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常州和芜湖,实话实说:常州和芜湖人的差异真挺大!

刚下常州高铁就被满街的桂花香扑了个满怀,而踏上芜湖土地时,一口辣得直冒汗的臭鳜鱼直接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两座同样依水而生的城市,明明相距不过200公里,人和事却像隔了条银河——常州人温婉得像一碗糖水,芜湖人热情得堪比火锅底料!这一趟走下来,我可算明白了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饮食:常州三白宴VS芜湖重口味

在常州迎桂馒头店咬下第一口麻糕时,酥皮簌簌掉渣,芝麻香混着猪油香,甜得恰到好处——就像常州人骨子里的分寸感。老板笑眯眯地说:“我们这的银丝面,面细得能穿针眼。”果然,第二天在青果巷老面馆,那碗浇着虾籽酱油的素面,细如银丝却根根筋道。

转头到芜湖凤凰美食街,画风突变!耿福兴门口支着三口大锅:一锅滚着赤红辣油的臭鳜鱼,一锅炸得金黄的腰子饼,还有锅盖掀开就窜出蒸汽的蟹黄汤包。老板娘扯着嗓门招呼:“阿要尝尝我们‘芜湖三怪’?臭菜鲜、甜酱咸、辣子香!” 本地人端着搪瓷碗蹲在马路牙子上嗦虾籽面,辣得吸溜吸溜还直呼“过瘾”——这狠劲,像极了他们码头文化里淬炼出的江湖气。

二、方言:常州“文言文”遇上芜湖“贯口秀”

常州出租车上,司机师傅慢悠悠念叨:“今朝天气弗丑(不错)。”我问“弗”是什么意思,他笑:“我们常州话里,‘弗’就是‘不’,宋朝官话活化石嘞!” 果然,菜场里买菜还价都是“格个几钿(多少钱)”,听着像在读《梦溪笔谈》。

刚到芜湖问路就闹笑话。大爷指着巷子说:“你guo(拐)两个弯,看到mao司(厕所)就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把硬币叫“个子”,自行车叫“格朗车”。最绝的是方言顺口溜:“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这自带BGM的方言,活脱脱从茶馆评书里蹦出来的。

三、性格:常州“端水大师”VS芜湖“热血青年”

常州红梅公园里,退休教师周伯伯给我看他画的工笔花鸟:“常州人做事体(事情)讲究‘笃’字,就像煨蹄髈要文火慢炖。” 确实,漫步青果巷历史街区,连砖雕窗花都透着股精细劲。

而芜湖滨江公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广场舞大妈能把《最炫民族风》跳成交际舞,大爷们光着膀子下象棋,棋子拍得啪啪响:“你这步夯不啷当(全部)走错了!” 卖藕粉的大姐硬塞给我试吃碗:“我家湾沚藕粉,清斯(清爽)得很!” 这种扑面而来的热乎劲,像极了他们引以为傲的铁画——一锤一凿都迸着火星子。

四、生活:常州“时间管理大师”VS芜湖“逍遥派”

常州人把日子过成了Excel表格。早上六点半,银丝面馆门口排队的白衬衫们刷着股票K线图;中午写字楼里的白领用保温杯装天目湖鱼头汤;连夜市卖萝卜干的阿婆都骄傲地说:“我孙子在恐龙园当工程师,设计过山车轨道!”

芜湖的时钟仿佛调慢了半拍。晌午的镜湖茶摊上,老爷子们捏着紫砂壶能唠半天:“急什么?当年徽商走船,三个月才到汉口!” 最绝的是鸠兹古镇手艺人,做个铁画能磨三个月:“机器压的哪有锤纹灵气?”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劲头,倒契合了长江水的节奏。

常州人用园林的曲径通幽,把日子过成工笔画;芜湖人用长江的波涛,把生活酿成烈酒。两座城恰似江南的双面绣——常州绣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芜湖绣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哪有什么高下之分?分明是长江水孕育出的并蒂莲,一朵含着露水,一朵映着晚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芜湖   常州   梦溪笔谈   银丝   铁画   鳜鱼   青果   藕粉   实话实说   方言   大头   差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