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什么看电影


最近刚看完《为了报仇看电影》,在说说里也摘抄了不少句原文。
一天半夜没睡意,刚好看完诺兰的《追随》,刷刷微博,看到别人贴图推荐“真是本不错的睡前读物”。
图上的文字是此书中章节《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的部分内容,大概说对于生命中那些最美丽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越来越不敢触碰,因为知道这样的东西必然对自己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那时因为没看过整章,单看这段的时候还是觉得略矫情,不过还是被书名吸引去找了这本书来看。
没办法,个人比较喜欢看电影。
还好这本书没让我失望,也不是特别美好,作者只是用自己的视角看电影、用电影的视角看人生。


入睡困难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跟着我的,记得小时候我就是家里小孩子中最不爱睡觉也睡得最少的那个,睡眠这东西会不会是从小就注定了啊。
和曦哥讨论睡觉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他就不会,够累了一躺下就睡着了。我说,我不会。他说,那是我还不够累。
大概不是吧,不管多累只要当我闭上眼我就要开始想事。有时候我真想杀了我自己的情景记忆能力。
你说要是天天闭上眼睛,想到的是英语单词啊,或者专业词汇的名词解释,那该有多催眠啊...还完全不惧各种考试...考前看看书,然后就上床去闭眼复习~
不过情景记忆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你就像陷入了自己的电影中,跳脱不出来。有时候是过去某段时间的进程;有时候是某个曾经的瞬间,接着思绪就开始自发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一个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偶尔会是想象未来,这是最难拒绝的。
想着想着半个小时、45分钟就过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跳脱出来了才睡着的,还是从这些记忆中进入睡眠的。
以前常常会觉得这样的东西真是种沉重的包袱啊...想扔还扔不掉...不过这种东西要是天生的,想必也还是有点用的。
慢慢也觉得睡不着也不是那么难受,就顺着自己的脑子呗...
还能怎么着...爱想就想咯...我思故我在嘛,世界上我唯一能毫无疑问的确定的事情就是我正在思考的这个状态。P.S.这句不是原创...
《报仇》这本书里面真是涵盖着各种角度,在《漫长的旅途》中,韩松落说,用电影表达出来的痛苦,其实都不是痛苦,甚至,有可能恰恰遗漏了痛苦。真是无比赞同。
电影会用一个人失恋之后的三十三天,来告诉你她有多痛苦,那个人对她到底多重要。
如果我拍电影,如果时间允许。我会用第一视角拍出,视线渐渐模糊直到哭出来;盯着屏幕或者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视线恍惚而模糊地洗了个澡;把自己扔到床上;翻滚着开始大哭;接下来就是两三个小时的黑屏,但是伴随着不断的啜泣。
试问谁有时间有兴趣看这样的电影。但是恰恰人最痛苦的时候,是煎熬。在受伤的那刹那,大概没有几个人是在情感上反应过来或者有所反应的。而只有随之而来的煎熬才能打倒一个人。
韩松落说,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们都只是习惯了,然后学着和它们一起继续生活下去。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美丽心灵》,好片。纳什没有能力去除那些幻觉,只是习惯了和它们一起生活。因为它们从来不会变老,所以他知道他看到的那些都是假的。


认真想想自己情景记忆那么强,可能也是后天锻炼的原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以后要怎么证明自己做过了什么事情。
事实证明这真的是一个很白痴很蠢很幼稚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似乎被我内化了,在潜意识里不断地问自己。
比如为了记录自己看过的电影,建了一个相册。慢慢地看电影的欢乐被这个相册剥夺,似乎不是为了自己的欢乐或悲伤而看,而是为了更新那个相册而去看一部一部的电影,真是傻逼。
我也要模仿某位文豪的句式写一句:“我对电影的热爱竟然被一个相册所挟持了?!”
认真研究自己的这个心理之后,着实觉得社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诱因。人们一开始为了分享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放上了网络,看到有人来访,心中欢欣别人对你生活的关心。只是社交网络慢慢地把你的内因外化成为一种形式,分享变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看看谁来过、几人来过,却不关心人家是否在乎你。为了分享而分享,为了来访量而分享。流于形式的分享,更像一种炫耀,或者是寂寞的自怜自爱。离开人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许许多多自己不关心的人,说着自己不关心的话,分享着自己不关心的信息,都像是无趣的自言自语。没错,你的生活被绑架被挟持了。
迟到总比缺席好对吧。我总算也找回了看电影的乐趣,可以说从来没有什么时候看电影的速度比现在还慢了。看一部好片,间隔间隔,来片商业片、狗血片、烂俗片,间隔间隔,再来一部大作。
何苦流于表面的证明,若是忘了就是忘了呗。什么东西对你的改变,从来不是你能忘记的,也不是需要证明的。再说就算忘了,我大概记得的也比别人多多了吧。


写了睡觉,索性也就写写梦,常常做梦。
第二天醒来的心情其实很受昨晚的梦的影响。我总是不能完全的想起梦中的场景,但是在醒来的那刻,却能根据自己的心境完整的臆测出梦境中的事情。
似乎是某种启示。
比如我昨晚梦到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回厦门,但是怎么都回不去,想尽各种办法。最后老妈电话我说:她有个同事刚好要回厦门,可以来带我。不知怎么的,车又在半路坏了,结束。现在的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梦表明了什么。随着起床气和迷迷糊糊的消退,对梦的解读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似乎是某种启示。
也忘记了前天晚上的梦,总之醒来的时候心情是特别失落的。恰巧,醒来那会也有几段文字让我失落。梦中的事情貌似也是相关的。所以看着那些字的时候,其实没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反倒有点释然。好像你在梦中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清醒的时候只是一个确认。
似乎是某种启示。


电影看多了,貌似会慢慢变得不想说话或者用其他语句来伪装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充斥着各种大片的年代里,不同的银幕英雄成了不同人心中的榜样,我也不能控制自己对某些人物的憧憬和崇敬。
那些人基本都是坚韧得能用自己的理智完全管制住自己感情的人。话不一定多,不一定少,只是必然词不达意,或者干脆就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一切在默默中不知不觉就落幕,在落幕前那瞬间回想,才知道他不说话的力量才让他做成了这一切。正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才憧憬,对吧。就比如这篇日志
是的,我承认自己做不到,或者只是做得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我似乎在某段时间的积累过后,总需要一个豁口来宣泄感情。尽管这个豁口,由理智控制,像一个检查机制,不会让你直接说出你想说的。也许是我脑子比较不好使,想不出太好的检查机制,既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也能让看到的人完全看不透。
千里共婵娟,其实我想说的就是,但愿人长久。好吧,我想说这确实是很弱智。再高级一些?至多就是去把《长恨歌》的整体意思意境把握以下,加之猜想。我常常是用,歌词来包裹自己的感情。奈何文学底子不够,想文艺也文艺不起来,哈哈哈。
不过,人就是处于这种想包裹自己、又想暴露自己的矛盾中。


说不太想说话,确切的是不太愿意沟通了或者失去了这种能力。
慢慢感到在这个交流沟通越来越便捷的时代,沟通也越来越廉价。应该说,我们很难真正的沟通了。
既然发个短信就能表白,何苦打个电话表白呢?还得忍受电话那头的沉默的煎熬,也许还被人以其他事由推开。何苦再当面找人表白呢?也避免了被人拒绝之后的尴尬,还要故作轻松的说没事,再为自己编一个虚无的理由逃开。
要是短信被人拒绝了,你就回,哦~ 甚至不回。就这么简单。
越简单的东西,自然也越廉价,越廉价的东西也越泛滥。从这个角度上看,简单的表达似乎把自己的情感变成一种日常用品。这不仅仅是对于接收感情的那方,它可能也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你自己的情感方式。
许多经典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影视,你被感动的是,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的事,女主似乎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和勇气才说出口的那句“我爱你”、说完后面色的苍白、眼神的期待。
这种感情像是在她无数日日夜夜中确认过之后,才终于敢肯定自己。正是这样的感情才让喜剧和悲剧成为经典,使人恻然,令人泪流。
我也想要慢慢从廉价的说话中脱离。一字千金的前提是:不管那个人心里憋着多少话,你听过的也就那么一点。


除了上面那个“证明”的想法,还有一个问题也不时蹦出来骚扰自己: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陈曦Stanley的网络公开课,那个晚上没有勇气去听,不过之后还是认认真真的听完了骚逼陈曦的课程,虽然完全不玩摄影,更别谈什么城市行摄。心中顿感羡慕,一个人就这样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为之付出,还玩出了一些名堂。
和乔逼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说,我还蛮羡慕他的。乔逼说,其实你没必要啊,你喜欢篮球、健身,这都很好啊,虽然没有人看到你。
是啊,从这个角度看,我还是没摆脱那些形式上的无意义的证明。
还记得,这学期开始的时候想要出去旅游,这学期都快结束了。我也就在十一去了趟桂林。其实很想说,那段和兄弟们一起游玩的日子真心很好。最后一晚喝酒,扫你们的性子了,那是真心不是为了你们做了什么而不开心。我只是在那时那地,有些心事而已。如果还有机会,还是很希望和你们继续玩继续吃继续喝。
想看小说、想狂吃长到85KG、想出去玩、想看美女......想做的事情似乎很多,真正行动起来去做的,就那么点。不一定是没找到喜欢的事情,可能只是害怕改变现在的生活。


自己似乎就常常置身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想做什么,自己拒绝自己,然后再抱怨。就像《环形使者》,主角要是在一开始就杀了自己,故事就终结了。好死不死的是,主角就是有那么多该死的让人不能拒绝的理由,让自己不死。故事绕了一圈,主角还是解决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你,不能说中间的经历毫无意义,囧森直接挂点就好了;也说不出中间的经历到底有什么确切的意义,毕竟最后还是挂了。
陷入矛盾的这种思绪中的我,常常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
而处于茫然状态中,还不忘记要挣扎几下的,不是那最不甘心的,一定就是傻逼。
我还在把自己归类为前者或者后者的矛盾中挣扎。
完了,写完这句我知道我是后者了。


往往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就能知道故事的走向,之后的观看也像一种确认。若说为什么知道了后续,还看什么,每个人看的东西大概都不同。有人看热闹、有人看手法。不过我想大家都有一点一样的:你知道最后会是一个好的结局,不管经历了多少虐心的进程。
《圣经》中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第一次在和乔逼吃自助间隔中出去抽烟时候无聊翻看到的、第二次就是在这本书里。)
正是这样的编剧和观众的默契,才让电影的温度得以持续,也才使得那些违背默契的片子成为永远的经典。
你说如果电影都是《万能钥匙》《白夜行》这样的,或者再多来几个小丑,那多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啊。你也永远不会希望你的孩子们过早的接触到了这些电影。我还记得小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外婆家,无聊就拿了舅舅的DVD《风语者》看。那一条条飞来飞去的肢体啊...导致我现在非常哈战争片,真是怪咖。
总之,那些好人没好报或者过于阴暗的片子,永远不能成为票房的主流。浅的说,大家读书工作了一周,周末看个电影,谁愿意那么沉重。深点,这样的片子不符合我们的默契和信念。


不过,总算还是知道上帝是不公平的这个事实。难以接受,你还是接受了。所以我们需要那些“俗套”,我们在这些约定俗称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我想我永远不会停止对Roy的感叹,如此有天分,如此努力,如此热爱篮球的人,为何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当马力打电话过来告诉我,膝盖出问题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Roy...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好理由。
老妈问我,你打球是好,但是受了那么多伤,反而把身体打坏了。
我没法回答,没办法啊,爱打球啊,受点伤有什么办法,怕受伤还叫爱嘛...
所以这个回答貌似变得不是那么重要。我就是爱做什么东西才去做什么的,我就是更愿意去做个好人,不知道有没有好报,不需要什么原因。
想想某人若是为了好报才去做一个好人,虽然无可厚非,却也觉得这个人似乎缺了什么。


再说,时间不仅仅在Roy身上流逝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体会过那种热爱中的时间,特别短特别快,似乎永远不够。


想写的东西也有很多,写出来的也就那么多。其余的,不写也罢,毕竟已经这篇日志够杂乱的了。
杂乱也就将就着杂乱地随意看看吧。我写不是为了你们看,只是自己想写。




音乐来自Noah and the whale的L.I.F.E.G.O.E.S.O.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东西   电影   间隔   看电影   事情   感情   时间   情感   廉价   梦中   杂乱   矛盾   痛苦   豁口   视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