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游记



    深秋11月,趁着一年中难得的休假,约上姐姐一家和几个好友,驱车去游慕名已久的九华山。也许是我们的心诚所致,老天一改多日的阴沉天气,阳光明媚,天空特别晴朗,给出游的人们带来了一份好心情。
我们从池州出发,经过半小时的行驶,就到了九华景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地。原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应当年的金乔觉高僧之邀游山时,因见此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便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九华由此而得名。此后便引来了历代文人雅士,於是“九华名遂闻於天下”。
一路上,听朋友介绍,公元前110年,这里就有道家活动,曾被道家视为"第三十九福地"。公元397年佛教开始传入。公元719年,古新罗国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肉身不腐,瑞相酷似地藏菩萨,僧众认为是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由此成为地藏菩萨道场,香火日盛,寺庙日增。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以寺庙最多、僧尼最多,地藏菩萨确有其人其事,肉身菩萨最多而独具特色。特别是听说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僧尼的真身,更激起了我一睹为快的兴趣。
车驶到九华街,我们便弃车拾级而上,只见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沿路一溜儿地开设着香烛和山货铺子,摊主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带上香烛,祈求地藏王赐福,为全家讨个平安。山路两侧的护栏铁链杆上挂着很多铁锁,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平安锁,来山游人、香客到天台及海拔较高处,或同行购买一锁,或举家购买一锁,将铁锁锁在护拦铁链上,然后将钥匙抛向崖底,祈求平安,故谓之“平安锁”。
在姐姐的建议下,我们姐妹俩也准备了香烛,满怀虔诚之意,朝拜菩萨。在一座五层走马通楼、外似古城堡的建筑前,我们停住了脚步,站在这里,四周松声竹韵,群猴嬉戏,放眼远眺,一揽众山小。抬头一看,这就是“百岁宫”。据介绍,明万历年间,无暇和尚来此禅修,以黄精野果充饥,耗时二十八年刺舌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尊为当今九华山镇山之宝,126岁圆寂,肉身剑以缸葬,三年不腐,后其徒装金供奉,崇祯三年敕封为“应身菩萨”。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经历了很多年代,仍保存完好的高僧真身,无不称奇!
沿着弯弯曲曲但修建整齐的台阶,我们蜻蜒点水般地游了附近几座寺庙,然后来到了地藏王庙,这里香客寺庙明显多了些,因为令九华山佛教盛行,香火不断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地藏王菩萨的故事。相传天宝年间,朝鲜半岛上新罗国的贵族金乔觉舍身出家,东渡来到中国,一边修行,一边弘扬佛法。来到九华山时便停了下来,选址建庙。当时山下有一对父子,乐善好施。对金乔觉说:可尽其力圈地,所画之处全部供养。高僧扬起袈裟说:只要一袈裟能覆的地方。父子不禁笑了起来。没想到,金乔觉以法力示现,袈裟将整个山盖了起来。于是这对父子将山供养给了他,并皈依其门下,修成正果。至今,我们去庙宇,还能看到,地藏王菩萨身边伫立着一老一少的侍者。此后的时间里,很多僧人在九华山建庙修行,最多时有寺庙150多座,僧人三、四千人。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呜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我们一行踏上九十九级台阶,进入地藏王塔,只见大殿内清静、肃穆,听说高僧金乔觉就在这六角塔内,我们听从当地引路妇女的指点,虔诚地双手合掌,绕塔顺三圈逆三圈朝拜。
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涌泉飞瀑, 溪水潺潺;北宋王安石诗云:“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置身于此原始、优美、清净的环境,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伫立山腰,但见修篁万竿,蓊蓊郁郁;彩云缭绕,钟声两三;西竺庵、甘露寺和农户村舍掩映于碧翠之中,白墙褐瓦,若隐若现,令人顿生“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当游兴正浓时,时间却已傍晚,由于第二天已安排其他行程,来不及细看这神彩奇异、宛如一幅幅清丽多姿的山水画卷,顾不上了解当地浓郁的民俗文化,只得带着明年再来的期盼结束了九华之旅。

2005年11月21日于安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菩萨   佛教   寺庙   平安   肉身   高僧   新罗   香烛   袈裟   僧尼   僧众   铁锁   父子   香客   雄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