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樵路”给我的启示

我旅游,喜欢去那些真古镇(不是现在花巨资打造的假古镇),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吸收一点古人遗传下来的文化营养。

在浙江省缙云县,我来到了河阳古镇。

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缙云县的河阳村,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落。公元932年,朱清源兄弟为避战乱,选择在此定居,逐渐发展成为义阳朱氏的聚居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迄今为止仍遗存大量古建筑。建筑主要以宋、元、明、清四代为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带我们‬去的司机‬介绍‬说‬,古民居风景最美的地方,鳞次栉比‬的‬房屋‬总共‬有32个墙头。徽派‬建筑‬那‬高高‬翘起‬的‬墙头‬,像32匹仰首长啸的骏马奔腾,壮观‬极了‬。



这些‬房屋‬门前‬是‬一个‬湖‬,湖‬与‬门户‬之间‬是‬一条‬不宽‬的路,牌子‬上写着“答樵‬路‬”。我当时‬看了‬,没什么‬感觉‬。我也‬在‬大脑‬中‬闪过‬一点‬疑问‬:“答樵‬”为‬何意‬?我自以为是‬的解释‬是:很有‬意味‬。可能‬是这里‬为‬山区‬,当年‬樵夫‬不少‬,答谢‬他们‬的辛劳‬吧‬,与‬“耕读‬传家”的‬传统‬是‬吻合‬的。

接下来的游览,让我怀疑自己的自以为是,因为我又在古镇发现了另一条不同寻常名字的道路——-问渔路。一问一答,恐怕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下图:河阳古民居平面图,1是答樵路,2是问渔路。

我回来‬以后‬,开始‬认真‬思考我‬在‬河阳‬遇到‬的问题。一查‬资料‬,才‬发现‬自己很‬无知‬。原来‬这‬“渔樵问答‬”不是‬寻常‬事‬,而是‬出自‬中国‬古代‬的‬学术‬名篇‬《渔樵问对‬‬》,其‬作者‬是邵雍‬。


我知道‬‬邵雍‬,是‬由于‬这首‬不少‬小孩子‬都会背‬诵‬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渔樵问对》是一部无法被超越的千古奇文,它以简洁而深刻的对话形式,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奥秘,深受后人赞誉。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理解生活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河阳古镇之行,让我慨叹:古之乡村,与今之乡村,差别之大,难以想象。今人有了文化,纷纷涌入城市,城市越发达,乡村越萎缩;古人有了文化、当了大大小小的官,最终却还是落叶归根。那时其实也有了城市,他们为什么不留在那里呢,家乡的吸引力为何如此这般强大?所以,文化人扎根于乡村,乡村就有了文化气息,才有了“问渔”“答樵”这样哲学气质的街道名称。


为了大家了解这部著作,我摘录了开头的一部分:

有一个渔夫在伊水边垂钓,一个樵夫路过,放下柴担,坐在大石头上休息。这就开始了樵夫提问,渔夫作答的过程。

首先他们讨论了钓鱼的事情,这不是一般的讨论,而是充满了哲学意义的讨论。渔夫最后总结说:

“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

鱼为鱼饵所害,人为财物所害,鱼饵与财物不同,但从害的角度来看,鱼饵给鱼带来危害,财物给人带来危害,两者的害是相同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在鱼与人之间分彼此呢!

 这段对话,放在今天照样具有现实意义:鱼儿因贪食鱼饵丧命,而人因贪财走向迷失。表面看两者不同,实质都是贪欲惹的祸。鱼为了眼前的饵,丢了生命;人为了眼前的财,失了初心,甚至被欲望反噬。金钱本无罪,但贪念才是万恶之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缙云县   鱼饵   樵夫   墙头   渔夫   财物   古镇   万物   乡村   启示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