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话得失

    人生一世,常有得失。“得失”古中国文化里有很深的内涵。佛教中,失就是得,得就是失。道教里,失是无为,得是有为。儒家说,失恶以得仁,失欲以得圣。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得到,而不愿意失去。我们也把得到的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而把失去的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往往每当失去,心里总觉得不太平衡,有些委屈,因此,也经常暗下决心,想把失去的要重新得到,把失去的东西再重新补救回来。人们不是常说堤外损失,堤内补吗?按理说,人生就是一个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得了又失,失了又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一个人就在得失之间生活。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了,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为已有,得到了一切的人,到头来也要失去一切。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因为我们每个人失去的越来越多,能得到的越来越少。就其最终结果来看,我们迟早还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

  得是一种本事,失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没有觉悟的人失不得。失之前,总要先得,然后才有失去。

  得与失,其实是一回事,得失本为一体。得失,虽然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比如:你失去的是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是知识的长进和工作的成就;你失去的是自身的烦恼,而得到的是心灵上的自慰。我们不也是常说:“财去人欢乐吗?”虽然由于偶然的天灾人祸给我们造成了意外损失,我们也应该具备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乐观态度。花了钱,免了灾。钱是人挣的,对于一个有承受能力的人,是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的。因此说,只知所得不知所失的人,至少表明这个人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看似乎富有进取的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得失伴随人生,人生有得有失、得失与生俱来,得失与生俱去。

  人生之初,只知取,只懂得。除了得到生命,更需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更需要得到知识,以求升华。

  人到中年,则需要有得有失,有取有舍,或得熊掌或失鱼;或得到禄或失悠闲,或得权位或失性命。总之有得有失,二者不可兼得。

至于老年,则愈更懂得得失,明取舍。此时仿佛面临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次要的东西也得丢失;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需要安全丢弃。所以,人到世时,绝对是失大于得。不知失去,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是最先落水坠崖,最后把老本也赔了进去。如此说来,人生愈得愈少,愈失愈多,最后,要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失去。总观人的一生是先得,然后有得有失,最后是失。那么,怎么看待人生中的得失呢?我们在社会上尽可能积极进取、正确对待有得有失,在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若有所得,若有所失。做到无义之财不得,有义之事必失,做到得之不惊,失之为常。有了这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品尝人生中得与失的各种滋味,领略取与舍的别样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得失   人生   有得有失   东西   损失   生命   超脱   所得   道教   儒家   佛教   权位   旦夕祸福   知识   若有所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