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旅行业正上演着一场令人齿冷的“恋爱游戏”——无数文旅项目如同懵懂少女,怀揣着对“真爱”的憧憬,却被一群来自广告、活动策划、规划设计等行业的“职业渣男”团团围住。
他们巧舌如簧,许诺“对结果负责”,却如虚情假意者一般,将项目推入深渊。当“负责”二字变成空中楼阁,所谓“真爱”不过是包裹着谎言的糖衣。
有粉丝问我,经济下滑的周期下,文旅行业怎么生存下去?其实我也没有啥好办法,很多项目也已经开始了病急乱投医。
现在旅游项目缺什么?不是缺规划、也不是缺策划,不是缺运营,不是缺项目、而是缺游客!
没错,是缺游客!
现在国家经济处在转型期,文旅也处在行业转型期,所以文旅现在的问题是:发展了几十年前的旅游产品与当下的消费需求不匹配了!现在游客不去传统景区了。
不信?看看今年各地景区都大数据,传统的顶级的大山名川门票收入都在锐减。
旅游项目知道跟市场不匹配,又能怎么办呢?去提质改造?没钱,大伙都没钱,社会资本也都不投资了,几乎没啥好办法,转型期的阵痛大伙都要承受一遍。
所以当下的文旅景区都如嗷嗷待哺的雏鸡。渣男们拿出的运营方案,所谓“对赌协议”与“经营数据保底”,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
运营方以寥寥数人的薪资为赌注,却觊觎着项目增量分成的“大蛋糕”。
一旦业绩无法达标,最多只是亏了几个人一年的工资,而运营的项目建设投入、人员工资投入,还全是景区自己买单。
这种商业逻辑本质上是没有核心原动力,没人为这个事负责。所谓负责的,其实都不是真正能负责的人。
这些“渣男”运营方,其“渣”术可谓登峰造极。他们常以“资源整合者”自居,却对文旅项目运营的复杂内核一窍不通。
一个惯于策划城市商业活动的团队,竟敢接下深山古村的活化运营;一群专攻视觉设计的公司,竟妄图主导景区的动线规划与游客体验设计。
当“跨界”成为无知的借口,文旅项目的“运营权”被廉价拍卖,却无人真正准备好负责任的“彩礼”。
更令人愤怒的是,一些运营方在入场后,其“渣”性暴露无遗:数据造假成了家常便饭,责任转嫁成了生存本能。
一旦形势不妙,他们便如“渣男”般寻找借口提前撤场,留下项目方独自收拾烂摊子。
这样的项目在省内到处都是。当专业精神被践踏为“渣男”的通行证,所谓的“运营”,不过是项目缓慢失血的过程。
面对这些巧言令色、推诿责任的“渣男”运营者,文旅项目方与其饮鸩止渴,不如壮士断腕——闲置,有时竟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
闲置当然不是最优解,却是止损的无奈盾牌。与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无底洞般的“渣男运营”陷阱,不如暂时休养生息。
海南那座大型滨海乐园项目在经历几轮不靠谱的“专业”运营后,痛定思痛选择暂时关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空窗期”,其自然生态环境反而得到显著恢复,为未来寻找真正懂它、珍视它的运营者积累了无形资本。
当“渣男”的喧嚣散尽,冷静的闲置或许能沉淀出价值回归的契机。
闲置期绝非无所作为的躺平,而是宝贵的战略调整期。项目方可借此重新审视自身资源禀赋与核心价值,潜心打磨产品,苦练内功。同时,以更审慎、更挑剔的目光去寻找那个“对的人”——那些真正扎根行业、具备专业沉淀与责任担当的运营伙伴。
“守寡”等待良人,好过被“渣男”反复消耗至灯枯油尽。
文旅项目不是任人采撷的鲜花,更不是“渣男”们练手或套利的试验田。在文旅的江湖里,“负责”二字若失了斤两,便是最毒的砒霜。
面对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专业渣男”,文旅项目方需要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宁可暂时沉寂,也要坚决避开消耗性运营的泥潭。
闲置不是终点,而是自我救赎的起点。唯有彻底认清“渣男”画皮下的空洞与危险,文旅项目才能真正守住价值与尊严的城池。
当所有虚假繁荣的泡沫被戳破,负责任的专业运营者才会在废墟上获得应有的尊重与空间。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