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东阳。
东阳市于东汉兴平二年建县,人文历史久远,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的美誉。
一起来看东阳名列第5批、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个小众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
位于六石街道驻地西北3公里处,原名后周。这个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建筑、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是金华市唯一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东与王璞山、横塘村接壤,南隔田地与甽干店、西头村相望,西北与桐坑村毗邻,村北为巍峨的北山。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北后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其中,肇庆堂无疑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古建筑群。
这座始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的古宅,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但依旧气势恢宏。肇庆堂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40亩,保留了明朝的建筑风格,如斗拱、月梁等,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村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青瓦白墙,马头墙高耸,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在村间小巷,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北后周村还以其竹编工艺闻名遐迩。作为东阳竹编的发源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在竹编陈列馆内,托篮、托匾、饭篮、灯罩、竹椅等数十种制作精美的竹制工艺品琳琅满目。
北后周村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曾是中共东阳北乡区委的成立之地,也是革命烈士卢牛的家乡。村落有卢牛茶馆、红色记忆馆等革命遗址,走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 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六石街道的东南部,被群山环抱,流水环绕,风景宜人。这里的吴良老街,藏着岁月长河中的商贸传奇。
村落地处金衢盆地的东端,东阳北江盆地的中心腹地,白溪江仿若一条轻柔的绸带,温柔地环抱着古老而宁静的地方。 追溯至明朝初期,吴良老街凭借着白溪江水路交通的便捷优势,顺势成为沿岸的重要水运埠头。 明朝中叶,每逢农历三、六、九日,这里便自发形成热闹的集市。自清朝康熙年间起,吴良村更是崛起成为东阳北乡的贸易枢纽,享有“出东门第一街”的盛誉。
走进吴良老街,全长450米,宽约4米的老街两侧依然保存着古色古香的木结构门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数百年前的“出东门第一街”。在这条老街上,吴良村酱油酿造、布鞋制作、行灯制作等传统民间技艺保存完好。街上的 时光印记博物馆,有展品2260件, 记录着当地文化的久远传承。
在吴良老街的街头,还有一座“吴良记忆”布鞋博物馆,展馆里展示着各个时期的布鞋,还利用图片、文字、实物等表现手法,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布鞋的发展变化过程。
3 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古渊头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东阳北部,西北倚峋山,乌竹溪自北而东环抱村庄,南面一马平川。
明永乐年间,李泓由义乌迁东阳,再迁此地定居。其长子为补廪生,嗣后宗族置产养贤,家家户户,耕读传家,子弟发愤为学,相袭成风。自明中叶至清末,考中进士、举人及生员七十余人,文风兴盛,甲于一方。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积淀深厚,古樟树、古水甽、古民居是村中主要历史文化遗存。村落古建筑四本堂、一经堂是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值得寻访。
“四本堂、一经堂”前后三进,坐西朝东,呈“目”字形平面布局,前有一座三间三楼牌坊式门坊。门坊前面有个面积550余平方米、名叫“麒麟池”的长方形广场,大门口有一对石麒麟。 据《东阳瀫溪李氏宗谱》记载,建造四本堂、一经堂的主人是明朝李希用。
此外,文英草堂,也为东阳市文物保护点, 一座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杂糅西式建筑元素的四合院,值得一看。
4 金华市东阳市虎鹿镇葛宅村
浙江东阳,葛宅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旧称兰桥里,村以桥名。据《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十六都,纵九里,横七里,有通远、兰坑二桥通北路。”古兰桥早在官道修筑之初便已存在。据古兰桥勒石记,兰桥曾在光绪乙巳年(1905)重修。葛宅后山谷地旷敞清幽,因谷中多产兰花,故名“兰谷”。发源于兰谷的清泉,流经村西让整个村落都有了灵性,于是称“兰溪水”。
葛宅村是南宋宰相葛洪后裔的族聚地,是清朝理学家葛金章、《寰瀛山水略》作者葛铭、现代中国地理学家葛绥成的家乡。兰溪畔伫立着纪念葛诚的褒忠祠,祠内供奉着葛氏先人葛诚。 祠后围墙内,三百年樟树老枝新发,一祠一树,相得益彰。
葛宅村现共有30余处古建筑,其中以中国地界元老葛绥成的故居为最。 葛绥成故居为青砖构筑的二层楼房,采用中西合璧的装修技艺,传统的砖雕手法与西式窗棂工艺相辅相成,别具一格,风格独特。
5 金华市东阳市湖溪镇郭宅村
东阳市湖溪镇郭宅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郭宅古称高塘,郭氏繁衍,建房十里,遂称长衢郭。历来是东阳交通要道区,素有"十里长衢"之美称。长衢郭氏自唐代僖宗乾符三年(876)从天台迁居高塘算起,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唐代以前称高塘,至宋元因街道有十里之长而称长衢,民国时期改名为郭宅。
郭宅的石洞书院是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游。南宋绍兴十年(1148),郭钦止捐田数百亩,并捐石洞之山,独力创办了石洞书院,且以家中藏书充实书院,开创了东阳民间兴学之新风。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傅良、陆游、陈亮等先后来此或讲学论道,或切磋交流,并留下了题刻。
郭宅有一口著名的水塘,古称璜湖,俗称下湖塘。它位于郭宅南边,属郭宅二村的辖地,水塘面积约8000平方米。南宋乾道八王徕《南湖记》:外松里柳,芙蓉杂花周于水裔,水清而平者可百余亩,号曰南湖。
6 金华市东阳市三单乡前田村
前田村位于东阳市东部,隶属于三单乡,建村已有800多年,与磐安、嵊州交界。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
立于村口的涵清阁,有着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流传着禹王镇龟蛇的故事,它保护着一村百姓老小的平安。涵清阁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为三层四角重檐方亭。底楼三间,列十六柱。通面阔9.94米,总进深12.64米。
前田村现存大伦堂古建筑也值得一看。 位于村西枫岭之下,蕉溪之滨,谱称璲公祠,俗称新祠堂。建于民国甲戌(1934)由前厅、穿堂和后堂构成,呈工字形。
另有小宗祠,位于村落西南的天晶潭旁,始建于清初期,后屡经修葺。坐北向南,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明间前廊连有廊屋,形如抱厦,向外拽出,直达围墙。围墙大门一开,便入廊屋,东西设两个小天井,形制独特。
7 金华市东阳市东阳江镇天山村
天山村,一座飘浮于云端的古村落,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就如其名一样,天然村庄,云雾缭绕,如入仙境。
天山村浮于云端,景色优美,气候宜人,900多年历史,古村、古道、古树,赋予这个养在深闺的小山村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天山更有"十八文化"之说,十八景、十八松岗、十八湾古道、十八山岗、十八古器、十八传说、十八古人、十八财宝等极富传奇色彩的古代文化,使天山更添神秘色彩。
深秋时节,天山村周围的山峦上枫红松绿,姹紫嫣红,尤其秀美。天山位于省大型水库横锦水库上游,受库区水系调节,春秋两季整个村庄被缭绕的浓雾笼罩,犹入仙境,景色美不胜收。
天山村依山而建。站在村的制高点,放眼望去,一幢幢古老的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黛瓦粉墙,引人注目。全村最高峰上有一群古松,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是天山一景——十八松岗。 此外,村后古枫谷里,几棵数百年的古枫树,傲然挺立,也别有景韵。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新时间:2025-04-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