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念奴娇·澄城览胜
高原北望,忆千年、多少风云更迭。秦魏争雄烽火处,曾是重泉城阙。北徵置县,澄城立郡,胡汉交融烈。壶梯山上,犹闻金鼓未歇。
遥想彭习挥师,战旗漫卷,敌胆皆摧折。烈士捐躯鲜血洒,换得三城明月。尧窑遗风,芮都探秘,文脉传不绝。今朝游目,渭川依旧澄澈。
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东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澄城。它南与大荔县毗连,北与黄龙县接壤,东隔大浴河与合阳县相望,西界洛河与蒲城县、白水县为邻 ,总面积1121.16平方千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是屯兵御敌的军事要地,也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脉络:岁月长河中的变迁
澄城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尚书·禹贡》记载,周以前,这里处于传说中之雍州。春秋时属晋,为北徵、王官及郊地,周顷王二年(前617)秦伐晋取北徵,开启了这片土地在秦、魏、晋等势力间的更迭。战国初属魏,后归秦,隶重泉。战国初期,澄城一带凭借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魏国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下,通过李悝变法、吴起改革军事等一系列举措,国力迅速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率先崛起的强国 。魏国在澄城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与开发,建立城池,加强军事防御,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这片土地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战国局势的不断变化,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开始积极对外扩张。秦魏之间围绕河西之地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夺。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向魏国发起进攻。澄城所在区域也成为秦魏交锋的前沿阵地。秦国的虎狼之师凭借先进的军事制度、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勇猛的作战风格,逐步突破魏国的防线,澄城最终被秦国纳入统治范围,隶于重泉。
重泉在当时是秦国东部的重要城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澄城划归重泉管辖后,秦国在此加强管理,修建交通要道,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同时,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也在澄城得以推行,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与融合,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澄城也在这一历史变迁中,见证了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格局演变。
秦统一六国后置北徵县,属内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郡下设县。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澄城地区被设置为北徵县,归属内史管辖。
内史是秦朝首都咸阳及其周边京畿地区的特殊行政区划,地位极为重要。北徵县纳入内史管辖,足见其在秦朝统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北徵县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战略位置重要,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
此后历经朝代变迁,县名和归属多有变化。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复设北徵县,后易名徵县;新莽改徵为氾爱;东汉光武帝时撤销氾爱,辖地并入合阳或重泉。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是澄城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澄城县历史的高光时刻。这一年的诸多变革深刻重塑了澄城此后千余年的发展轨迹。
在政治架构上,北魏政权于这一年设立澄城郡,下辖澄城、五泉、三门三县,并将县治定在如今的澄城县城所在地。这一举措标志着澄城从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结束了此前长期作为边缘或次级行政单位的历史。
郡治的设立使得澄城汇聚了更多的行政资源与人口,北魏政府派遣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当地的管控,也为澄城后续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澄城在地方行政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军事防御、赋税征收、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政治地位的转变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百姓迁移至此,促进了人口的集聚与交流。
从地理格局看,澄城郡的设立改变了当地的地缘政治地位。其辖区涵盖了不同的地貌单元,北部山区可作为天然屏障,南部平原利于农业发展,郡治的选址兼顾了防御与经济发展需求。
北魏政府以澄城郡为据点,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管理,一方面巩固了在渭北高原的统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资源调配。同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澄城逐渐成为连接关中平原与北部山区的重要枢纽,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物资流通与文化交融。
在文化层面,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政策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色彩。随着澄城郡的设立,大量北魏的鲜卑贵族、官吏以及不同民族的民众来到此地,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鲜卑文化与当地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体现在建筑风格、服饰习俗、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例如,在建筑上,可能出现了鲜卑穹庐式建筑与中原传统院落相结合的风格;在风俗方面,鲜卑的歌舞、饮食文化与当地习俗相互渗透。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澄城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塑造了澄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 。
此外,澄城郡的设立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北魏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在澄城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升,粮食产量增加。同时,随着人口的集聚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澄城成为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集市贸易日益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澄城郡的设立,是澄城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它在政治、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个维度为澄城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影响了澄城此后的发展走向,使其成为渭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设立澄城郡,辖澄城、五泉、三门三县,县治始设今址,以县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澄城”之名沿用至今。
此后,澄城郡在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隶属关系不断变化,如西魏大统六年(540)南五泉县改名朝邑,废帝三年(554)澄城郡属同州;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五泉、三门两县,辖地并入澄城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澄城郡;唐武德三年(620)设长宁县,贞观八年(634)撤销 ,澄城县隶属随道、州、郡名之更迭而相应变更 。
五代、宋、金、元时期,澄城先后属河中府、同州、永兴军路、京兆府路、陕西行中书省等。
明清时期,澄城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和陕西省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时期,归属也几经变动,194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澄城全境,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归大荔分区,1950年归渭南分区,1956年改由省辖,1958年建制撤销,1961年恢复县制,属渭南专区,1994年属渭南市至今。
二、地理风貌:自然雕琢的多样景观
澄城县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海拔高度362—1272米,平均海拔684.6米。河流将县境地貌割为三梁一塬,形成北部低山、山前冲积成扇、丘陵、沟壑、黄土梁塬、黄土台塬五种地貌单元,塬地占全县总面积54.51%,沟壑占34.92%,山地占5.76% 。独特的地貌造就了多样的自然景观。
北部低山区,山峦起伏,森林茂密,自然资源丰富,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壶梯山就位于此,它幼树成林,翠柏环绕,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1948年,由彭德怀、习仲勋发动的壶梯山战役(也称澄合战役)在此打响。是年,解放战争的局势正处于关键转折点,全国战场形势风云变幻。在西北战场,胡宗南集团妄图凭借其军事力量,对解放区进行疯狂反扑,试图扭转不利战局。而澄城,这片古老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解放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一场改变西北战局的关键战役——壶梯山战役(也称澄合战役)在此打响。
这场战役的发起者,是两位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彭德怀和习仲勋。彭德怀司令员作为西北野战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有着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之前的诸多战役中,他带领部队屡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令敌人闻风丧胆。习仲勋作为副政委,不仅在政治工作上有着深厚的经验,能够凝聚部队士气,还凭借着对西北地形和民情的熟悉,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时,胡宗南部进犯黄龙解放区,其主力整编36师沿山麓构筑工事,龟缩不前,妄图凭借有利地形消耗西北野战军的有生力量。彭德怀、习仲勋等将领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决策,改变原诱敌深入的计划,主动出击冯原镇。他们深知,壶梯山作为黄龙解放区的门户,又是连接陕北与关中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拿下壶梯山,就能打开关中门户,进而解放大西北。
1948年8月8日拂晓,战役总攻开始,西北野战军各纵队按照既定部署,迅速向目标据点发起攻击。主攻壶梯山的任务由王震将军指挥的二纵承担,包括独立第4旅、第6旅和第359旅,他们从山之东、西、北三面猛攻。国民党军凭借壶梯山险要地势和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敌机也在天空中狂轰乱炸。但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英雄排长”杜立海在冲锋时身负重伤,肠子流出体外,但他忍着剧痛,用手捂住伤口,顽强地将胜利红旗插上山顶,激励着全体将士的士气。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下午六时攻占壶梯山,全歼敌整编第28旅82团。
壶梯山
被攻克后,敌军防线全面崩溃,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率师部及第123旅南逃,却沿路受我军追截。9日,西北野战军在王庄杨家洼歼灭敌36师师部。此后,我军士气大振,乘胜追击,接连收复澄城、韩城、合阳三县。
壶梯山战役的胜利,歼敌近万人,沉重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嚣张气焰,削弱了敌军主力,打开了关中门户,拉开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为解放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将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彰显了西北野战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它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此次战役解放了澄城、韩城、合阳三县,拉开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 。
南部塬面平缓,稍有起伏,是重要的农业产区。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孕育了澄城发达的农业。澄城是传统农业大县,果蔬、生猪、中药材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和中国樱桃产业科技示范县,20万亩苹果品质上佳,10万亩樱桃享誉三秦,是陕西最大的樱桃连片栽植区 。
三、人文胜迹:历史沉淀的瑰宝
(一)遗址遗迹
1. 良周秦汉宫遗址:位于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是一处大型宫殿遗址。这里曾是秦汉时期的重要宫殿建筑区,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和文物,如绳纹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以及陶制生活用具等。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辉煌的历史。良周秦汉宫遗址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尧头窑遗址:有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的重要遗存。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窑址、作坊和陶瓷制品,见证了中国北方民间陶瓷业的发展历程。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如今,尧头窑遗址已被开发为国家AAAA级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古老陶瓷文化的魅力。
3. 刘家洼东周遗址:为芮国后期都城遗址,填补了芮国历史空白。遗址由城址、居址和墓地组成,发掘出两座“中”字形国君大墓(M1、M2),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芮公”铭文铜器)、编钟编磬、漆木建鼓及中国最早的三栏木床遗存(春秋早期)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东周时期的历史、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8年,刘家洼古墓群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确定为春秋早期芮国国君墓地,成为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二)人物故事
1. 秦穆公与王官城:王官城遗址位于澄城县善化乡居安村西600米处,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战国时期的复合遗址。相传,王官城为秦国王侯封地,曾于此设立都府。当地民间流传着“秦穆公盗打王官城”的故事。故事讲的是立志称霸的秦穆公(前690—前621)励精图治,于公元前634年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士们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在晋军坚守高城厚墙不出、久攻不下王官城的胶着情况下,穆公决定智取王官。他命令军队撤退,让士兵脱掉甲胄麻痹晋军。待城中晋军轻敌大意、放松警戒时,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进攻,一举拿下了王官城。也有一种说法为“秦穆公倒打王官城”:秦穆公沿彭衙(今白水县)一带讨伐晋军,一路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当大军行至黄龙山头时,却发现还有王官城被晋军所占领,他随即挥师南下,一举拿下了王官城,并将此地改名归安,以示纪念。
2. 澄城农民起义:1928年四五月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时期,澄城县人民在中共陕西省委和东府特委的领导下,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当时,澄城县在段懋功、高峰五、赵桂堂等多股驻军压迫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韦庄驻军赵桂堂尤为残暴,私设征收局,任意盘剥群众。澄城人民忍无可忍,纷纷组织秘密社团红枪会(亦称红学)。至1927年底,业善、韦庄、醍醐、寺前、交道等一些主要村镇,就组织起175个红枪会,会众达8800多名,以“保村、保家、保性命,抗粮、抗款、抗差役”为口号,与国民党驻军展开斗争,先后驱逐了张平侯、陈石头、黄润吴、杨谋子等部驻军,并击毙排长黄老六 。
1928年1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发游击战争,由部分的农民暴动过渡到全陕的总暴动” ,将蒲城、五一、澄城、朝邑、合阳、韩城、同州(大荔)等县划为东府暴动区,成立中共东府特委。东府特委成立后,着手改造、统一各地红枪会,准备武装暴动。王育真、熊敬华、刘志清、雷志忠、李含光、田兴旺等一批共产党员加入红枪会并担任领导工作,发起召开澄城、大荔等地红枪会负责人会议,在东白村成立“澄城县西南区农民问政总团”,形成红枪会的统一指挥机构。
5月26日,起义爆发。在马坤斋、田兴旺、王金堂、高树德等指挥下,农民武装首先占领酥酪、原畔、临皋、东白、西白等地,控制交通要道,对韦庄赵桂堂部形成大包围。赵部营长范子平带兵路经东白村,被农民武装截击,俘虏20余人,缴获长短枪七八十支。6月22日,起义军围攻韦庄,南社、周家、黄家、杨家和蒲城永丰大批农民武装赶来参战。起义军攻城部署周密,虽接连失利,但以“引蛇出洞”战术击溃部分出城敌军。数天后,崔鲁带兵赶来支援,配合起义军再次攻城,战斗激烈,起义军有伤亡。被困的赵桂堂孤立无援,惶惶不可终日,派人求援被捕获,突围又遭迎头痛击。7月5日夜,赵桂堂借谈判求和之机,仓皇从北门逃窜。这场由5000多农民参加、持续40多天的驱逐赵桂堂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澄城农民起义与此前关中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遥相呼应,有力地配合了渭华起义,在东府地区广大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彰显了澄城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
澄城,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县城,无论是古老的遗址遗迹,还是动人的人物故事,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文化传承的精神坐标,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去品味。
(文中个别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