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甘肃酒泉都做对了啥?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如今,这座丝路古城以“文化兴市”为引领,探索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实践新路。

“十四五”时期,酒泉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源于酒泉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天然区位与文化优势,更得益于对文旅产业的持续深耕与创新探索。

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8K超高清球幕将壁画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胡旋舞者的指尖微颤,服饰纹路纤毫毕现。该中心自2024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通过创新的数字展示模式,日均接待游客达6000人次,不仅有效分流了洞窟的接待压力,更将壁画的保护性“体检”周期从季度延长至半年。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酒泉市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率先在甘肃组建起市县两级文保中心。通过开展全域文物普查,新认定各级文保单位28处,投入力量完成悬泉置等71个重点保护项目,同时建成127处非遗传承基地。

鸣沙山万人星空演唱会。郭均强、夏艳婷摄


在品牌打造与产业融合方面,酒泉聚力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实施200多个重点项目,敦煌书局、敦煌印局等已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经过改造提升,我们从原来的3.2万平方米扩容至15万平方米,敦煌夜市客流量已从200万跃升至目前的460万人次。”敦煌文旅沙州夜市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三年来,酒泉市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敦煌研究院人才培养,并持续推进“数字敦煌”“数字藏经洞”等数字化工程。正如酒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魏永辉在甘肃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办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酒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所言,酒泉实施这些举措“既是对历史的责任,更是着眼于未来的布局”。

金塔县沙漠胡杨林。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之间、三面环沙的金塔县,曾是全国风沙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当地群众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栽植8万多亩林带,成功遏制了沙化进程。如今,这片昔日的防风固沙林已化作一道“金色长廊”,成为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典范。

胡杨林景区相关负责人感慨道:“50年代这里还是防风固沙的潮湖林场,2010年后逐渐发展成旅游景点。景区内观光车从最初的8辆增加到现在的40多辆,旺季时加上租用的车辆超过了100辆,还是供不应求,年接待量现已突破了70万人次。”

从莫高窟的静谧到沙漠演唱会的激情,从夜市的烟火气到壮美的大漠风光,酒泉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人民网记者 米媛)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旅游   酒泉   甘肃   对了   优势   文化   资源   敦煌   莫高窟   人民网   酒泉市   沙漠   夜市   金塔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