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除了在世遗景点感受古城文化底蕴,不少游客选择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巷弄间,或跟随公益讲解员的脚步聆听历史回响,或跟着播客打卡古城遗迹,或在文创小店与咖啡馆中消磨时光。他们在慢节奏中,感知着藏匿于古城街巷中的文化脉动和市井气息。
各具特色的小巷成为打卡热点 (林劲峰 摄)
湖北的陈先生携妻子在花巷的小店前拍照留念 (林劲峰 摄)
几名来自厦门的女生在古城象峰巷漫步 (林劲峰 摄)
街巷藏春秋
讲解声中觅古韵
6日上午,后城街的青石板路上,江西来的刘女士一家五口紧跟步伐,专注地听着公益讲解员瞿少钦的讲述,“后城街曾是许多官宦巨贾的聚居地,不少古厝洋楼得以留存至今,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沿着后城街112号旁的小巷走入,往常紧闭的一扇大门恰好敞开,院内气派十足的南洋建筑一览无余,这令瞿少钦有些兴奋。为了不打扰居住的人家,他引导游客快速游览后便退至巷口,接着将这座建筑的历史娓娓道来。
65岁的瞿少钦是今年新上岗的公益讲解员,退休前在机关单位任职40余年。因从小在古城长大,他对家乡的古迹和街巷如数家珍。一年多前,他加入鲤城区古城银龄讲解员培训班,并从100余人中脱颖而出。今年以来,他带着不少历史爱好者穿街走巷,“金鱼巷、花巷和三朝巷改造提升后,保留了传统街巷的古韵,又新增了年轻人喜欢的新业态,很值得一逛;若游客想看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后城街绝不能错过”。
在三朝巷、古榕巷、旧馆驿等街巷,另一种“自助式讲解”正悄然流行。7日下午,来自四川的游客小鱼佩戴耳机,跟随播客《来去泉州》的导览,寻找藏匿在街巷中的历史文脉,“古榕巷里嵌在墙上的观音像和石敢当,三朝巷民居建筑上各式各样的砖雕和墙体,青龙巷里印度教象头神的图案,都像是藏在街巷里的彩蛋,总是不经意间给人惊喜”。这并非小鱼第一次来泉州,此前的旅途中她将世遗景点逛了个遍,这趟旅程只为了街巷而来。在小鱼看来,这些巷子是泉州古城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缩影,也是古城的“魂”,花上一个假期细细品味也不为过。
巷弄慢时光
咖啡香里品烟火
因承天寺得名的承天巷,全长300余米,古时曾是崇阳门的所在地。经过改造后,这里引进了不少咖啡厅和文创店,成了许多年轻游客的热门打卡地。7日上午,从深圳而来的游客王先生拿着从咖啡店里买来的饮品,在巷子内一户人家的阶梯前席地而坐,“这里静谧祥和,给人一种久违的松弛感”。王先生常年在精致繁华的写字楼里办公,过着早出晚归的快节奏生活,这个假期他想切换一种生活模式,在背街小巷里点杯咖啡慢慢品,实实在在感受古城“慢下来”的样子。
不远处,观东巷的一家文创店外,18岁的文艺爱好者诗涵举着相机,指挥朋友站在合适的位置,接着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瞬间。诗涵告诉记者,她们是6日抵达泉州,入住西街尾的一间民宿。8号上午,她们从中山路一路漫无目的地转悠,误打误撞进入了观东巷,没想到收获颇丰,“我们淘了惠安渔女的包包、滴水兽样式的摆件,还有闽南话俚语徽章等等,这里文创品的价格很‘美丽’”。
诗涵说,三天的古城之旅,她和朋友已记不清自己逛过多少条街巷,但巷子里飘来的咖啡香,巷口阿姨贩卖石花膏的吆喝声,以及刻在红砖古厝上的浮雕和郡望堂号,都构成了独特的视听嗅觉体验,让她真实地感受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古城生态。(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杜婉琼 实习生 李牧云)
来源:泉州晚报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