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山色斑斓里,最是红糯垂首时”。11月8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美俗村将举办第三届红糯文化节,诚邀八方游客品千年糯香、赏民族风情、感丰收之喜。

糯,是流淌在侗家人血脉中的“主食魂”。美俗村的红糯种植史,可追溯至侗族先民迁徙至此的古老岁月。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耐寒抗瘠的珍稀糯稻,从此,这一味质朴的软糯,便再未离开过侗家人的火塘与歌谣。
红糯的珍贵,在于其坚韧温润的品性。《齐民要术》载糯稻“性黏,宜酿酒”,而在美俗,其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于高寒贫瘠之地茁壮成长,被侗家人融入生活的智慧:蒸饭、酿酒、打糍粑,连稻秆都成为编织的上好材料,是山野最深情的馈赠。

美俗红糯的独特,源于水土的孕育。高寒山区的昼夜温差助其积累养分;富含矿物质的红壤为其染上胭脂色;清冽山泉更添一份回甘。与其他糯米相比,美俗红糯独具“色如胭脂、香如幽兰、糯如凝脂”等特质,是大自然的特别眷顾。
秋日的丰饶,总绕不开一碗红糯饭。农谚道:“寒露割糯,霜降打谷”。待稻穗低垂,便需收割,于禾晾上经秋风与阳光洗礼,方得圆满。待其干透脱粒,蒸熟成饭,色泽红亮,入口软糯弹牙,回味甘甜,令人体会《本草纲目》中“暖脾胃,止虚寒”的药食同源之妙。

在美俗,红糯与饮食文化水乳交融:蒸饭保留原香,酿酒更添风味,打糍粑则展现其韧劲。若想留存秋日喜悦,可制阴米,可酿米酒,而最考验手艺的,莫过于需经蒸、打、揉、捏方成的红糯糍粑。
红糯之于侗家人,超越果腹之粮。“糯”与“诺”音近,被赋予“信守承诺”的美好寓意。侗族古歌中唱道:“种糯得糯,年年相约”,这胭脂红的米粒,蕴藏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系结着族群的文化密码。

节庆时分,糯香愈浓。逢春节、重阳节,家家蒸红糯饭、打红糯糍粑,祭祀祖先,款待宾朋。正如《侗族古歌》所唱:“糯饭香,米酒甜,歌舞欢庆丰收年。”红糯串联起的,是味觉的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
秋日美俗,最壮观莫过于林立田边的禾晾架,上面层层挂满捆扎的红糯穗。这传承千年的晾晒方式,是对粮食的珍惜,更是侗家人生活美学的无声诠释。

对于离乡的侗家儿女,红糯是刻在味蕾上的乡愁。远行的学子惦念母亲的红糯饭;他乡的女儿难忘节日的暖心糍粑。这缕糯香,穿越千山万水,成为最难割舍的牵念。
秋色正浓,丰收在望。何不走进美俗,赴一场红糯之约?在深山侗寨里感受丰收喜悦,在温暖木楼中品尝糯香美食,让这份大山的馈赠,为您送上一份“糯糯相依”的秋日祝福。
记者:龚普康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