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神泉 书画通渭”——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座陇上文化名城的肌理,探寻书画传承的匠心、诗词吟咏的雅意、温泉氤氲的滋养、红色热土的初心、陇中风情的醇厚,见证文化沃土如何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意田园”,了解通渭耕读传家的乡土文化情结。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通渭人将农耕文明与艺术追求完美融合,形成了“锄含云水笔含墨”的独特文化现象。在这里的人,始终铭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孕育了“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
现已70多岁的“刚强兄弟”,是通渭人耕读传家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这对孪生兄弟出生于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因为倾心植树播绿,坚持不懈,他们用50多年的沧桑岁月换来了满山苍翠,在榜罗镇种出400亩“小江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旱塬愚公”。
“一辈子种树,一辈子务农,也算是咱一辈子干了一件好事,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些东西。”许志强说。
56年来,他们摸索出“雨时栽树、闲时修路”的智慧,在悬崖边凿出旋转阶梯,将南方棕榈、云杉等20余种树种引入黄土旱塬,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松”的生态奇迹。
种树之余,两人的艺术人生同样绚烂。一个会画画,一个会做根雕。他们或伏身画案,挥毫泼墨,或是挥动刻刀,创作根雕,用笔墨和巧手描绘梦中的家园。
刚强兄弟的故事正是这片文化厚土的缩影。他们以锄头为笔、大地为纸,将“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古训化作行动。如今,他们的家庭被评为“耕读人家”,成为甘肃省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几间房屋,半藏农具半藏书。通渭崇耕尚读、诗书传家的淳朴民风,也孕育了书画、小曲、剪纸、皮影、雕塑、饮食、建筑等别具特色、包罗万象的地方民俗文化。
通渭人的耕读家风世代相传,文脉赓续,更是孕育出许多出身于农家的杰出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等。
如今,在通渭的各个村落,门匾上“耕读第”“清平居”的字样随处可见。忙时耕作,闲时作画,这是通渭人的“诗与远方”,他们以质朴为砚、生活为毫,书写下生活的故事,守护着心中的乡魂。(记者 田倩倩 包雪瑞)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