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前,我对九江的认知仅限于“庐山脚下的小城”。直到那天在长江边迷路,一位茶馆老板扔下生意,骑着电动车把我送到三公里外的目的地,我才惊觉:九江人的性格里,藏着中国人少见的江湖气。这种气质,像极了他们身边日夜奔流的长江——看似温润包容,实则暗藏棱角。
热情,是他们的待客基因
九江人的热情,带着点“不由分说”的霸道。我在江洲镇调研时,随口夸了句村民家腌的酸豆角,大妈转身就装了满满一罐塞给我。这种待客之道,源自千年码头文化的浸润。当地渔民告诉我,过去长江行船风险大,船工们互相帮衬成了铁律,如今演变成“进了九江门,就是自家人”的习俗。
九江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亿吨,每天有数万客商往来,但这里的商贩很少强买强卖。我在批发市场见到一位鱼贩,因为客人多付了50块,硬是追到停车场退钱。他说:“九江人做生意,图的是长流水,不是一锤子买卖。”这种商业智慧,或许就是九江能成为长江中游重要港口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他们的精神胎记
在烟水亭听老人唱《琵琶行》,我才读懂白居易为何在此写下千古绝唱。九江人骨子里的诗意,藏在街头巷尾:早点铺老板会和你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出租车司机能说出周瑜点将台的三个历史版本。这座诞生过杨慎、陈宝箴等文化巨匠的城市,连菜市场都飘着书卷气。
最让我震撼的是东林寺。清晨的诵经声中,我看到西装革履的白领、满手老茧的渔民并肩礼佛。一位设计师告诉我,九江人拜佛不为求财,“就像每天要喝长江水,拜佛是跟老祖宗对话”。这种信仰,让九江商界保持着难得的契约精神——去年九江企业合同履约率达97.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精明与豁达的完美平衡
九江人的性格像他们的天气:晴天带着水汽,雨天透着光亮。在开发区遇到位做跨境电商的90后,他把仓库建在鄱阳湖边,“物流成本省15%,还能让员工天天看湖景”。这种既务实又浪漫的特质,在九江人身上浑然天成。
江边的夜宵摊最能体现这种矛盾统一。老板会为两毛钱和你较真,转头又送上一碟油炸银鱼:“这是鄱阳湖的‘眼泪’,外地人吃不到。”九江人把精明用在正事上,把豁达留给生活。就像他们说的:“钱要算得清,情要留得厚。”
离开那天下着细雨,长江笼罩在薄雾中。我突然想起茶馆老板的话:“九江人都是水做的魂。”两千年前,这里是“九省通衢”的商贾重镇;两千年后,九江人依然保持着码头文化的豪爽、江湖儿女的柔情。他们教会我一个道理:所谓城市性格,从来不是刻意营造的——当长江水泡透了祖祖辈辈的烟火日子,那份独有的通透豁达,自然就刻进了DNA里。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