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常州,被常州人素质惊到了!颠覆了我的三观!

在上海生活了多年,我自诩见过大城市的繁华与世故,也习惯了地铁里的冷漠和街头的匆忙。但一次常州之行,却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这座江南小城的市民素质,竟让我这个“魔都人”彻底破防了!

事情要从一碗面说起。那天早上我在青果巷迷了路,随便钻进一家面馆,老板娘见我背着相机东张西望,二话不说放下锅铲给我手绘了张地图。更绝的是,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直接起身:“我顺路去红梅公园,带你走!”路上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老城厢的历史,临别时我硬要给他打车费,他却摆摆手:“常州人带路不收钱,这是老规矩。”

在常州的三天,我像个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被无数细节“暴击”:

斑马线前公交车主动停下,司机居然探出头笑着挥手让我先过。后来才知道,常州早在2017年就推行“车让人”行动,如今机动车礼让率超过98%。

菜市场的电子秤能扫农产品“身份证”,公厕洗手台放着护手霜,就连公交站都藏着USB充电口——这些设计不是冷冰冰的“智能”,而是带着体温的关怀。

最让我震撼的是中吴宾馆门口的一幕: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倒了,瞬间冲过来三个路人扶车,穿西装的经理还递上矿泉水。小哥憨笑:“在常州摔跤不怕,总有人搭把手。”

翻开常州的城市档案,这些温暖瞬间背后藏着硬核支撑:

这里是全国道德讲堂发源地,15年累计开讲1.5万场,平均每天有3.7场身边人讲述暖心故事。

每4300个常州人就有一位“中国好人”,献血达人史建中一家10口人全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全家献血量能装满3辆救护车。

从季札“徐墓挂剑”的千年诚信,到苏东坡十四次造访留下的文人风骨,再到瞿秋白“江南第一燕”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早已刻进城市DNA。

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我遇到带学生研学的景荣老师。他说:“常州人把整座城当成学校,孩子在博物馆学历史,在菜市场学诚信,在街头巷尾学做人。”

这才是中国城市的“天花板”

离开常州前,我特意去了趟嘉贤坊。抚摸着“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石刻,突然读懂了这个城市的终极浪漫——他们把2000年前的君子之德,化作了2025年的车窗礼让、电梯等候和陌生人之间的相视一笑。

常州人从不把“素质”挂在嘴边,却让文明长成了生活的模样。这里没有迪士尼的梦幻城堡,但老小区加装的电梯比童话更治愈;这里或许缺了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但公交站那把共享雨伞,比任何奢侈品都金贵。

当很多城市还在比拼GDP时,常州人早已参透:真正的“万亿之城”,不在账本的数字里,而在阿婆给环卫工递热水时蒸腾的热气中,在少年扶起共享单车时弯曲的脊梁上,在每一个常州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从容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常州   量能   金贵   小哥   江南   菜市场   中国   电梯   素质   瞬间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