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景说长江 在“长江百景”的叙事建构中绘就中华文明精神图谱

“‘长江百景’不仅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景观集合,更是中华文明精神图谱的具象表达。”10月25日,在张家港举行的“走进百景说长江”文化对话活动中,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阐释了“长江百景”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标识,“长江百景”正通过叙事建构与价值阐释,从自然人文景观向文化符号升华,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社会参与的多维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长江百景”的诞生,源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命题。江苏段作为长江下游精华所在,433公里江岸上“江山相拥、江岛相映”的独特风貌,为百景遴选奠定了天然基底。不同于传统的“风景优选”,“长江百景”以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红色传承、新时代发展四大类为框架,系统性梳理长江文化“基因库”。

例如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更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奋斗精神;扬州运河三湾既留存着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又见证着生态文明转型的当代实践;张家港龙门篓以鲤鱼跃江造型,融合江南渔文化元素,成为长江儿女进取精神的具象表达……“这些景观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成长春在分享中指出,从7000年前高邮龙虬庄遗址的稻作文明,到唐宋诗词中的江南意象,再到当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图景,“长江百景”正以时间为轴,串联起长江文明的完整脉络,“通过‘点—线—面’的空间整合,百景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温度的文化叙事体系”。

而谈及如何避免在“长江百景”文化阐释中符号化解读流于表面,确保持续挖掘景观背后深层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时,成长春给出了清晰解答。他指出,长江百景本身就是江苏长江文化的“基因库”,这一定位已为深层文化挖掘奠定基础,“不能一味认为符号不好,标识的存在能让大众快速识别景观,但仅停留在符号化层面远远不够”。他进一步解释,要以“基因库”为依托,挖掘文化内涵并推动其外化形成图谱。江苏沿江八市的景观,无论是历史积淀形成的景点,还是生态修复造就的新景观,都蕴含着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的逻辑关联,需从生态、社会等多维度梳理分析,找到其内在联系。“同时,要借助现代化数据手段呈现景观价值,让老百姓直观感知深层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实现文化内涵的显性化表达。”成长春强调,这样既能保留必要的标识功能,又能有效避免陷入表面化解读。

如今,“长江百景”的多元价值正逐步释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生态价值层面,张家港湾从“滨江不见江”的工业污染地,通过生态修复变身“城市绿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南通五山地区腾退工业企业、复绿600万平方米,建成狼山国家森林公园,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文化价值方面,泰州溱潼会船这一延续千年的国家级非遗,以每年清明时节千舟竞发的盛景活化民俗记忆;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的制作技艺通过文创开发,让传统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经济价值同样显著:2023年江苏推出20条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沿线旅游收入增长18%,特别是扬州运河三湾景区通过“文化+科技+商业”模式,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长江百景”品牌效应正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

“文化认同的构建,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谈到社会价值层面,成长春表示,江苏通过“长江文化节”“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百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张家港,从2023年的“大家论百景”,到2024年的“名家论百景”,再到今年的“走进百景说长江”,文化沙龙汇聚专家学者与市民,共同探讨景观的文化表达。在南通博物苑,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通过AR技术再现长江航运史,让观众成为历史叙事的参与者。

在成长春看来,“长江百景”的公众参与已从个体旅游体验向群体深度互动延伸,社会价值得到一定程度发挥,形成良好开端并显现初步成效。“例如数字化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非遗传承技艺的文创开发转化都让公众获得了深度参与感,部分景点参与度较高。但面向中小学、企业、社会团体等群体的参与潜力仍待挖掘。”他建议,未来可开发长江文化研学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外来游客等群体的关注与参与热情,让“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覆盖更广泛人群。

面向未来,“长江百景”的叙事建构将朝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成长春在演讲中提出,下一步需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长江文化共同体”,同时利用5G、云计算技术建设长江文化云平台,借助“数字丝绸之路”计划,将长江故事纳入全球文明对话体系。此外,还可在百景建设中全面推行低碳技术,“南京园博园运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1200吨,镇江世业洲打造‘零碳露营基地’,这些都是‘零碳文旅’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从《长江春色图》的笔墨丹青,到“长江百景”的数字重生,长江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叙事为舟,以文化为帆,‘长江百景’将持续挖掘中华文明的深层脉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长江史诗’!”最后,成长春用这句话勾勒出“长江百景”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鑫


来源:交汇点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旅游   长江   图谱   中华文明   精神   文化   江苏   价值   景观   内涵   张家港   历史   生态   基因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