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盘古韵,竹篾交织绘山河,剪刀开合裁非遗……”在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东南乡景区的文化书院里,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四季不断。这里以“非遗活态传承+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让盘扣、竹编、锡镶、剪纸等古老技艺走出博物馆,成为游客与村民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让书院成为景区里独具韵味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打卡地。
阵地筑基:打造非遗传承“新载体”
作为东南乡景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枢纽,文化书院依托片区党总支“大景区”建设理念,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非遗传承需求,构建起集展示、教学、体验、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书院内不仅设有非遗文创展示区,陈列着草编工艺品、锡镶茶具、剪纸摆件等特色展品,更联动威海锡镶紫砂壶博物馆,将2000余件锡镶藏品的文化底蕴延伸至体验现场。

景区流转40间民房打造的非遗体验基地,吸引20余名非遗匠人入驻授课,让书院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承”。这里既有信义讲堂供文化分享,又有专属体验区供动手实践,清晨的竹篾清香、午后的笔墨韵味、傍晚的创作欢笑声,让非遗文化融入景区日常,成为连接游客与本土文化的重要纽带。

课程赋能:全龄共享非遗“新体验”
书院以“精准对接需求、传承文化根脉”为原则,打造覆盖不同群体的非遗课程体系,让非遗传承既有温度又有活力。
(一)传统技艺体验课:指尖玩转非遗
盘扣制作课堂上,手工艺人详解宫廷服饰与民间衣裳中的盘扣文化,指导学员从选材、裁剪到编绕、缝合,亲手制作造型别致的盘扣,感受传统服饰配饰的匠心之美。

竹编画体验中,老师演示粘胶、调距、封框等精细步骤,村民与游客相互切磋,在竹篾交织中完成“盛世中华”“我爱中国”等主题作品,让非遗成为表达爱国情怀的载体。
剪纸课堂聚焦“好家风”“红色传承”等主题,新老学员共同创作,用剪刀将民俗风情、革命故事融入纸片,让剪纸这一群众基础深厚的技艺焕发新活力。

(二)研学实践课:青春赋能传承
书院联动高校与社会组织,推出“非遗+研学”特色活动。40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走进书院,先参观红色东南乡展馆接受红色教育,再深入锡镶体验区了解锡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在“游千里山海 品魅力非遗”游学活动中,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三)社群共建课:凝聚片区“向心力”
针对片区村民与常驻游客,书院定期开展主题非遗活动。国庆前夕的竹编画活动,吸引联建片区群众踊跃参与,在共同创作中增强邻里和谐与片区凝聚力;“非遗传承 花开信河北”公益创投剪纸项目落地以来,培养起多支剪纸爱好小组,让村民从文化受益者变为传承参与者,为景区建设注入“自主发力”的共同体意识。

文旅融合:激活景区发展“新动能”
文化书院将非遗体验深度融入景区文旅体系,以“非遗+节庆”“非遗+文创”“非遗+研学”模式,让非遗成为景区的核心吸引力。五一假期“非遗传承·乐游东南乡”活动中,书院的非遗体验与文创大集联动,烧烤烟火气与非遗文艺范相映成趣,游客在品尝特色花饽饽等美食后,纷纷参与盘扣、剪纸体验,将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作为旅行纪念。

“在这里既能赏山水风光,又能学非遗技艺,这种沉浸式体验太有意义了!”来自外地的游客在完成竹编画后由衷赞叹。书院的非遗活动不仅丰富了景区业态,更让锡镶、竹编等技艺通过游客的传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传承一项技艺、激活一片景区、带动一方文化”的良性循环。

从匠人授课到全民参与,从文化体验到文旅赋能,东南乡景区文化书院让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在心中扎根。这里既是守护文化根脉的传承之地,也是连接游客与乡村的纽带,更成为环翠区桥头镇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让非遗之花在景区常开常艳。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