万寿寺流传着许多神秘而有趣的传说,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万寿寺大钟的传说
相传,万寿寺的大雄宝殿内曾有一口巨大的铜钟,重达万斤。这口钟铸造工艺精湛,钟声悠扬,能传至数里之外。据说,这口钟是一位云游高僧所赠,高僧称此钟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镇住寺庙周围的邪祟,保佑一方平安。有一年,京城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当地官员和百姓们纷纷来到万寿寺,祈求上苍降雨。就在众人诚心祈祷之时,大雄宝殿内的铜钟突然自行鸣响,声音清脆洪亮,回荡在整个京城上空。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天空便阴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从此,这口铜钟被百姓们视为神物,万寿寺也因此声名远扬。
这口大钟实际上说的是明永乐大钟。这口大钟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开铸,到宣德二年(1427)最终铸成。大钟形体巨大,直径3米多,高6米多,重40多吨,钟体内外遍铸汉文及梵文佛经,共计23万余字。
大钟寺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
明末,由于政治腐败,全国性农民起义爆发。“京西不宜鸣钟”的传言在京城弥漫。明廷将社会动荡的问题归咎于永乐大钟,于是大钟被弃置。从此,京城百姓再也听不到巨钟的声响,永乐大钟就长年横卧在长河岸边。
直到清乾隆八年(1743),大钟才迁到觉生寺悬挂。京城民众才又得以听到这口大钟发出的浑厚悠扬的钟声。由于有了这口大钟,觉生寺这个名字叫的人少了,民间称之为“大钟寺”。
“万寿寺双佛显圣”的传说与慈禧太后“老佛爷”称呼的由来
相传在光绪初年,慈禧太后为了二次垂帘听政,费尽心思。此时,她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为了迎合慈禧,命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建了一尊面容酷似慈禧的观音菩萨像。然后禀告慈禧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有双佛显光,是大吉大利之兆,邀请慈禧前去观看。慈禧来到万寿寺后,原本只见三世佛,但在李莲英的引导下,转到三世佛后面,果然看到一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佛像端坐在大殿中央。李莲英等人趁机高呼“老佛爷到”,恭迎慈禧为老佛爷,并奉迎说太后老佛爷和观音菩萨在一起就是“双佛显圣”,请求太后老佛爷垂帘听政。后面跟随的一众文武官员和众僧也自是不敢怠慢,一并齐声高呼“太后老佛爷”。自此,老佛爷这一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北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
鼓楼
钟楼
西洋门
壬佛塔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