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江苏人低调,但镇江人的“低调”彻底把我震住了!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自诩见过不少城市的“人情冷暖”,但这次镇江之行,却让我第一次对“素质”这个词有了颠覆性的认知——这里的街道干净到怀疑人生,老人摔倒瞬间被扶起,就连丢在路边的金条都能分分钟物归原主……镇江人,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街道上“消失”的垃圾
从高铁站到市中心,我一路都在找“破绽”——没有垃圾桶的街道,难道不会有人乱丢垃圾?可现实是,镇江人好像自带“垃圾归位”基因。后来才知道,这座城市光是去年就新增了600多个充电点、400多处便民晾衣区,甚至连非机动车停放线都划了9.4万米。一位环卫大叔告诉我:“我们这儿啊,大家早就养成习惯了,连遛狗的大爷都随身带垃圾袋。”
更绝的是,连菜市场都成了网红打卡点!京口区大八叉巷的老摊主们,把油腻腻的手推车换成了统一门面,烟火气和文明风居然能共存。难怪镇江能连续三届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细节控我服了!
二:镇江人的“本能反应”,让我这个外地人看懵了
在滨水路散步时,我亲眼见证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救人——66岁的刘镇喜大爷听到有人落水,一个猛子扎进江里,2分钟就把人拖上岸,事后还淡定说:“会游泳的都能搭把手,但不会的可别逞强啊!”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样的故事在镇江根本不是“新闻”。公交司机周银水翻护栏扶起摔倒老人,市政工人周建峰捡到10万元金条连夜找失主。
最触动我的是一位叫王兢的志愿者。他19年如一日帮扶孤寡老人,甚至把见义勇为的奖金全捐给了山区孩子。问他为什么,他咧嘴一笑:“帮人帮惯了,看到需要的不伸手,心里难受。”
三:这座城市,把“好人”宠成了明星
镇江人对善良的“执着”,原来是有“后台”的!政府每年砸30多万礼遇道德模范,商业综合体里循环播放“好人故事汇”,连小学生都能说出赵亚夫、糜林这些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更绝的是,他们开发了“文明养犬打卡”等小游戏,32万人边玩边学做文明市民。
在救生会旧址前,导游告诉我:镇江人从南宋时期就开始组织长江救援,这份善念穿越了800年。
为什么镇江人能把文明活成日常?
离开前,我在咖啡馆听到两个初中生的对话:“周末去福利院陪爷爷奶奶,你去不去?”“去啊!我们班好多人都报名了。”瞬间懂了——当一座城把“做好人”刻进基因,当助人为乐成为全民习惯,素质就不再是“要求”,而是呼吸一样的自然。
镇江用数据告诉我:全国道德模范数量全省第一,“中国好人”50多位,每6万人就有一个省级以上模范。但这些数字背后,是刘大爷的纵身一跃,是周师傅的翻越护栏,是每个普通人下意识的善意。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