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上的那点幽默事

在老周的课堂上,幽默那是必不可少的……上次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让他写一些对我的认识和建议的时候,百分之九十都说俺幽默风趣,能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同学们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我有一个同学写得好,他说人在什么时候记忆最深刻?一是在快乐时,一是在痛苦时,而高中的生物知识点繁多,要记的东西更是多如牛毛,而肯定不能让同学们在痛苦中记忆噻,所以,只有一条路,就是在快乐中记忆应该记住的东西。有部分同学想知道老周的课堂是如何,基于本人的懒散,没有做系统的总结,但今天在一生物教学论坛上看到一篇写得比较好,也是老周惯用的手段,因此把此文贴过来,供各位同仁参考,共勉。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幽默这东西是强求不来的,跟个人的性格啊,认知啊,平时的个人行为习惯等等都相关的。因而此文仅供参考……
 

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其实生物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也需要幽默。有时一句幽默的话语,或者一个幽默的动作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课堂幽默能让学生沐浴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和享受学习。

1幽默导课,谐趣顿生。

    
    
巧妙地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紧紧捉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形成课堂中心磁场,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例如在导入高二生物"遗传和变异"一章时,我的开场白是:"曾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刘德华长得那么帅,而我却长得这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我这略显夸张的自嘲,学生朗朗地笑开了,上课的兴趣也来了

以这种方式的导入,是老周最擅长的,呵呵。。这一节的导入我就可以这样了(因为同学们都说我长得帅嘛):“长得帅又不是我的错,都是遗传惹的祸……”……每一节课的导入可以想一个比较新奇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开始。

    

2 幽默传知,指津解惑。

一般说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高中生物更是如此。要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可以运用一点幽默艺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使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我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我们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哈哈一笑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再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把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比作是姐妹俩的分离后各自成家。姐妹俩感情深厚,不舍分离,所以在各自成家分离(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前,姐妹俩特意跑到赤道上去合影留念(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在赤道板上。)这样,不仅避免了讲述有丝分裂过程平铺直叙的枯燥,而且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把学生上课的疲劳感也抖落了。

再如,在讲"矿质元素的利用"时。我把"不可再度利用的元素"说成是"痴心不改",而"可再度利用的元素"是"喜新厌旧"。在"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中,有一段讲述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兴趣。课堂上用生动的比喻,诙谐幽默的言辞表达教材知识和理论,正是为培养这种兴趣服务的。

3幽默纠错,记忆深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甚至有些错误一错再错。恰当地运用幽默,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错误,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重犯。

例如,在书写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时,总有些学生在不经意间把氨基(-NH2)写成-NH3,我在讲评时说:"请同学千万注意,别让你笔下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带上浓厚的氨气味,把我熏晕了,你们可要负责哦!"听之学生大笑,错误在笑声中得到深刻认识和改正。

4幽默应变, 润物无声。

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突发事件。事件出现后,如果老师在批评教育时对学生厉声指责,往往会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幽默应变,灵活机动地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批评和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就好多了。

一次我去上课,上课铃响了,但教室的前门却紧关着。我用力敲了几下,依旧没人开门,而且里面明显有幸灾乐祸的笑声。我转身从教室的后门进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似乎在等待我"电闪雷鸣"的表演。我环视一周说:"社会上走后门的风气很盛,但我强烈反对。今天我走了一回后门,是被逼的。希望同学们别再做这样不礼貌的事了。"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学生也在幽默中受到了教育。

 

这是事实,喜欢幽默的人往往应变能力比较强,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出现,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全得靠老师的应该能力 了,甚至可以把这事突发事件当成课堂的调味剂。比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在跟同学们侃的时候,刚侃到“素质”的时候,门外一个一点礼貌都没有的人推开了门,都不跟我打声招呼,等那人走了之后,我就跟同学们说“看吧,这就是木得素质……”学生们的反映相当强烈……

另外,在学生们的眼中总得老师很正经,很严肃,因而如老周这般不太正经的人,往往能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你的一些动作,神态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效果,比如,我讲到大象的耳朵用来散热时,我就展开双手,上下扇动……我讲到帕金森综合症的时候,就讲到霍金,然后模仿一下霍老爷的神态……等等, 这些都能给课堂带来不尽的欢乐

当然,课堂的气氛老师要做到能放能收,不能过于死板,当然也不能过于活跃,不然就起到了反作用。

哈哈。。。就这么多,大家都加油吧……

 

总之,课堂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一方面,它可以如上述所言借助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态势语等来表现。实践告诉我:幽默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护剂,是课堂传知解惑的催化剂,是学生课堂思维的润滑剂,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黏合剂。没有幽默的教师象一副标本,没有幽默的课堂象死水一潭。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等方面去寻找契机,恰当地把握好幽默艺术,使课堂充满笑声和快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幽默焕发起生物课堂的活力。


 

 

我自己的那点破事也不多写了,也差不多,下面放一些别人的经典的例子:

 

请把你的汽车开回去

还是在教初中生物的时候,在一节初一年级的生物课上,我注意到任伟一直在埋头倒弄着一样东西,全然没顾得上听讲。借同学们自学阅读教材的时候,我走近任伟边一看,原来他在全神贯注地玩辆玩具汽车。

我拍拍任伟的肩,说:“任伟,认真上课!你的汽车先放到我口袋里,下了课再还给你。好吗?”

任伟红着脸,很不好意思地把汽车给了我。

接下来,课堂教学在原有的和谐节奏进行。等到下课的时候,我把任伟的汽车从口袋里拿了出来,说:“任伟,请你上来把你的汽车开回去!”学生们一看,乐得哈哈大笑起来,任伟满脸通红得走上讲台。待任伟拿着玩具汽车回到座位,我说:“任伟同学上课时间开汽车,既违反了交通规则,也违反了课堂纪律。所以一定要提出批评。但考虑到任伟同学开车时的认真专注,汽车就不没收了,归还任伟。希望任伟同学好好反省自己,以后千万注意:学习时专心学习,开车时痛快开车!同学们说说,好不好?”

北风想听课

冬季的一天,我和学生正沉醉于课堂的快乐中。突然,教室的门“咣当”一声猛地打开了,我头也没回下意识地问:“谁?”学生听之轰笑开了,原来是北风把门吹开了。

我停下了讲课,走去关门。边走边说:“你们瞧瞧,连北风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拼了老命想挤进教室来听课。我们还不得珍惜这学习的好时光,认真地学呀!”

学生一听,脸上笑意依在,心却有所悟,神情更为专注了。


难道举手回答问题也与性染色体有关?

在上《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发现班上的女生比较积极。每逢问题,频频举手的都是那些女同学,而男同学举手发言的少之又少。我灵机一动,说:“女同学发言积极,男生到现在为止动静太小。难道举手回答问题也与性染色体有关?是因为女生多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积极,还是因为男生有了一条Y而更拘谨呢?”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接着说:“在科学研究尚未结论时,希望男同学们多家努力哦!”

随后,课堂上那种“女男失调”的情况果然大有好转。


作业批改中的幽默

有个学习不是很认真的学生常写错生物名词,“减数分裂”写成“减速分裂”,我用红笔圈起“速”字,给上评语“分裂是减数,学习要加速哦!”。

有学生在作业中一不小心把“有氧呼吸”归于“同化作用”门下,我用评语问他“同化?童话?”。

有些学生在写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时把氨基“-NH2”写成”-NH3”,评上一句“千万别让氨基酸分子带上难闻的气味!”。

植物的激素“生长素”和动物的激素“生长激素”在一些填空题中学生经常相互填错,用一句评语“动物生长很激动——生长激素,植物生长不激动——生长素!”。

这些幽默的评语容易融入学生的心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纠错往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DNA的长度什么算?

在一节高二生物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

假设1个细菌产生3000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大约由100个氨基酸组成。问这个细菌的DNA分子的长度最小值是多少?

A 3 x 100000个核苷酸

B 9 x100000 个核苷酸

C 18x100000个核苷酸

D 12x1000000个核苷酸

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答案是选B。有几个学生大概是没有理解到DNA由两条单链造成,而其长度只能安一条单链的长度计算,不应该是两条单链的长度之和。平常显得很机灵的他们此时执意认为答案应该是C:3000X100X3X2=18X100000。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还这般“执迷不悟”,我有点急了,顺口问他们:“一个人有两条腿,但量其身高是按两条腿的长度之和算身高吗?”全班同学一听哈哈地笑起来了。那几位同学也连说“知道了,知道了。”

用生物学理论学习“八荣八耻”

胡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学校布置各班要开主题班会进行学习。
班会上自然是让同学们各自谈谈对“八荣八耻”的学习体会,结合自身的不足再说说如何践行“八荣”。
同学们一一发言,侃侃而谈,学得深刻,体会深刻。轮到我该说点什么了。
我往讲台上一站,清清嗓子,说:“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说得很好。说的好还要做得到。我是教生物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与‘八荣’一路‘协同’,与‘八耻’‘拮抗’到底!”
顿时班上掌声雷动!

种间关系的“主义论”

教学内容是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态因素”。学至“种间关系”的时候,下面有同学可能是随口地说了一声:“互利共生——共产主义社会!”闻言,大家都乐了。沉闷的天气,让同学们上课总显得有点无精打采。笑声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兴奋剂了。
呵呵,“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产主义社会”,有点意思!
不如干脆顺着这个同学的话意来点课堂快乐。我说:“有意思!不过互利共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话,那么‘寄生’、‘竞争’和‘捕食’又分别是什么社会呢?”
生物课堂如此的“提问”,一下让学生们的兴趣出来了。
大家三五两下讨论的结果是:“寄生”是“封建社会”,劳苦民众是寄主,地主恶霸是寄生虫;“竞争”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们之间为发展相互争夺;而“捕食”是“黑社会”,黑吃黑嘛。
呵呵,比方不是很贴切,略显牵强,但很有意思。给同学们带来了难得的快乐和笑声,又让同学们加深了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不错!不错!

 

幸福是初级代谢产物

在“微生物的代谢”一节中,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是这样叙述的“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不同的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发生障碍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死亡;而次级代谢产物并非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而且不同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
解释完“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后,我再加上一句“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学生很是困惑地看着我。我说:“居家过日子,就好如微生物的代谢。家庭是微生物,‘幸福’是初级代谢产物,而‘不幸’是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学上的经济论

 经济论一:《生物固氮》中,共生固氮微生物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才能固氮,而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圆褐固氮菌在土壤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

所以说,共生固氮微生物的根瘤菌是“合资企业”,而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圆褐固氮菌,是“独资企业”。
 

经济论二:《细胞质遗传》中,细胞质遗传的一大特点是“母系遗传”。而其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从经济学上来解释,“在细胞质遗传中,卵细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股份’,自然拥有决定权。”而在细胞核遗传中,卵细胞和精子各占50%的股份,所以两者平起平坐,共同决定着细胞核遗传。

经济学三……

“戏说”调整期

在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中,有关调整期的长短,书上有一说“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有关”,另外还有一道题说:“缩短调整期的办法有:培养条件相同,用对数期的细菌做菌种,加大接种量。”

在用生物学纯理论知识讲解后,还是有些学生并不太理解。我只好又使出我惯用的“伎俩”了。我说:“生物有相通之处。微生物象人一样,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有一定的调整期。比如明年的9月份,你们分别到不同的大学里,到了新学校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有些开朗大方的同学往往调整期短点,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调整期要长点,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们看着我,期待下文。缓口气,稍作停顿,我说:“这就是因为菌种不同。”学生们笑开了。

再说:“如果明年你们一到一所大学,结果发现这大学里一花一木,一房一桥,竟然与现在的学校很是相似,甚至一去上课,竟然有位老师也长得如此的象朱小毛。(学生笑)你们说,这样的话,你们的调整期怎么样?”学生们笑着答到:“那当然是变短呀!”我说:“这就是培养条件相同则调整期可以缩短。”

还说:“如果明年你们去上大学,一进北京大学,天啦,怎么我们班上全部考上了北京大学?!(学生们暴笑),如此你们的调整期肯定大大缩短,对吧。”学生连连点头称是。我说:“这就是因为接种量大的原因!”

学生狂笑不已。


课外小故事:大学里的"生长曲线"

2003年毕业的一位学生给我发来信息,向"老班"汇报他的大学生活。现简要摘录如下:

大一是调整期。平稳地由高中向大学过渡,面对大学的别样生活,眼花缭乱,心动不已。

大二是对数期。积极地投身于大学里各种活动中,尽显本色和风采,不亦乐乎!

大三是稳定期。对大学的生活渐渐失去了激情与活力。学业成绩稳中略升。爱情不期而遇,不断升温,不知这算是初级代谢产物,还是该算次级代谢产物?

但愿,大四不是衰亡期。

如果还想要“连续培养”,只有考研了。

呵呵,真难为他了。离开高中这么久了,还把“生长曲线”记得那么好!



 
“晏子使楚”新说

总复习到了第二章的《细胞》的第一节之第三小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有道练习题:转录而成的mRNA从细胞核内出来,进入翻译场所,需要穿过几层膜?葡萄糖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需要穿过几层膜?

很多学生的答案前者和后者都是“两层”。答案应该是,前者为0层,后者为2层。学生有疑问:“既然有核孔,连大分子的mRNA都能通过,怎么葡萄糖、氨基酸一类的小分子物资却要经过核膜,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呢?”

这一问倒是把我问住了,转念一想,不如来个诡辩吧。

我说:“对不起,从专业上,我还真的不记得怎么解释这为什么了,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晏子使楚’吗?”(“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同学们说:“记得。”

我问:“知道晏子为何偏要从大门进入吗?”

生答:“为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我说:“呵呵,我看啦,主要还是因为晏子是使者,是信使RNA,是大分子,他不是小分子,所以他理应得从‘核孔’——大门进出!”

学生们闻言,也笑了,说:“有点意思,有点意思!”


辛苦的细胞分裂间期(这个我讲课时也那么比喻过)

复习到了《细胞增殖》。

书上说:“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作准备的,所以我说:“正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台下十年’是分裂间期,‘台上一分钟’是分裂期。”

听之,下面有学生说:“高中三年是分裂间期,高考两天是分裂期。”呵呵,还真有那么点意思。苦苦三年,只为高考两天里一拼。高考成功者,觅得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了骄傲的“天之骄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来年再来,要么从此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高考两天真算得上是“分裂期”呀。

突然又有学生言语了:“分裂间期岂止高中三年呀!十几年寒窗苦,才是真正的分裂间期!”

进口产品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蛋白质代谢”中关于氨基转换作用,有学生不理解“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经氨基转换作用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细胞中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学生问:“为什么人体内不能由氨基转换合成必需氨基酸?”

我答:“因为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糖代谢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

学生还是有点疑惑,面露难色。

我有点急了,说:“这么给你说吧,必需氨基酸就是必需靠‘进口’的氨基酸,它是进口产品……” 

还没等我说完,学生急着问:“什么呀?进口产品?”

我回答道:“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得到,只能从口进入,此乃‘进口’!为什么只有靠进口?因为我们体内产生无法‘制造’必需氨基酸的关键零部件——不含氮部分,所以只有‘进口’了!”

“噢……”学生恍然大悟。

 
《新陈代谢》的无厘头版
人有性别之分,就是不懂生物知识的人也知道。

在我看来,很多东西都带有性别的痕迹。比如,很多的文学作品有着性别差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就有着很浓厚的男性味道,而《红楼梦》一类,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女人气息。而对于文学体裁中,我总以为,如散文、诗歌一些,象女性;而杂文一类,象男性。

在我看来,很多的生物知识也有性别之分。

比如吧,高二生物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我总喜欢把它看着是一部武侠大戏。(不过,我并不喜欢看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这部武侠大戏中的女主角是“酶”,而男主角是“ATP”。

“酶”是个典型的女大侠。第一,酶具有高效性,意指她武艺不凡,功高盖世;第二,酶具有专一性,说明女人感谢丰富,但性情专一;第三,酶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相对而言,女性内心比较脆弱,往往需要倍加呵护。

“ATP”则是典型的男大侠。他象征着能量和力量。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伸能屈,“伸”为ATP的合成,而“屈”为ATP的分解。

新陈代谢中精彩纷呈的一个个故事,无不由“酶”和“ATP”演绎出来的。如果没有“酶”和“ATP”这两位男女主角,《新陈代谢》这幕大戏也就没戏了!



朱小毛的性别

上课的内容是《生物固氮》。

讲到“氮循环”时,明确四类微生物各自特点,以及在氮循环的作用时,还有同学把圆褐固氮菌认定为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这类错误很常见,原因也很简单,学生由于概念不清,错将“自生”当成“自养”。为此,我特意交代“自生”是针对“固氮”而言,而“自养”是针对“同化作用”而言的,要求同学们吃透吃准生物概念的“生物含义”。

我顺口举了个例子:“朱小毛”是什么人?从性别看,是个男人;从年纪来看,是个年青人(说到这点,学生们笑了,我跟上又是一句玩笑,“笑什么呀?难道我不算年青,而应该称为老头更贴切吗?学生闻言,笑声更大。);从家庭成分来看,我是我儿子他爹。大家千万要搞清,不能混淆了。问朱小毛的性别,你答“是孩子他爹”,尽管孩子他爹一定是个男人,但这样回答就错了,你更不能答“是年青人”(学生笑)。我们也知道,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分而言,“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的生物,但是问起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就只能回答为“自养型”,而不能答为“生产者”。所以大家务必清楚,对圆褐固氮菌而言,从固氮方式看,是“自生固氮微生物”,从新陈代谢类型看,是自养需氧型。

一年“拒”回头

刚接手一个补习班之后的第一次考试,自然是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良机。试卷改出来后,我感觉同学们的成绩离我意料中的有点差距。为此,我对试卷做了一份分析后,针对学生们平常是如何安排生物学习、学习生物还有什么困难等一些细节问题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问卷收上来后,发现很多学生提到“很多知识记忆不清,平常看书效果很差,不知道怎么看书,有时看了半天不知道看了些什么……”。

为此,就“怎么看书”的问题,我特意给学生们提了几点建议。

一 每天适当安排一个“生物时间”。

各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好一个复习生物,看看书及资料的时间,以保证每天有点时间过问过问生物。至于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但也不能时间过长。

二 看书做到“先回忆,再看书,后归纳。”

很多同学看书是打开书就埋头苦看,这样少有能立马进入看书的状态,常有看了一段,掩书而想,竟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看了些什么。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开卷”之前,先想想今天要看的这一部分内容中具体有些什么知识点,努力在自己的大脑中搜索一下,想到再也想不出的时候,才打开书来再认真看看。“先回忆”往往只要一分钟左右,但这短暂的一分钟的时间大有妙处:一是有安神定心的作用,这一分钟的“先回忆”能让人进入到看书的状态中,一打开书时能迅速的“看进去”;二是通过“先回忆”能让人待会儿看书的时候,看的目的更明确,看得也自然更为投入。看完后,也别急于把书一丢了事,还得再归纳一下“今天看了些什么内容,哪些是我记得比较牢固的,哪些是我很容易忘记的……”。

三 看书还要做到“常回头看看”(套用一首歌名《常回家看看》)。

我建议同学们“一天小回头,一周中回头,一月大回头。”什么意思?指的是每一天在睡觉前,躺在床上想想今天学习的内容,理一理;每个星期的最后一天花点时间总结和整理一下这一周的学习内容;每个月末也对一个月的学习做个“回头”。在反复的“回头”中,知识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刚说到这里,下面有同学说:“那么一年怎么回头呢?”而且声音很大。同学们一听,笑开了,也有同学大声的应答道:“一天小回头,一周中回头,一月大回头,那么一年就是巨回头!”学生们又笑了,闻言,我说话了:“说得好!一年‘拒’回头!(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这五个字)一年的拼搏,一年的汗水,一年后,我们就直接挺进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了,干吗还要回头呢?!一年‘拒’回头,一直向前进!

同学们掌声雷动。

 

 

先到这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学生   幽默   生物   固氮   氨基酸   课堂   微生物   产物   间期   同学   自生   细胞核   知识   细胞质   次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