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来板蔡小住,亲戚家就在上半坡,本以为上半坡就是板蔡的全部,没想到板蔡还有下半坡,不仅有下半坡,而且还隐藏一座列入文保的石拱桥。看到这座石拱桥时都感觉自己有点无知,更没想到的是小小山村里的故事还真不少。
板蔡的故事之前写过不少文稿,板蔡的起家就是蔡姓人家先落业后形成村落而得名板蔡。蔡姓人家首先开发而积累到不少财富,使得蔡姓成为方圆50里内小有名气的大户人家。蔡姓人家产业节节攀高,为维护和积累更大的财富便招来很多的雇工,解放后雇工落户板蔡,板蔡则从单姓变成多姓小村落。本文所写的不是板蔡的历史,而是板蔡村头前的一座古老的单拱桥。
单拱桥叫敢河石拱桥,不知是单拱桥横跨敢河才叫敢河石拱桥,还是单拱桥所在的地名叫敢河。敢河,敢方言就是洞,敢河是方言,如果用官话则叫洞河,敢河的源头应该是来自山洞,要不然不会起名敢河。敢河石拱桥是官方公布的名字,村民则叫勾桥,勾方言则是旧,用官话就是旧桥,既然叫旧桥,想来这座桥的历史有点久远了。
敢河石拱桥的外观上看应该是清朝光绪年间修建,修建敢河石拱桥可能跟板蔡的蔡姓地主有关。石拱桥对面是蔡姓地主的田地,修建这座桥则是方便蔡姓地主下地干活。板蔡是山区小村落,拥有原材料优势,修建敢河石拱桥,想来费用不算大,顶多也就是两三担大米外加几斤猪肉的事情,对于蔡姓地主来说也就是湿湿碎。
敢河石拱桥村民叫勾桥,勾桥的勾方言亦称为旧桥,之所以叫旧桥只因辖有30米处有座新桥。说点实话,尽管小时候经常来板蔡小住,都不知道敢河石拱桥的存在,前段时间听板蔡的老人说才得知,前几天来到板蔡找都找不到,要不是有村民的指向,自己寻找起来非常的麻烦。
找不到敢河石拱桥的原因是废弃多年,而且整座桥身长满老虎藤,此时的敢河石拱桥就像是害羞的新娘躲起来,更像是世外高人不参与外界纷争一样静静地隐藏起来。敢河石拱桥起初的作用是行人通过,主要还是为河对岸的百亩良田。同龄人留言小时候经常走石拱桥去地里干活,石拱桥的废弃应该是10多年前辖有新修的小桥。
敢河石拱桥分有两部分,一部是人行,一部则是引水渠,人行在下引水渠在上,引水渠的修建应该是大兴修水利时代的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8年出现大干旱,大部分粮食绝收,自打那一年起全国就出现水利工程建设高潮,敢河石拱桥的引水渠则是后期增加的工程。敢河石拱桥的引水渠工程技术含量不高,但设计非常的巧妙,不算精致但运用的非常合理,在农业大生产时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拱桥上的引水渠采用的是拱形柱,每个拱柱上都写有字,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全和产两个字。尽管剩下的字看不到,联想起来应该是农业安全生产。经历过3年饥荒(1958—1961)后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广大劳苦大众,对粮食稳产非常重视也是迫在眉睫。村民内心一定想着“手有余钱心不慌,缸有余粮天不乱”,村民对农业生产非常的看重,而且投入的劳力几乎能说是倾尽全力。
引水渠的另一面也是一行字,只有备看的最清楚,看到备字不难会想起备战。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环境比较紧张,上级领导喊出备战口号,于是就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出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口号的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时期。既然是备战,想来引水渠是60年代中期附加的水利工程。
敢河石拱桥非常的好找,就在板蔡屯咘楼庙的前面,为何叫咘楼庙又有点疑问。咘楼,壮话是带有疑问“谁”的意思,如果不用三字的应该叫“谁”庙。广西民间的庙文化非常浓重,几乎是有村民居住的地方就有庙,修建庙的原因之前详写过,此文就不再写。板蔡屯的庙起名咘楼庙,莫非村民们祭拜的都不知道是“谁”而起名咘楼庙?纯属瞎说,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敢河石拱桥是一座人行、农业灌溉两用的拱桥,年代的久远敢河石拱桥已经不能满足出行和农业灌溉的需求而废弃。尽管敢河石拱桥已经废弃,但其存在的历史意义高于实用意义,现已列入不动产名录,喜欢参观老建筑特别是石拱桥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