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连古道 一步越千年
“连二桥于南北兮,若长空之蝃蝀。”8月15日傍晚,雨后的邯郸道被一层薄薄的余晖笼罩,霞光漫过天际,两座崭新的跨街天桥在暮色中舒展着挺拔的身姿。
邯郸道人民路跨街天桥。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 摄
沿邯郸道自南向北漫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人民路跨街天桥。这座“高大上”的建筑,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将北区的商业综合体与南区的历史街区连为一体。桥下车流如织,桥上行人步履从容,玻璃护栏外,现代商圈的霓虹与历史街区的青砖黛瓦渐次铺展。
夜色渐浓时,人民路跨街天桥的LED灯带次第亮起,如一条流光溢彩的绸带,牵引着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这座天桥是邯郸道的黄金枢纽,南北两区因它连为一体。”市民李娜站在天桥中段说,“华灯初上,南北风格迥异的建筑在霓虹灯中交相辉映,再看看桥下人民路上涌动的车流,这是欣赏邯郸夜景的绝佳打卡地。”
邯郸道丛台路跨街天桥。
邯郸道北区尽头,丛台路跨街天桥的“甘丹”造型在夜色中格外亮眼。设计师以建筑为笔,在钢铁与混凝土的筋骨间书写着“甘丹”——这座城市古名的故事。刚对外开放不久的这座天桥,串联起了2.3公里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也已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市民张晨轩举着相机寻找最佳角度,镜头里,南侧“甘”字造型支架如古城门般拱卫着街巷,北侧“丹”字框架巧设景框,将百米外的学步桥纳入其中。“特意和朋友来拍‘甘丹’的造型,这设计太有想法了。”他边按下快门边赞叹道。
如果说两座跨街天桥呈现的是邯郸现代化雄姿,邯郸道北端的学步桥则厚载了邯郸三千年的文化。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明代重修的石拱桥,因成语“邯郸学步”的典故闻名遐迩。
“站在天桥上看学步桥,像在翻阅活的史书。”石家庄游客李芳宁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从丛台路天桥到学步桥不过百米,却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在“丹”字景框的巧妙构图中,古桥的沧桑与新桥的现代形成强烈对比,却又和谐共生——就像邯郸这座城市,既珍藏着“胡服骑射”的改革勇气,也彰显着“回车巷”的礼让智慧,更在当代发展中延续着这种兼容并蓄的品格。
学步桥夜景。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 摄
入夜后的邯郸道更显韵味。丛台路天桥的战国红钢片在灯光下泛着暖意,与学步桥的古朴石灯遥相呼应。市民王琛带着孩子在桥上散步,他指向南边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说:“以前这些地方是分散的,现在有天桥串联,孩子能一路讲着邯郸的历史文化故事,一边游玩,这种教育比课本生动多了。”
如今,漫步邯郸道,从南到北,步移景异间古今风云尽收眼底。两座跨街天桥构成的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邯郸道的文化坐标系。2.3公里长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游人探寻历史的长廊,更成为城市文化持续生长的沃土。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赵鸿粼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