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月的暖风掠过太行山余脉,邯郸城东的芍药园便成了花的海洋。十万株芍药在春末夏初的交界处轰然绽放,将这座三千年古城装点成一幅流动的工笔重彩画。五一假期,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在花海间寻觅诗意的栖居,也在这场视觉盛宴中,触摸着邯郸独有的文化脉搏。
邯郸与芍药的情缘,可追溯至神农氏尝百草的古老传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材集散地之一,这座古城早在《本草纲目》成书前千年,便有了“畿南药都”的美誉。而今,在邯郸经济开发区东部的芍药产业示范园里,这份药香与花香交织的传承,正以现代农业的姿态焕发新生。
园区负责人李国强站在观景台上,指着起伏的花海介绍:“我们种植了三十多个芍药品种,既有传统药用芍药,也有从荷兰引进的观赏品种。”当他说到“冰清”“桃花飞雪”等自育新品种时,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芍药不仅供游人观赏,更被开发成花茶、精油等衍生品,让千年药都的智慧在现代产业链中延续。
五一假期的芍药园,早已突破传统花卉展览的框架。在“花间剧本杀”专区,游客们化身《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与杜丽娘,在芍药丛中寻找线索,破解谜题。当穿着汉服的玩家们念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台词时,花瓣随风飘落,仿佛时空真的在此交错。
更受欢迎的是“药香工坊”体验区。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孩子们用石臼研磨芍药花瓣,制作古法香囊;年轻情侣则在陶艺师帮助下,将晒干的芍药花封入透明釉陶罐,烧制成独一无二的花器。这些动手体验,让芍药文化从视觉享受升华为可带走的记忆。
当夕阳为芍药花镀上金边,园区的夜间模式悄然开启。300架无人机编队升空,在夜空中绘出“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成语典故,最终定格为巨大的芍药花形。游客们惊呼着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场科技与文化的对话。
花海深处的“幻光芍药径”更是梦幻。LED灯带沿着花丛蜿蜒,每走三步便触发感应装置,或响起古筝清音,或投射出《诗经·郑风·溱洧》中的诗句。市民王女士带着女儿驻足在“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光影前,轻声讲解着古代青年男女以芍药定情的习俗。
在花海尽头的“药膳坊”,主厨张师傅正将新鲜芍药花融入传统冀菜。凉拌芍药芽清脆爽口,芍药花炖鸡香气四溢,最受欢迎的当属芍药花酥饼——用芍药蜜调制的馅心,咬开时流出琥珀色的糖汁。食客们大快朵颐之余,还能在“花饮吧”尝到芍药花冷萃茶、芍药花气泡水等创意饮品。
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刘先生连点了三份芍药花酥饼,他擦着嘴角说:“本以为只是看花,没想到连舌头都享受了一场文化之旅。”的确,当美食成为文化的载体,味蕾的记忆往往比视觉更持久。
芍药园的火爆,折射出邯郸农业转型的深层逻辑。园区采用“花卉+旅游+科研”的复合模式,与河北工程大学共建芍药研发中心,培育的耐寒品种已推广至张家口坝上地区。更令人瞩目的是,园区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通过冷链物流将这份春色送往京津冀的千家万户。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芍药园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民宿经济。距离园区三公里的东孙庄,村民们将闲置农宅改造成“芍药居”主题民宿,院墙上爬满芍药藤蔓,客房里摆放着药香枕、花茶具。五一期间,这些民宿的入住率达到100%,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30%。
当最后一抹晚霞沉入地平线,芍药园的轮廓在夜幕中渐渐柔和。游客们带着花香与回忆离去,而花海深处,智能灌溉系统仍在默默工作,为明年的绽放积蓄力量。这座以成语典故闻名于世的古城,正用芍药花讲述着新的故事——关于传承与创新,关于生态与民生,关于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优雅转身。正如那株千年古芍药,根扎沃土,枝叶却向着阳光肆意生长。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