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陆续分享《赣州地标》十八区县系列,预计整理发表100篇,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欢迎关注转发宣传。
本头条号从导游的视角游览景区,有专业的导游词,有旅途的调侃,有带班的思考,也有带团路上的诗和远方,更有日常生活的泪和辛酸,持续更新《赣州地标》《唐江生活》《薛导游记》系列。
(点击可导航前往打卡)雅溪景区土围屋

全南雅溪围屋
全南雅溪围屋中的土围名为 “福星围”,石围名为 “雅凤围”,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介绍:
土围 “福星围”
- 基本信息
- 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坐北朝南,呈长方形 “口” 字,由土坯砖砌而成,墙基由三合土与鹅卵石混筑,占地面积约 600 平方米,面阔 29.8 米,进深 20.2 米,高 10.4 米,共三层,每层 17 间房。

景点 全南雅溪围屋土围福星围
- 建筑结构
- 围屋有炮角四个,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环廊、天井、环廊、厅堂,天井比例瘦高,二层以上均有内环廊,设计紧凑。
- 文化内涵
- 土围内设有客家民俗馆,集中展示了客家 “非遗”、婚宴嫁娶、过年过节等传统习俗,承载着丰富的客家文化。
石围 “雅凤围”
- 基本信息
-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呈正方形,外墙由三合土与卵石夯筑而成,占地约 410 平方米,围高 12 米,围屋为四层砖木结构。

景点 全南雅溪围屋石围雅凤围
- 建筑结构
- 平面为 “回” 字形构造,围长和围宽均约 20 米,每层建有 13 间房。二层以上均有悬眺外廊,四层还设有外走马廊。在西北角和东南角设有挑空的砖砌炮角,带有广角延伸,可起防御作用。顶层正面砖砌叠涩起翘明显,精巧轻盈。
- 防御设施
- 大门门框为条石砌造,门有三道,最外为包铁板门,中间是闸门,最里为实木便门,门的顶部有漏水孔,以便受到火攻时,灌水灭火。
- 文化装饰
- 大门门楣处凸雕 “鸟革翚飞” 四字,意为羽毛华丽的鸟展翅飞翔。围屋内各处木雕、石雕约有三十多处,题材丰富,包括梅、兰、桃、竹、喜鹊、蝙蝠、石狮、石猴等,还有各种民间故事,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全南雅溪围屋的土围和石围在建筑风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整体布局规整
- 土围 “福星围” 呈长方形 “口” 字,石围 “雅凤围” 呈正方形,均为较为规整的几何形状,且都有明确的中轴线。土围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环廊、天井、环廊、厅堂;石围虽然是 “回” 字形构造,但同样具有中轴线对称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对称、秩序井然的风格。
- 防御功能突出
- 土围有四个炮角,石围在西北角和东南角设有挑空的砖砌炮角,都带有广角延伸,可对围屋四面起到防卫作用。此外,两者的大门都十分坚固,石围大门门框为条石砌造,有三道门,最外为包铁板门,中间是闸门,最里为实木便门,门顶部还有漏水孔,以便受到火攻时灌水灭火;土围的大门也采用了类似的坚固设计,具有防火、防盗、防敌的功能,同时围屋的围墙都较高,墙上设有枪眼和瞭望孔,这些都显示出防御性是其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 注重内部连通
- 土围二层以上均有内环廊,石围二层以上有悬眺外廊,四层还设有外走马廊,这种设计方便了围屋内各房间之间的联系,也使得人们在围屋内活动时能够免受天气影响,同时增加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 融合客家文化
- 两座围屋都承载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它们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典型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抵御外敌的传统精神。围屋内的一些装饰和布局也与客家文化相关,如土围内设有客家民俗馆,集中展示客家 “非遗”、婚宴嫁娶、过年过节等传统习俗;石围内的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有梅、兰、桃、竹等象征吉祥的植物,也有喜鹊、蝙蝠等寓意美好的动物,还有各种民间故事,这些都反映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全南雅溪围屋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具体如下:
- 家族迁徙
- 雅溪围屋为陈氏宗族所建。陈氏祖籍河南颍川郡,先迁至金陵应天府江宁县。明洪武年间,因战乱不断,佐公与弟发公携家渡过长江,沿赣江而上。弟发公在信丰城外南门安家,佐公则继续南行,来到全南县龙源坝境内的雅溪落居。
- 社会动荡
- 当时全南偏僻荒凉,盗贼流寇经常出没骚扰百姓。为了自保,清咸丰年间,陈受硕、陈受颖等叔侄四人合议兴建土围 “福星围”,于 1856 年始建,1858 年建成。后来,因陈氏家族人口增多,原有土围难以容纳,陈受颖的儿子陈先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冬,在土围不远处新建了石围 “雅凤围”。
- 文化传承
- 雅溪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围屋内设有客家民俗馆、“二十四节气” 展示馆等,集中展示了客家 “非遗”、婚宴嫁娶、过年过节等传统习俗,将农耕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相融合。
雅溪围屋不仅是陈氏家族的聚居地和防御工事,也是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客家人在赣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车马灯表演
古村还会上演传统车马灯表演。车马灯,是一种在全南流传的以四灯二车一马为表演形式的民俗舞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欢快热烈,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在赣南这片山川秀美的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擂茶,是热情好客的客家人的待客之道。雅溪的擂茶,是用新鲜茶叶加上糯米所制,配上自家种的花生芝麻等,似茶如汤,香气四溢。据说,在以前的夏天,这可是待客和田间最好的饮品。
在茶香四溢的擂茶展厅内,一方“讲台”上,工作人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传授擂茶的制作方法,现冲好的一钵钵擂茶一会儿就见了底。台下的小桌上,放着相应的工具、食材,游客可以一边听着现场讲解,一边手攥擂杵,亲自动手体验擂茶的制作。

打糍粑
喝完擂茶,可去体验打糍粑,观沉浸式演出《雅溪唐鉴》,亲身体验穿越时空般的盛唐一梦。

(图片来源:赣州智慧旅游)
全南雅溪陈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
- 建筑年代
- 建于清朝晚期。
- 建筑结构
- 属砖木结构,门斗式,面阔三间,二进三厅,占地面积为 450㎡。
- 文物等级
- 2018 年 12 月 4 日,被公布为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与特色
- 整体布局
- 祠堂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由门廊、院和厅三部分组成。
- 木作构架
- 正堂前后部和后堂前部用木作梁柱构架体系,其余均以墙体承重,寝厅和前厅采用草藻,享厅为露明藻。
- 装饰细节
- 祠内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有梅、兰、桃、竹等象征吉祥的植物,也有喜鹊、蝙蝠等寓意美好的动物,还有各种民间故事,无不细雕细琢、栩栩如生。
文化价值与意义
- 历史价值
- 1942 年 8 月 13 日,蒋经国在《正气日报》公布了《新赣南家训》后,当地乡绅将其用毛笔墨书在雅凤陈氏祠堂的右侧石灰墙上,至今仍清晰可辨,是赣南惟一保存完整的反映蒋经国在赣南开展建设新赣南活动内容的文告,对研究蒋经国在赣南主政时期开展新生活运动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
- 文化传承
- 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陈氏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古祠内展示的《陈氏家训》《雅溪家训》等,是优秀的文化血脉传承积淀,祠堂也成为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 教育基地
- 全南县纪委监委依托雅溪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陈氏宗祠为载体打造了家风家训廉政教育基地,通过多个板块,运用多种形式演绎传播廉政文化,让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廉政教育洗礼。
- 乡村治理
- 陈氏宗祠挂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十几块牌子,村里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长者 “坐班式” 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同时,这里还开展文明家庭、道德先锋榜等评选活动,古祠堂蜕变为展示村规民约、传播文明乡风的基地。

陈氏祠堂

陈氏祠堂

陈氏祠堂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下期预告:赣州地标(60)全南县第一党小组成立旧址 —— 永新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