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十大基本要诀【一】


一、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我们的孩子是全世界的唯一!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我们来想一下,比的时候,是不是拿我们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在比,结果自己孩子成了沙子,别人孩子成了金子。这种比就像大砍刀一样,砍掉孩子的自信、自尊。
举例:
圆圆的妈妈是一家外企的副总,她希望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能出人头地,因此在圆圆很小的时候她就给圆圆报了很多的班。圆圆自己也很争气,自上学以来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她不仅各门功课好,艺术课的成绩也出类拔萃,钢琴已考过了九级,舞蹈拿到了五级证书,还经常参加英语比赛,也获得了好多奖项,奥数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圆圆五年级的时候,奥数班进行了一次测验,圆圆得了82分,是全班最高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放学时,圆圆很兴奋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可妈妈却板着脸说:“你才得了82分就高兴成这样子,咱们邻居张阿姨的儿子每次奥数都拿100分,很了不得的,所以说你的这点成绩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得到100分才能证明你真的有实力。”圆圆听了很难过,以后无论考多少分,她也不告诉妈妈了。
  家长们想一想,圆圆的妈妈是否明智呢?女儿考了班级第一名,还用别人的孩子来打击女儿的自信心,不但不利于女儿的进步,还使女儿很反感,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谈考试成绩了。很多父母都存在这种问题,他们通常想通过儿女来完成自己当初没有实现的理想,从而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殊不知,这样子会增加孩子的负担,给孩子增加过多的压力。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理性地调整孩子的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孩子向他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努力。¬

下面几句话可以了解一下:
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优点与缺点都不是绝对的,爱他就尊重他,重视他,全面的看待他。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相同的结果。你的经验只是提供给孩子的参考资料。

二、一个人不能改变和控制另一个人,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专家们指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不仅是各种模式化的方法,而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影响孩子的习惯到底是什么?是父母的习惯!
我们都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可每天我们自己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希望孩子尊老爱幼,关心别人。可是放学的路上,是孩子坐着,爷爷站着,吃饭的时候,把孩子最爱吃的通通放在孩子的面前,我们给孩子的感受是:他是第一位的。那孩子又怎么样做到尊老爱幼,关爱别人呢??
所以,不是我们希望孩子改变,而是我们家长自己要改变,用自己正确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
想想身边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孩子摔倒了,爷爷奶奶在跺地,一边跺,一边说,让你摔俺孙。从小我们就在告诉孩子,摔倒不是他的错,不是他不小心,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大地的错,是大地把他摔倒了。就这样,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学会了凡事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别人,是借口。

上周在超市买东西,结完帐出来,听到一个大约五岁的女孩在和妈妈说话,
孩子说:妈妈,广播里在说,谁把一瓶酱打翻了,你没有付钱吧?
妈妈说:没有呀,他们没有看到是我们弄的。
孩子说:我们快跑吧……
  一瓶酱,几元钱,妈妈就这样让孩子学会了不负责任,贪小便宜……

问问自己:我们有多少次只是要求孩子改变,要求孩子做到,却从来没有想过应该自己先做到?
一位家长说:“儿子,你看,李开复的妈妈多优秀,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妈妈。”这位家长首先给自己提要求,而不是让孩子做这做那,最后得到孩子的积极响应,可见,总是给孩子提要求,不如先给自己提要求,自我批评,做孩子的榜样,少说多做,引领孩子成长。

不要再说:
收拾收拾我的孩子,
管理管理我的孩子,
改变改变我的孩子!
记住:

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点燃自己,感染孩子;
砺砥自己,感召孩子!

三、沟通的效果是由对方决定的

    1.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的怎么正确没有用,孩子接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有一次,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我之前见过他的校长,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变动。
   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我就想,作为妈妈,会回头想她这句话吗?她是不是认为这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话,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我却有了如下的思考:
  
   (1).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
   (2)
.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话语霸权。这个妈妈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校长,就判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就因为孩子不知道校长是谁,就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关系。“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显然已经开始责备孩子了。
   (3).怎样给孩子建议?“要多关心”这句话似乎是给孩子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关心”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长的名字,还是其他的?如果事事关心,家长会同意吗?以“要如何”的口气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这道命令。
   (4).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计划,事情出来了,马上就说,俨然一个救火队长。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满意,也不算严重,家长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最后听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晚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对白。我个人认为: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知道校长,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轻易下对与错的判断。我只是开玩笑,并不认为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妈妈却把这当作定论,并判断说这是不对的。
   (3).关心孩子的沉默。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

2.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由他自己的特点。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这样才会有效果。比如将来这个词,小孩子是听不懂的。爱国孩子也是模糊的,但是小孩子知道什么是幼儿园,让她爱幼儿园,她就会明白,就这是爱国。
3.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其实是一个如何沟通的问题,高品质的沟通=倾听+理解+建议
 a.倾听:停、看、听
        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空间
        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
        听孩子说什么
 b.理解(同理心)
       理解孩子的内心和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注意是孩子的不是家长的)并告诉他,家长理解他的感受。
 c.建议
  结论、希望、鼓励等

例:孩子说要吃饼干,但家里没有了。
  (1)、常用的方法
  家长:家里没有了,吃些其他的吧(孩子肯定不高兴,负面情绪出来了)。
  有的孩子会坚持说:我就要!我就要!
  家长:我已告诉过你没有,你怎么每次都这样啊,什么时候能懂点事啊等之类的
  (2)、正确沟通的方法:
  孩子:我要吃饼干!妈妈露出关切的眼神(全神贯注地听)
  妈妈:嗯。。。。真希望咱们家里有!(嗯,回应。也就是告诉孩子没有了)”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说出孩子的感受)
  妈妈:我真想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这时候很多孩子因为觉得妈妈能充分理解他的感受,说不定就说出:唉,还是算了,还是吃个苹果吧。

  赞赏孩子  举例:孩子(聪聪上次考了80分,这次考了89分)
 有效赞赏的四个步骤:
 陈述事实
 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说出自己的感受
 鼓励让孩子继续
 
      ①陈述事实:聪聪,你上次考80分,这次考了89分。
      ②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进步了9分,不简单呢!你肯定比较努力了。
      ③表达为孩子进步而高兴的感受: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④表达期望:我想你继续努力的话,肯定还会进步的。
      而很多家长往往在表扬孩子时并不这样做,比如有位家长是这样表扬的:考89分,90分都考不起?进步是进步了,不要骄傲起来,看你下次会不会退步回去。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位家长的表扬中含有埋怨、勉强的确认和负面的暗示,其表扬的结果是孩子不高兴或者这次进步仅仅是昙花一现。
      家长原以为用这种表扬刺激一下孩子会有更大的进步,其实不然。这样非但不会使孩子进步,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四、孩子是跟随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学习的,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1.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反应。 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会做出同样的反应。相信这句话一定很容易理解。
家庭即学校,家长即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早、最持久,贯穿终生。但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许多家长并没有把“学习做父母”落实在行动上。调研发现,主动成长型的家长不足20%,他们注重学习,教育理念教养方式都先于孩子的成长;约有60%-70%的家长属于被动成长型的,常常是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了才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才开始学习,但其中约有四成效果不佳;还有约10%-20%的家长没有自我成长意识或拒绝成长,他们通常对孩子缺少关心疏于管教,或干脆把教育任务都推给学校,相当数量的学困生、纪困生出自此类家庭。
教育孩子是一个陪伴他成长的漫长过程,更是为人父母者不断成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所以家长们肯花些时间精力,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做父母”,一定能获得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法,实现自我成长。

学习四个阶段:

              1、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以前)
              2、我知道了,我不知道;(现在)
              3、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通过学习)
              4、我做到了,我知道了;(坚持做下去)
2.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所以教导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换句话来说,就是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说给孩子听,让孩子做到,不如自己做到。自己做到还不够,还要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孩子   妈妈   家长   效果   校长   父母   方法   教育孩子   事情   正确   建议   环境   平常   家庭教育   事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