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104岁生日
104年
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风华正茂
值此之际
让我们循着番禺大地上的革命足迹
推开历史的门扉
探寻深藏街巷的红色坐标
在青石板上聆听穿越时空的冲锋号角
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步履中赓续传承
冼星海生平事迹展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观看展览
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祖籍番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生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他早年以《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凝聚抗战力量,晚年在哈萨克斯坦与当地音乐家携手创作《阿曼盖尔德》,用音乐搭建起中哈友谊桥梁。
冼妮娜回到番禺区大石街河村冼氏宗祠认祖归宗
为深切缅怀这位光辉的艺术巨匠,讲述他的家国情怀与音乐人生,由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广州市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番禺博物馆、番禺区图书馆、番禺区文化馆、番禺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承办的《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生平事迹展》在番禺区图书馆展出。本次展览创新采用“固定展+流动展”模式,主展区设于番禺区图书馆负一层展厅,持续至8月底,同时在大夫山森林公园、星海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流动展区,以“1+N”形式扩大覆盖面。为方便观看,本次展览特别推出线上版本,让观众朋友们在家就能看到展览。
快快扫描二维码
开启云观展!
↓↓↓
扫描或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查看
番禺县工委旧址松露小学
松露小学位于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1号。
塱边村松露小学原是村办学校。1942年2月,广游二支队党组织派出共产党员郑迪年到塱边村开展工作。郑以松露小学为据点,发动群众,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当年秋冬间建立起中共塱边村支部。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共禺南(番禺)特派员都先后驻过塱边村。中共番禺县工作委员会于1948年12月在石碁塱边村成立,机关设在石碁镇塱边村内的松露小学。县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健夫,负责禺北、禺东工作。番禺县工委隶属珠江地工委领导。禺南武工队创办的《民友报》改为中共番禺县工委机关报,并在松露小学内设有小电台。
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松露小学)于2005年9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08年7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员会、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5月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番禺区市桥街星海公园内东北部的小山丘上。
原“番禺人民英雄烈士纪念碑”建于市桥大沙地,是1951年所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番禺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谋求自由解放的牺牲和贡献。为方便群众纪念革命先烈,于1988年拆除原碑,重新设计,迁建于星海公园。纪念碑坐北向南,正面是曾生同志题“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九个字。碑前建有一书台,台上刻有碑文和杨康华、刘向东、严尚民、冯扬武、郑少康、曾谷的题词。碑的左右两侧和后方围墙各镶高1.6米、宽3米和6米的白云石石刻画五幅,左前方是“七星岗战斗”,左后方是“丹山反拍围斗争”,右前方是“解放市桥”,右后方是“夜袭新造”,正后方是“植地庄战斗”。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于2008年7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外的挞沙岗上。
1944年7月24日,广州地区游击队第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在南村植地庄集结隐蔽,由于汉奸告密,驻广州市郊石榴岗日军指挥官吉田率日军500人于7月26日2时乘夜奔袭植地庄。拂晓,大队领导立即组织分头突围。卫国尧、郑少康、李海、黄平率队转移。中队长何达生等受命坚守植地庄,掩护部队突围。他们先后打退日军多次疯狂进攻,有效杀伤敌人,保卫了村庄。植地庄战斗共击毙击伤日军70多人,其中指挥官4名。战斗中,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牺牲了大队长卫国尧等48人,伤20多人。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原碑立于1956年10月13日,现碑为1992年重建。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于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番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0月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福涌陈氏祖祠
福涌陈氏祖祠位于番禺区沙湾街福涌行政村涌边自然村。
193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广游二支队里建立不公开的党支部,支部书记刘向东。1940年9月,林锵云、谢立全、谢斌按照中心县委关于组建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的决定,征得吴勤同意后,着手筹建独立第一中队。10月初,独立第一中队在沙湾涌边村成立。
福涌陈氏祖祠于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于2015年12月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福涌潘氏宗祠
福涌潘氏宗祠位于番禺区沙湾街福涌村石涌上街北面。
1938年12月,广游二支队司令吴勤率领广游二支队直属队在顺德陈村与日军激战,毙伤日军30多名后,撤出陈村转移到禺南大谷围(大箍围)一带,并把司令部驻在螺阳社石涌村潘家祠内(今沙湾街福涌村),直属队驻在附近的涌边村。1939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派刘向东、黄柳言、吴德堂和张日清等同志到广游二支队工作,并在广游二支队成立中共支部,刘向东任支部书记。1940年11月14日,日伪军进攻石涌、涌边村,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与之激战。战后,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及独立第一中队转移到顺德西海。潘氏宗祠原址在石涌村上街北面,因战火损坏,于1943年迁至现址重建,2000年重修,并立碑作简介。
福涌潘氏宗祠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植地庄植氏宗祠
植氏宗祠位于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南约文明大街4号。
1939年夏,广游二支队直属队党支部派共产党员黄柳言等同志到植地庄等地开展工作。植氏宗祠位于植地庄的东北方的村口路西,便于聚集和疏散,是二支队经常驻扎地点之一,林锵云、严尚民等常驻该庄。7月26日拂晓,日军约500人从广州远道奔袭包围植地庄。大队发现敌情后,迅速组织部队分头突围。中队长何达生等8位同志坚守村庄,掩护部队突围。游击队员在巷战中击毙10多名日军,把敌人赶了出去。此战从早到晚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敌人始终不能攻入村庄,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整个战斗共击毙日军数十人,其中连排级军官2人。何达生、植枝、陈耀祥、梁细九、黄贤、黎明、孔联、曾九8位同志被称为保卫植地庄的“八勇士”。
广游二支队驻地旧址(植氏宗祠)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17年5月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市桥街丹山村黎氏宗祠
丹山黎氏宗祠位于市桥街丹山村北正大街5号。
1939年初,丹山村成立了俊杰社分社,共产党员黄柳言到丹山村协助分社社长梁大顺和附近八乡建立起群众自治组织“九乡联防办事处”,组织青年自卫队,开展抗日锄奸活动,丹山成为了游击队经常秘密驻扎的地方。1943年初,郑少康带领部队支持丹山村群众反对李辅群的霸耕,并取得胜利。
1944年6月,南海、番禺、顺德三支抗日游击队伍,按上级指示攻打市桥,部队在丹山黎氏宗祠集中。谢立全同志在黎氏宗祠中间大厅主持会议,制定攻打市桥伪军方案。但出击前发现市桥敌情有变,遂改变计划,突袭新造,活捉汉奸冼尧甫。1944年6月26日,抗日游击队领导决定,趁热打铁袭击市桥,南、番、顺三支抗日游击队伍又一次集中黎氏宗祠。部队经过巷战攻入汉奸李辅群伪军总巢“群园”,李辅群仓皇率卫队乘汽艇逃去。这次战斗在军事上、政治上影响很大,共打垮了伪军3个连和8个单位,歼俘敌伪军百余人,缴枪190多支、子弹1万多发,给予日伪军沉重的打击。
2011年1月,丹山黎氏宗祠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纯菴区公祠
纯菴区公祠位于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石中二路71号。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全面内战。中共禺南特派员成崇正根据上级的指示,着手筹建禺南武装队伍。1947年5月,确定从禺南西线开始,以大山、大石为立足点,恢复禺南武装斗争。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划,1947年12月,二支队禺南武装工作队在大石会江村正式成立,郑甸奕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直接受中共禺南特派员领导。禺南武工队成立后就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大石、大山、大围、河村、植村、江南、员岗、草堂等乡村,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反“三征”武装斗争,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统战朋友,扩大武装斗争。
纯菴区公祠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菩山路大岭村小学门前左侧。
纪念亭建于1996年12月,为纪念大岭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4位英烈。1939年5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半武装群众团体“俊杰抗日同志社”在禺南大石乡留春园成立,大岭村成立了分社,陈超(钊)任主任,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民众抗日自卫队。1940年底,中共广游二支队总支先后派出共产党员梁铁、马秋生、陈发等进入大岭村,建立起中共大岭村党支部。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岭村参加广游二支队(后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青年达几十人。
1945年夏,日伪军猖狂扫荡抗日游击区,抗日大部队北上,留下少数同志隐蔽活动。陈绍卿在执行任务返大岭至兴庙,被叛徒陈川锦爪牙捕杀,陈绍卿就义时振奋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岭村青年英勇作战,先后有14人在不同的战场上光荣牺牲。为缅怀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石楼镇政府、大岭村民委员会于1996年修建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于2008年7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广州番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松庄孔公祠
松庄孔公祠位于番禺区钟村街诜敦村环村北路29号。
1944年,全国抗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禺南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日伪在禺南地区只统治着市桥、新造镇及部分小乡。广游二支队和民兵控制了大部分乡村。鉴于这种形势,南番中顺指挥部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抗日武装部队控制下的地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抗日政权。1944年10月,部队抽调李冲、陈庆南在诜敦成立禺南民主政权筹备处,对外称“禺南乡政建设委员会”,负责在番禺、顺德的乡村筹备与建立基层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3月15日,县一级抗日民主政权番顺行政督导处在禺南诜敦成立,主任徐云,副主任兼行政科科长李冲,军事科科长陈庆南。番顺行政督导处独立行使行政职能,在禺南、顺德征收抗战公粮,并在交通要道设立税站,征收来往货物税,保证客商来往安全。
松庄孔公祠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容菴梁公祠
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容菴梁公祠)位于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3号。
1949年2月,中共番禺县工委在禺南招村召开党员骨干学习班,学习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进行军事技术训练。训练班后,县工委和禺南武工队秘密串连原珠江纵队二支队战士归队,不断发展壮大。至6月,禺南武工队已发展到有3个长枪队、1个短枪队及各区武工队几百人的武装部队。同时,禺东、禺北地区成立了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有3个区队。根据形势的发展,上级决定在番禺的游击队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番禺独立团于1949年9月20日在石碁塱边村成立,团长郑吉,政治委员周健夫,政治处主任廖安,团部设在塱边村容菴梁公祠。
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容菴梁公祠)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新造“二一八”抗战烈士纪念碑
二一八抗战烈士纪念碑位于新造镇秀发村公路旁。
纪念碑是纪念1945年3月31日(二月十八),新造八坊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抗击伪军“大扫荡”中牺牲的烈士而建。1945年3月31日,汪伪军第四十三师、番禺伪警察三个大队和伪护沙总队、国民党顽军“挺三”林小亚部和钟添的别动队、国民党番禺县警察大队、国民党特务黄德和特务匪帮高根部,共7000多人在新造河面登陆,开始向禺南人民抗日武装扫荡。
是日,正值新造八坊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召开成立大会,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番禺大队大队长戴耀率一中队参加大会。面对敌人进攻,戴耀迅速指挥部队和民兵150多人进行反击,战斗持续一整天。军民完成阻击任务后转移到有利阵地。战斗中,新造民兵黎日胡等8人英勇牺牲。纪念碑上刻的“礼园抗战烈士纪念碑记”,叙述了当时的情况,并录有该战斗中牺牲的8位烈士姓名。纪念碑原建在镇区今广东省粮食二仓院内,修建粮仓时迁建现址。
2011年1月,二一八抗战烈士纪念碑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黎炎孟烈士故居
黎炎孟烈士故居位于番禺区新造镇秀发村得月街三巷5号。
黎炎孟,1903年出生于番禺县新造镇秀发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7月,黎炎孟被推荐参加广州第四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10日,黎炎孟离开广州农讲所,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运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到中山县,他根据中山县农民运动的实际,写出了长达25000多字的《关于中山县农民问题的报告》系列文章,对指导全省的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1926年冬,黎炎孟当选为中山县委委员。1928年1月,黎炎孟和李华昭同志一同前往澳门,向省驻港澳的党组织汇报和请示工作,在澳门一间旅店住宿时,被国民党密探逮捕押回中山。公堂上,黎炎孟视死如归,严正陈词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事业,痛斥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和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阴谋。在极刑面前,黎炎孟坦荡地说,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最后胜利属于共产党。几天后,黎炎孟被杀害,年仅25岁。
黎炎孟烈士故居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位于番禺区沙湾街北村骏兴巷5号。
何小静(1921—1941),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早年毕业于沙湾德明小学,后就读于广州市职业学校中学。1936年底,何小静参加由广东地下党领导的广州艺协剧团少年组。在广州天字码头、长堤新填地、河南大基头等地,常有何小静他们少年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等街头剧目。1938年,何小静任广州少年抗敌先锋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同年夏,何小静调往佛山大沥社会教育实验区工作。11月,何小静成为共产党员。1939年,何小静调到韶关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何小静坚定地执行党的任务,后不幸被捕入狱。同年冬,何小静在韶关芙蓉山被害,牺牲时年仅20岁。
何虹(1926—1945),原名何雪红,何小静妹妹。1938年春,何虹参加广东省教育实验区组织的少年团,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到韶关师范学校读书,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学运工作,曾扮演过儿童剧《没有祖国的孩子》《最后一课》等戏的重要角色。1942年,何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冬,何虹加入了东江纵队政治部鲁迅艺术宣传队。1945年8月,何虹随王作尧、杨康华部队挺进粤北,途中经始兴、南雄边境时,因病就地隐蔽留医,被敌人跟踪搜捕,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15处红色必打卡点
每一处都留存着一段段“红色记忆”
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印记
当我们深入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时
我们不仅能够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更能够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