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茅台 | 从两份辞职公告看张德芹与丁雄军的“和而不同”

刘震东/文

2025年10月27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关于董事长张德芹辞职的《公告》,其中董事会对张德芹的评价是“忠实履职、务实敬业、辛勤付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在2024年4月30日晚间,丁同学离任之际,贵州茅台也曾发布相关公告,董事会对丁同学的评价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锐意进取,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司实现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贵州茅台董事会对丁同学和“救火队长”张德芹评价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措辞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两位掌门人成长背景、职业履历与管理风格的集中投射,更折射出贵州茅台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路径选择。

2024年5月29日,张德芹“首秀”2023年度茅台股东大会时,我就曾想通过“首秀”的几个细节来读懂张德芹与丁同学的“和而不同”,从做人做事的风格来预判张德芹“掌舵”下的贵州茅台将驶往何方?然而,由于我当天发表的文章《醉美茅台│稳了!我从茅台股东大会张德芹的发言中找到了答案》被一家文化创意公司投诉了,原计划要写的这篇“和而不同”就变了味道,完全偏离了主题。(内容详见《醉美茅台│从“首秀”细节读懂张德芹与丁雄军的“和而不同”》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家都以为会在贵州茅台干到退休的张德芹竟成了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以来历任董事长中任职时间最短的一位(内容详见《醉美茅台 | 我错了,张德芹才是任期最短的董事长!》),这让我想到了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天与地》里面的最后一句台词:“只可惜你生不逢时”,同时也促使我再度提起笔来认真剖析张德芹与丁同学的“和而不同”,希望这样的剖析能供贵州茅台新掌门人陈华参考。

成长履历:两种轨迹塑造的思维分野

丁同学是政府历练下的“政绩导向型”管理者,他的职业生涯带着鲜明的体制内印记。这位拥有博士学历的高知人才,从武汉大学任教起步,2001年起在贵州历任多个政府部门要职,执掌贵州茅台前担任贵州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公共管理经验却无企业管理经历。

政府部门的历练塑造了他的顶层思维与政绩意识。作为贵州茅台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外界普遍认为其任职带有明确的“干事”导向——通过可量化的业绩证明能力,为职业进阶铺路。这种背景使其天然擅长从宏观层面谋划改革,习惯以政策推动式的效率突破现有格局,但对企业运营的微观细节与长期风险缺乏足够沉淀。

而“救火队长”张德芹则属于一线淬炼出的“传承稳健型”掌舵人。与丁同学的“空降”不同,张德芹是贵州茅台一手培养的“自己人”。1995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茅台酒厂,从生产车间技术员起步,历任酒库车间主任、总经理助理,直至执掌习酒并带领其实现从10亿元到200亿元的跨越,完整经历了白酒生产、管理与销售的全链条历练。

二十余年的基层历练赋予他两大特质:一是对品质的极致坚守,每周至少一天凌晨视察车间的习惯贯穿其职业生涯;二是对行业节奏的深刻理解,在习酒时期果断“由浓转酱”的决策印证了其务实的行业判断力。无政府任职经历的背景,使其更专注于企业本身发展,缺乏通过短期政绩谋求晋升的动力,更倾向于维护企业发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一位是政府空降的年轻博士,一位是从茅台内部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两种不同的背景,为两人不同的管理风格埋下了伏笔。

丁同学的目标定位仕途,贵州茅台董事长只是他执政生涯的一个跳板,在任期间,他必须要做出成绩,并且要抓住任何时机把这些成就宣讲出去。

与丁同学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保持主角光环不同,张德芹在任期间选择刻意弱化自己的个人影响力。作为茅台老人,他不想成为袁仁国,他想成为季克良。

政策举措:激进突破与稳健守成的路径差异

在32个月的任期内,丁同学以“锐意进取”的姿态打出全套改革组合拳,核心围绕市场化与规模化两大目标展开。

渠道改革上,上线“i茅台”APP重构销售链路,上线首日即登顶苹果App Store免费榜,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直营占比,直接推动业绩增长。产品策略上,一方面推出“茅台1935”填补千元价格带空白,该产品两年内实现百亿销售额;另一方面跨界打造茅台冰淇淋、酱香咖啡等跨界产品,以年轻化营销抢占流量高地。价格调控上,通过系列举措试图理顺价格体系,呼应其“让茅台酒回归商品属性”的改革主张。

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茅台在其任期内首次实现营收利润“双千亿”,2022年、2023年营收增速分别达16.53%、18.04%,净利润增速均接近20% 。但快速扩张也伴随着争议,渠道变革触及既得利益,跨界产品引发“稀释品牌价值”的质疑,激进决策背后的风险隐患已现端倪。

而张德芹上任后,以“务实敬业”为导向调整发展节奏,政策重心从“突破增长”转向“质量优先”。

品质管控上,其上任首站即调研制酒与勾贮车间,延续了对生产环节的高度关注,通过稳定工艺标准强化品质根基。渠道管理上,提出“经销商是茅台的家人”,暂停企业申购1499元飞天等政策,缓和渠道矛盾,修复厂商关系。产品布局上,主动收缩非白酒业务,聚焦酱香系列酒深耕,推动成立三大事业部,避免盲目跨界扩张。

这种稳健策略虽未带来爆发式增长,但保持了发展韧性: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实现营收910.94亿元,同比增长9.16%,净利润增长8.89%,在行业调整期仍跑赢整体水平。其政策逻辑清晰指向“高质量发展”,通过理顺内部机制、巩固核心优势实现可持续增长。

市场反映:短期热度与长期信心的认知分化

丁同学的改革引发市场强烈关注,短期热度与业绩预期推升资本市场活跃度,但争议始终伴随。“i茅台”的上线虽获流量红利,却面临“抢购难”、“溢价仍存”的现实困境;跨界产品虽赚足眼球,却让部分投资者担忧品牌定位模糊。市场对其政策的评价呈现两极:支持者认可其打破僵化的魄力,质疑者担忧激进改革透支长期价值。

而张德芹的举措则收获更趋理性的积极反馈。经销商群体对其渠道安抚政策反应正面,认为缓解了此前的经营压力;投资者对其“回归本分”的策略表示认可,认为在行业调整期更有利于维护茅台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增速较丁时期放缓,但稳定的经营表现强化了市场对茅台长期价值的信心,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预期导向。

但无论是丁同学还是张德芹,都面临着茅台市场价格和业绩增长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张德芹,身处行业深度调整期,虽然稳住了经销商,稳住了贵州茅台的业绩,但却稳不住飞天茅台的价格,传言这是他卸任的直接原因。

公告隐喻:茅台治理逻辑的转向与启示

两份公告的措辞差异,本质是贵州茅台在不同发展阶段治理逻辑的体现。对丁同学的评价聚焦“经营业绩”,是对其任期内客观增长的认可,也暗含对激进路径的审慎态度;对张德芹的评价强调“务实”与“高质量”,则传递出贵州茅台告别短期冲动、回归稳健发展的明确信号。

从丁同学与张德芹的“和而不同”,揭示出贵州茅台发展的核心命题:作为行业龙头,如何在短期业绩与长期价值、改革突破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丁同学的激进探索证明了贵州茅台的改革空间,“救火队长”张德芹的稳健治理则夯实了发展根基。二者虽路径不同,但共同构成了贵州茅台在转型期的实践探索。

对于企业治理而言,这场“和而不同”的实践应该会给贵州茅台新任掌门人陈华一个重要启示:顶层设计与基层经验、政绩导向与企业本源、短期增长与长期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唯有将不同特质的优势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正是两份辞职公告背后,贵州茅台留给市场最深刻的思考。

如何稳住市场价格?

如何平衡渠道利益?

如何引领贵州茅台穿越行业周期?

茅台新帅陈华如今面临着与前任相似的挑战,他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欲了解更多美酒的文化知识和收藏故事,敬请关注“收藏醉美的日子”,来和我一起聊聊关于美酒收藏的那些人那些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美食   和而不同   茅台   公告   张德芹   丁雄   贵州   同学   激进   政策   稳健   渠道   评价   政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